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北京 高一 期末 2024-02-15 18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作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来回答丈夫的发问。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去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然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圆局[1]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圆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注释:【1】圆局:周围环境。
1.根据阅读材料,下面对“面对面的社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面的社群”出现在熟人社会里。在这种社群里,互相合作的人是天天见面的。
B.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人与人可以不必见面,通过说话人的声音就可判断出其人。
C.一个人即使离开家乡很长时间,一旦回乡,也能立刻融入家乡的“面对面的社群”。
D.作者认为在乡土社会的“面对面的社群”里,文字远远不如语言传情达意充分。
2.根据阅读材料,下列对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用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能打破人们面对面交流的限制,使人们通过书写能够更灵活地沟通。
B.文字是结绳记事的更高需求,突破了人与人在空间和时间上交流的障碍。
C.创造了约定俗成的有意义的记号,使不同部落能够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
D.随时记录面对面交流时的内容,以便减少表达中可能发生的误解和走样。
3.阅读文本材料,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项脊轩志》说明在“面对面的社群”中声音、足音等直接信息辨识度高。
B.材料中“广西瑶山部落”的例子是要说明由于文字落后,会造成意料不到的危害。
C.作者认为文字的传情达意,会受到时间、地点、环境、读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D.作者认为乡土社会的语言交流可以不遵循文法,借助表情、动作也能达到表达效果。
4.根据阅读材料推断,下列说明“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现象,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乡村庙会中,村民们通过口口相传和直接的面对面交流来组织各种庆典。
B.乡村婚礼通常以庄重而传统的方式进行,参与者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协商和筹备。
C.乡村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通常由手艺人实际示范和口头面授的方式传递。
D.在乡土社会中,一些家族会编制族谱和家谱,用以追溯家族的历史,并传承后人。
5.费孝通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文字在乡下不是必需的。请根据阅读材料内容,概括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
2024-02-1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问客曰:“何为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赋诗,固一世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取材于苏轼的《赤壁赋》)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                              属:嘱咐
B.纵一苇之所                       如:往
C.山川相                              缪:围绕
D.横赋诗                              槊:长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扣舷歌之     正襟危坐问客曰
B.其声呜呜     何为其
C.固一世雄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D.而又何羡       相与枕藉舟中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多么悠远啊我的情怀,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另一方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正当他攻破荆州,顺着长江而下,到了江陵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只能把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
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9.用斜线(/)给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0.阅读选文的第三段,用文中语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
“客”由眼前所见联想到历史英雄,他们尚且如此渺小,何况“①______,②______”的常人。进而,“客”以“③______,④______”形象地表达出生命短促、个人渺小的感慨。
2024-02-1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三、整本书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11.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巧言令色,矣仁!”(《论语·学而》)

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③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论语·八佾》)

(1)解释材料中加点词“鲜”“戚”的意思。
(2)简要说明这三则材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2024-01-2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元二适江左【1】

杜甫

乱后今相见,秋深复远行。

风尘为客日,江海送君情。

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2】

经过自爱惜,取次【3】莫论兵。


注释:【1】此诗作于763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在梓州送别元二(排行第二)。“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的地区。【2】丹阳尹:晋室偏安江左后建都的地方。白帝城:东汉公孙述割据称帝的地方。这里暗喻“藩镇所在地”。【3】取次:随便。
12.以下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今”“复”二字,表明诗人和元二在战乱后才相见未久,又要离别。
B.颔联中的“客”与“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客”都有“寄居异乡”的意思。
C.颈联中“丹阳尹”“白帝城”两地是指元二要经过的地方,引出后面的两句诗。
D.最后两句以警告收结,提醒元二,路途中不要因爱惜财物而与士兵发生争论。
1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乱后”二字,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背景,“秋深”点明了离别的凄凉环境。
B.诗人以“风尘”喻友人即将面临的困苦旅程,以“江海”形容自己对友人的深挚之情。
C.诗人在颈联中化用典故,影射历史人物,不仅加深诗歌的内涵,也使诗歌具有历史感。
D.诗歌前四句侧重写诗人离乱之际的送别伤情,后四句从友人角度,写诗人的关切之情。
14.阅读诗歌,结合具体诗句,对作品中的诗人形象加以阐释。
2024-02-1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五、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1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品。文章多用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君子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B.《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姚鼐的游记散文。作者登上泰山,用“半山居雾若带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
C.《拿来主义》是鲁迅的著名杂文。文章中提出的“占有、挑选”的“拿来主义”,放在今天,依然有借鉴价值。
D.朱自清,现代散文家。其代表作《荷塘月色》用清丽典雅的语言,描绘出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充满诗意。
2024-02-1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六、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品行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成为“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阐明了“择师”学习的态度和标准:“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
(3)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手法独到,起句“____________,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十四个叠字,层层渲染了词人孤寂凄清的心绪。
(4)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两句词,以水为喻,形象地表现了愁绪的连绵悠长。
2024-02-1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七、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取材于史铁生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坍圮了一段段高墙                                   坍圮(tān pǐ):倒塌
B.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               亘古(gēn gǔ):远古
C.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                         肆意(sì yì):由着自己的性子
D.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熨帖(yù tiē):舒服
18.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写“我”与地坛的相遇、相守,呈现了一个绝望的人寻找希望,最后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
B.文章第五段,作者描写了地坛中充满活力的昆虫,以它们的生命状态来安慰、启发病痛中的自己。
C.作者用所见的地坛之景、地坛之物告诉人们:苦难与幸运、残疾与健全是相依相存,应坦然相对。
D.《我与地坛》作为哲理散文,作者采用问答形式,将深沉的追问融入到叙事、写景中,语言清新自然。
19.根据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2)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20.史铁生在文章第七段中用了一组意象群讲述了地坛里景物的“变”与“不变”。这些“变”与“不变”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阐述。
2024-02-1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八、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21. 语言基础应用
(1)阅读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根据气象台预报,北京13日至16日将迎来强降雪和寒潮天气,本轮降雪较周一的降雪更加明显,②具有持续时间长、累积降雪量大,累积降雪量将达到大雪及以上。③其间气温持续走低,最高气温处于0℃冰点以下。④气象专家提醒,公众需关注低温对人体健康、交通出行等的不利影响,减少室外活动,注意安全。

A.①句中的“根据”一词不能去掉。
B.②句中在“降雪量大”后面需加“的特点”。
C.③句中的“其间”应该改为“期间”。
D.④句中的“公众”可以换为“市民”。
(2)根据语境,将下列5个句子,填在下面横线上,顺序恰当的一组是(       

作家李健吾在散文《雨中登泰山》中写到:“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______,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表达了雨中登山时的感受。

①是乐趣也是苦趣     ②一级又一级     ③迈前脚     ④拖后腿     ⑤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
A.③④②⑤①B.⑤②④③①C.②①⑤③④D.①③④②⑤
2024-01-2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九、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微写作 | 适中(0.65)
22. 微写作。

本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请用一段话把所学教材中你认为最值得读的一首诗或一篇文章推荐给其他人。要求:要突出该诗或文章的主题和阅读价值。语言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2024-02-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作文-微写作 | 较难(0.4)
23. 微写作

今年北京的第一场冬雪,一位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商量后“借”了一节课带学生们到操场上打雪仗。请对这位老师“借课”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2024-02-2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作文-微写作 | 适中(0.65)
24. 微写作

请以“温暖”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

2024-02-1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25. 作文。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批判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他指出不深入群众,写出来的文章没有人喜欢看;提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些观点不仅在语言学习和写作方面有指导意义,在社会其他方面也具有现实意义。

请选择上述材料中的某一角度或观点,以“我谈‘学习之道’”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024-01-2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26. 作文。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到:“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也会有许多这样的经验和体会。

请以“______的味道”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024-01-2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3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整本书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文言小题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1
作文
5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  费孝通论述类文本
17-200.65史铁生(1950-2010)  议论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6-100.65苏轼(1037-1101)  《赤壁赋》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整本书阅读
110.65诸子散文  其他名著相关简答(多)
四、古代诗歌阅读
12-140.65杜甫(712-770)  赠友送别
五、文言小题
150.85文学常识综合选择类
六、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七、语言文字运用
21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衔接与排序  表达准确选择题组
八、作文
220.65谈观点  读书·学习  议论类微写作
230.4青年成长  议论类微写作
240.65生活体验  人生感悟  微写作  抒情类微写作
250.4传承与创新  全命题作文  终身学习  乐学 善学命题作文
260.4生活体验  人生感悟  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