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湖北 高二 期末 2024-02-09 17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谬误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有阴谋”“欺骗等意,现发展为我们今天所普遍理解的意思。它不是指一般的虚假、错误、荒谬的认识、命题或理论,而是指推理或论证过程中所犯的逻辑错误。谬误一词广泛存在于中外学者的著作中,汉代王充《论衡·答佞》有:聪明有蔽塞,推行有谬误,今以是者为贤,非者为佞,殆不得贤之实乎?”“谬误一词在西方逻辑学的著作中出现也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逻辑学著作中便有所提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许多论述谬误的著作,他在《谬误篇》中说道:谬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赖于语言的谬误,一类是不依赖于语言的谬误。当代瑞士哲学家波亨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谬误篇》中提到的谬误理论是其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其后亚里士多德又相继提出了其他关于谬误的观点。

谬误在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中被称为,有惑、违背道理的意思,那些有意识地用谬误的推理形式来证明某个观点的正确性被叫做诡辩。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诡辩的记载。诡辩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代刘安《淮南子·齐俗训》中诋文者处烦扰以为慧,争为诡辩。久积而不决,无益于治。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又有(靳尚)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诡辩的例子白马非马。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的提出者是公孙龙,他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食客,此人被称为诡辩之祖。《公孙龙子·白马论》这样记述道: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大意是说:是对物方面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马方面的规定,对方面的规定与对方面的规定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说,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的结果是:白马与马也是不同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黑格尔的这段话,清晰地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诡辩在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但实际上是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理,是一种逻辑谬误

(摘编自明道《什么是逻辑谬误》)

材料二: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题为《夜雪》的短诗: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是一首写夜晚下大雪的诗,全诗的每一句都紧紧围绕夜雪这一主题。然而,全诗中却没有一句是表明作者亲眼见到夜里在下着大雪的,而只是作者对一系列相关事物情况的感知。这种基于形象思维的联想活动对夜深知雪重进行的情境描绘,表现了人类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间接推知的过程主要就是以逻辑推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但是思维不严密的人,很容易在逻辑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导致推理和结论站不住脚,逻辑学将这种漏洞称为逻辑谬误。逻辑谬误违背了逻辑思维的法则,会导致我们对客观世界产生错误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会不自觉地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不严格按照三段式的正确形式进行演绎推理,讨论问题时不注意确定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如,在逻辑论证过程中,不认真辨析前提是否真实可信。在这些情况下,逻辑谬误就会产生。

有的人可能会提出一些颇为吸引眼球的奇谈怪论。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引用了很多案例与名人名言当证据。但你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却又说不出理由。其实,你的直觉可能没有错,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拆解而已。这些奇谈怪论无论在形式上如何严密,都可能犯了某种逻辑谬误。了解关于逻辑谬误的知识,才可能见招拆招,揭露奇谈怪论中的不合逻辑之处。

谬误的蒙蔽性和复杂性是由它看似合理的表象带来的。所以,亚里士多德在对逻辑谬误进行分析时将其称作表象论证假冒论证。任何具体的正确的谬误分析,都必须将揭开这种伪装或面具作为研究的主要目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守株待兔的那个人,就犯了假性因果的逻辑谬误。一天,他碰巧看到一只兔子撞树而死,以为守在树边便能拣到撞死的兔子。如果将两件事联系起来,那么必须找出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而不能主观臆断,这种揭示谬误的能力在逻辑推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辩论家认为,某种逻辑理论的质量,可以根据它在谬误分析中所能提供的可能性进行区分,而这种分析谬误的能力,正是对正确逻辑规范最直接的检验。因此,检验人们自身逻辑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看人们分析逻辑谬误和消除逻辑谬误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正如英国哲学家西季维克表述的一样:事实上,逻辑就是人们与谬误不停斗争的工具。

(摘编自金鸿儒《北大逻辑课》)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谬误原有“阴谋”“欺骗”等意,最早出现在西方逻辑学的著作中,之后广泛出现于中外学者的著作当中。
B.亚里士多德将谬误主要分为依赖于语言的谬误和不依赖于语言的谬误,波亨斯基认为这是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
C.公孙龙被称为诡辩之祖,他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非马”的哲学命题。
D.看似头头是道、引经据典的奇谈怪论,只要能在逻辑论证过程中认真辨析前提是否真实可信,就不会产生逻辑谬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通过援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白马非马”的例子,具体清楚地阐释了这一“诡辩”的逻辑谬误所在。
B.诡辩看似运用了正确推理手段,实则违反逻辑规律,材料一引用黑格尔的话明确了诡辩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C.材料二指出,日常生活中逻辑谬误或许不可避免,但如果了解关于逻辑谬误的相关知识,就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办法予以拆解。
D.逻辑是人们与谬误不停斗争的工具,运用它分析并消除逻辑谬误,是检验正确逻辑规范和人们自身逻辑能力的有效方法。
3.根据材料关于“谬误”的论述,不存在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A.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可见是个谬种!”(《祝福》)
B.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D.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4.白居易《夜雪》一诗主要表现出一种间接推知的逻辑形式,请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
5.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如何避免日常生活中的逻辑谬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破路

孙犁

黄昏时候,李佩钟站在十字路口,送走那些出征的战士。他们是第一次去作战,一个紧跟一个,急急地走着,举手向女县长告别。将军高庆山在最后拉着一匹马,沉静地走着。李佩钟望着他走尽了东大街,走出了东城门,才转身回到了县政府。夜晚,她一个人在这大院落里,在南窗台点起一支红蜡烛。她好像听见了寒风里夜晚行军的脚步,看见霜雪在他们的面前飞搅。想到骑在马上的将军也不会想到爱情,她振作自己,在一张纸上,描画破路拆城的计划。

她一个人在夜晚工作。在这样的夜晚,有的母亲正在拍哄着怀里的孩子;有的妻子,正把头靠近她的丈夫。想到这些,很长时间,李佩钟心里不能安定,拿起笔来又放下。她听着院里的一棵老槐树发出的冬天的风的响声,她把想念引到那走在征途上的人们,她必定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眼望着蜡烛的火苗,女人的青春的一种苦恼,时时刻刻在心里腾起,她努力把它克服,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

她在一张从学校带出来的图画纸上,设计着农民破路的图样。她用修得尖尖的铅笔,细心地描画,好像一个女学生在宿舍里抱着竹绷子做绣工。

现在是严冬腊月,冰雪封冻着平原,从她们这一代青年起,今后经历的冬天,都要是残酷战斗的季节。她想,不过几天,农民们就要抱着火热的心肠,背着大镐铁铲,破路拆城,用一切力量,阻止进犯的敌人。这是历史的工程,她竟是一个设计人。在工作里,她忘记自己的痛苦,充满了高尚的希望。

隔着五尺砖墙,县政府的东邻,是一个小印刷厂。半夜里,那架人摇的机器,正在哗哗地响动,工人们印刷着动员会编的抗日小报纸。李佩钟想:等她把图样设计好,再加上一个说明,可以在小报上登载。

机器的响声停止了,接着是工人们的嘈杂。不久,那个印刷厂的负责人,细高个子秃头顶的老崔,跳墙跑到她的屋里来。

“你们出了什么事?”李佩钟停下工作转身问,“半夜三更跑来做什么?

“李同志,你这里该安一个岗,”秃头老崔说,“这么大院子,一个人就不害怕?”

“一忙,什么也就忘了。”李佩钟笑着说。

“我是来问问你,有这么一件东西没有?”秃头老崔用手比划着,“我们那机器上有一块呢子,老朽的不能用了,没有它机器就不能转动,报就出不来,宣传工作就完不成任务,这是抗战工作的重大损失!找这么一小块呢子,要在北京天津,像烂纸一样,到处可以捡到,可是在这个小小的县城,其比讨换金刚钻还费劲,有钱哪里去买?我想了半天,满城里就许你有这个东西,因为你上过洋学!”

“什么呢子?”他说了那么多,李佩钟并没有听明白。

“就是做衣服用的那个毛呢!”秃头老崔说。

“毛呢衣服可以不可以?”李佩钟说着站起来,从床底下扯出一个包袱打开,抖出一件大红的毛呢外氅来。

“真算我走运!”秃头老崔拍着巴掌说,“画眉张变戏法,假神仙倒搬运,也来不了这么快!太好了。只是这不可惜了吗?这是十成新的衣裳呀!就算是你大方,我也下不得手把它割成碎块,去裏那油黑的滚子呀!你再找块别的吧,最好是布头布尾!”

“别的没有,就只这件。”李佩钟笑着说,“你就是这么婆婆妈妈的,既是用着它,就算没糟蹋,有什么可惜的?再说,放着我也不穿,还不是叫虫儿咬了?快拿去吧,别假张支了!”

她把衣服扔在秃头老崔的怀里。

秃头老崔赶紧接住,还翻过来翻过去用手摸着,赞叹地说:“真是抗日高于一切,这身衣裳,拿到北京,也能换五袋洋面!”

李佩钟说:“这个时候,你还是面儿面儿的,别叫面儿糊涂了你的心。这是我结婚那年做的,结过婚不顺当,也就没穿过,抗战了,大家全是粗布棉衣,谁还穿这个!我是拿来夜晚压风的。”“那我回头给你送一条棉被来。”秃头老崔说,“用不了这么多,有一个袖子也就够了,太可惜!”

“你扯去一个袖子,我留着它还做什么用?全拿去吧,你放着使个长远!”

李佩钟说着,就又去画她的图样。

“你这样热心,我也就不能再说什么了。”秃头老崔怀抱着大衣恭敬地说,“我要代表我们工厂,代表抗日小报广大的读者群众,向你致谢:因为李同志的模范行为,我们的机器就又转动起来了。”

秃头老崔走了以后,李佩钟的图样画成了,她计划:在全县纵横的车行大道两旁,每隔五尺,创一个壕坑,五尺宽,三尺深。她想,这样就可以使敌人的汽车寸步难行。

她放下铅笔,细心地看着自己的工作成绩,蜡烛烧过了一半,火苗跳动。她闭着眼睛休息了一下,身上感到一种像被亲人抚慰般的轻轻的舒快。睁开眼睛,从窗纸的小破口,她看见有一个很大的流星斜过天空坠落了,像泻下了一摊水银,照着全院明亮。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

【注】李佩钟念过师范,后为封建家庭所迫,嫁给了地主的儿子田耀武,她内心极痛苦,于是就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投身革命,从地主的儿媳妇、乡绅的女儿成长为革命的中坚力量。选文中她主要抓抗日动员会工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佩钟送走出征的战士后,想象出征士兵夜晚行军的情形,想到将军高庆山,想到别人家的温馨,内心感到苦恼。
B.现在是冰雪封冻的严冬腊月,她们这一代青年今后的冬天“都要是残酷战斗的季节”,这暗示了抗日斗争工作的艰巨。
C.想到自己是破路拆城这一历史工程的设计人,李佩钟“忘记自己的痛苦”,这说明她已经完全摆脱了情感上的纠结。
D.秃头老崔向李佩钟讨要一小块毛呢,却拿到了整件大衣,老崔对毛呢大衣的喜爱和赞叹,以侧面体现了李佩钟的大局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破路”为题,并以此为线索,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讲述故事,情节紧凑,形象鲜明。
B.“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李佩钟克服苦恼的决心。
C.“贡献毛呢大衣”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话完成;对话语言充满了个性色彩,富于乡土气息。
D.文中没有描写前线的硝烟战场,而是通过后方抗战的生活片段来体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8.孙犁的《风云初记》富有鲜明的“诗化小说”特色,请结合选文最后一段简要赏析其诗意美。
9.有人评价说:“女性形象一直是孙犁小说的描写重点,作者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中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请结合小说对李佩钟形象的塑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帝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又别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河南。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召杀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材料二: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优人敬新磨遽A前B批其颊C帝D失色E群优F亦骇愕G新磨H徐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赂:意为财物,与《苏武传》中“置币遗单于”的“币”意思相同。
B.就:意为成功,与《〈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就”意思不同。
C.恶:意为讨厌,与《兼爱》中“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中的“恶”意思相同。
D.属:意为隶属,与《屈原列传》中“亡国破家相随属”的“属”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庄宗喜欢音乐,宠幸伶人,有时自己也粉墨登场,与优伶在宫庭里嬉戏,来讨刘夫人欢心,他还给自己取了“李天下”的艺名。
B.优伶出入皇宫,欺侮官员,大臣们敢怒不敢言,有的反向他们献媚,争相巴结;后唐庄宗重用景进,景进乘机进谗,群臣都害怕他。
C.后唐庄宗滥施封赏,他将刺史封给伶人周匝的恩人。郭崇韬劝谏说任命优伶为刺史,这是要失掉天下人心的,但郭的意见没被采纳。
D.罗贯性情刚直,处理政事从不回避权势之家,伶宦请求托办事情的书信,他一律不予上报,被权贵嫉恨,遭到诋毁,因此下狱被杀。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2)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14.欧阳修认为后唐庄宗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事”还是“天命”?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024-02-09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辋川,水名,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王维曾在此隐居三十余年。裴迪,王维诗友。②接舆: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装狂遁世。

15.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山中秋景。“转”字形象地写出了山色因季节而变的动态;“日”字让流动的水带给人始终如一的守恒之感。
B.颔联写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日暮蝉鸣。柴门表现田园隐居生活;倚杖临风,暮听蝉鸣,侧面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百无聊赖的惆怅。
C.尾联用典,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又把裴迪与春秋时的楚国狂士接舆相比,描绘出王、裴二人一起痛饮狂歌、相酬为乐的情景。
D.首联、颈联侧重写景,描绘辋川附近的深秋暮色;颔联、尾联侧重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
16.阅读以下链接文字,回答问题。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的“□□□□□,□□□□□”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选自《红楼梦》“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有改动)


化用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将他人作品语言,根据表达的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虽然黛玉认为前人的句子更“淡而现成”,但本诗的化用仍有其精妙之处,请你结合诗句分析本诗化用之妙。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君子必须具有宏大的志向、坚忍的品质,因为他责任重大,要经过长期奋斗。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从人的动作行为举例,主张无为立身,认为刻意为之反而不成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句都直接表明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4)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凄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5)《书愤》中陆游回忆曾经积极练兵备战,在前线与金兵交战的风云岁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024-02-09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