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许济洛平四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三 二模 2024-02-08 65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谬误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有阴谋”“欺骗等意,现发展为我们今天所普遍理解的意思。它不是指一般的虚假、错误、荒谬的认识、命题或理论,而是指推理或论证过程中所犯的逻辑错误。谬误一词广泛存在于中外学者的著作中,汉代王充《论衡·答佞》有:聪明有蔽塞,推行有谬误,今以是者为贤,非者为佞,殆不得贤之实乎?”“谬误一词在西方逻辑学的著作中出现也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逻辑学著作中便有所提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许多论述谬误的著作,他在《谬误篇》中说道:谬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赖于语言的谬误,一类是不依赖于语言的谬误。当代瑞士哲学家波亨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谬误篇》中提到的谬误理论是其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其后亚里士多德又相继提出了其他关于谬误的观点。

谬误在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中被称为,有惑、违背道理的意思,那些有意识地用谬误的推理形式来证明某个观点的正确性被叫做诡辩。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诡辩的记载。诡辩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代刘安《淮南子·齐俗训》中诋文者处烦扰以为慧,争为诡辩。久积而不决,无益于治。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又有(靳尚)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诡辩的例子白马非马。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的提出者是公孙龙,他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食客,此人被称为诡辩之祖。《公孙龙子·白马论》这样记述道: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大意是说:是对物方面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马方面的规定,对方面的规定与对方面的规定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说,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的结果是:白马与马也是不同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黑格尔的这段话,清晰地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诡辩在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但实际上是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理,是一种逻辑谬误

(摘编自明道《什么是逻辑谬误》)

材料二: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题为《夜雪》的短诗: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是一首写夜晚下大雪的诗,全诗的每一句都紧紧围绕夜雪这一主题。然而,全诗中却没有一句是表明作者亲眼见到夜里在下着大雪的,而只是作者对一系列相关事物情况的感知。这种基于形象思维的联想活动对夜深知雪重进行的情境描绘,表现了人类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间接推知的过程主要就是以逻辑推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但是思维不严密的人,很容易在逻辑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导致推理和结论站不住脚,逻辑学将这种漏洞称为逻辑谬误。逻辑谬误违背了逻辑思维的法则,会导致我们对客观世界产生错误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会不自觉地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不严格按照三段式的正确形式进行演绎推理,讨论问题时不注意确定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如,在逻辑论证过程中,不认真辨析前提是否真实可信。在这些情况下,逻辑谬误就会产生。

有的人可能会提出一些颇为吸引眼球的奇谈怪论。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引用了很多案例与名人名言当证据。但你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却又说不出理由。其实,你的直觉可能没有错,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拆解而已。这些奇谈怪论无论在形式上如何严密,都可能犯了某种逻辑谬误。了解关于逻辑谬误的知识,才可能见招拆招,揭露奇谈怪论中的不合逻辑之处。

谬误的蒙蔽性和复杂性是由它看似合理的表象带来的。所以,亚里士多德在对逻辑谬误进行分析时将其称作表象论证假冒论证。任何具体的正确的谬误分析,都必须将揭开这种伪装或面具作为研究的主要目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守株待兔的那个人,就犯了假性因果的逻辑谬误。一天,他碰巧看到一只兔子撞树而死,以为守在树边便能拣到撞死的兔子。如果将两件事联系起来,那么必须找出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而不能主观臆断,这种揭示谬误的能力在逻辑推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辩论家认为,某种逻辑理论的质量,可以根据它在谬误分析中所能提供的可能性进行区分,而这种分析谬误的能力,正是对正确逻辑规范最直接的检验。因此,检验人们自身逻辑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看人们分析逻辑谬误和消除逻辑谬误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正如英国哲学家西季维克表述的一样:事实上,逻辑就是人们与谬误不停斗争的工具。

(摘编自金鸿儒《北大逻辑课》)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谬误原有“阴谋”“欺骗”等意,最早出现在西方逻辑学的著作中,之后广泛出现于中外学者的著作当中。
B.亚里士多德将谬误主要分为依赖于语言的谬误和不依赖于语言的谬误,波亨斯基认为这是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
C.公孙龙被称为诡辩之祖,他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非马”的哲学命题。
D.看似头头是道、引经据典的奇谈怪论,只要能在逻辑论证过程中认真辨析前提是否真实可信,就不会产生逻辑谬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通过援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白马非马”的例子,具体清楚地阐释了这一“诡辩”的逻辑谬误所在。
B.诡辩看似运用了正确推理手段,实则违反逻辑规律,材料一引用黑格尔的话明确了诡辩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C.材料二指出,日常生活中逻辑谬误或许不可避免,但如果了解关于逻辑谬误的相关知识,就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办法予以拆解。
D.逻辑是人们与谬误不停斗争的工具,运用它分析并消除逻辑谬误,是检验正确逻辑规范和人们自身逻辑能力的有效方法。
3.根据材料关于“谬误”的论述,不存在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A.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可见是个谬种!”(《祝福》)
B.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D.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4.白居易《夜雪》一诗主要表现出一种间接推知的逻辑形式,请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
5.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如何避免日常生活中的逻辑谬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水汤汤

汤成难

河水流到父亲这儿的时候,就变得温和了。用父亲的话说,没有了脾气。水面上闪着细碎的波纹,白亮亮的。它在晒着肚皮呢,父亲总是这样说。父亲所说的就是这条通天河。

这是一段父亲饲养的河流。父亲的船憩在岸边,或者漂浮在河中央,过河的人喊上一嗓子,声音贴着水面颤悠悠地过来了,父亲转过身,拾起桨向岸上划去。没人过河时,父亲就把桨收到船上,两只桨交叉着,依在船舷上,和我的父亲一样沉默。

饲养一段河流最好的方法就是照顾好河岸。岸怎么修,水就怎么流。有一次我们发现堤岸上有一个豁子,河水正想从那儿溜走呢。父亲找来蛇皮袋,把泥土装进去,泥土便有了形状,压肩叠背地把河水管得妥妥帖帖。父亲说那些溜走的河流,最终都把自己弄丢了,他亲眼看见一条三米宽的河,在树林中被蕨类植物吃掉,还有一次看见一截河流被水泥路咬断了。父亲照料着河岸,生怕弄丢了一滴水。他在水边竖根杆子,杆子上系着绳子以标注水位,过些日子再来看,水位下去了很多,绳子在空中兀自飘扬。父亲坐在石头上望着河水发呆。那些日子父亲变得愈发沉默,他扛着铁锹走在河岸上,铲铲,拍拍,敲敲,从东边走到西边,又从西边走到东边,直到河岸和河水都被驯服了。到了小满,我们看见做标记的绳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了。父亲掏起一捧水说,你看,它们又跑回来了。再过一些时候,河水继续上涨,绳子淹没在水中,河面宽阔了很多,父亲坐在石头上,脸上溢出水光。这个时候父亲会向我讲述过去的事,父亲说从前的通天河比现在宽多了,从南岸划船到北岸需要半个钟头,当然,这是父亲童年时的通天河。现在呢,从南岸划到北岸只需十来分钟,父亲清晰地记得他的桨在水中只做了37次翻转运动,如果河面宽阔的话,需要56次。只有在某一年的冬天特别少,父亲的桨只要划动19下,船就靠岸了。父亲为此十分沮丧。

有一天,来了一支桥梁建筑队。和建筑队一同到达的还有几辆装载着各种机具的卡车,车轮在村道上轧出很深的车轱辘印,像铁轨一样伸向通天河。

这是一九九六,在通天河的历史上应该记下这个年份。

桥一天天长大,像横卧在通天河上的巨兽,相形之下,父亲和他的小船如同一只小甲虫。桥筑好了,来摆渡的人越来越少了,也很少再有人来河边洗衣淘米了。父亲心事重重,他不知道是不是桥把人与河水的距离拉开了,还是人们不再习惯亲近河水了,总之,他很久没有听到水码头上河水一样的欢笑声了。

是的,水码头——父亲更习惯称作水板凳——用木板或者石头铺成,村里的人从前都在水板凳上淘洗一年四季的食物和衣裳,世世代代如此。现在水板凳上居然长出了青苔,还有一处倒塌在水里。父亲用锹将青苔清理掉,又将活动的石头压紧,人走上去就稳稳当当了。从水板凳上回来,父亲并没有回到小船,而是去了村里,他先去了一个叫王彩凤的人家,站在她家贴着日月千秋照,江河万古流对联的门前。这个叫王彩凤的女人最爱去河边洗鞋了,她的嗓门儿总是很大,笑声水珠儿似的叮叮当当落在河面上。父亲的突然出现把她吓了一跳,她皱了皱眉问什么事呢?父亲支支吾吾,直到离开都没说出一句话。父亲又去了王国柱家,他看见王国柱挑水的桶正躲在旮旯里呢。父亲转身离开,接着,他又去敲了敲另外的几扇门,虚掩的院门内阒静无声,只有狗从里面迎了出来——它们的主人还没从桥那头回来哩。①父亲默默地往回走,头垂到胸口,嘴里一遍遍念着那句对联,像是和谁在怄气似的。

整个冬天父亲都在河岸上奔忙,将河岸又加高一尺。

第二年秋天时,渡口来了几个年轻的男孩女孩,他们是从城里过来的,经过通天桥时看到了摆渡船,很稀奇,②便像一群麻雀似的叽叽喳喳飞下来。他们要摆渡。

男孩女孩们麻雀似的跳上船,船一离开河岸,麻雀们就兴奋得尖叫,一个女孩踉踉跄跄从船尾去向船头,一个男孩向父亲提出要自己划桨,他对这种看似简单的运动正摩拳擦掌呢。男孩接过父亲的桨,费力地摇起来,船却原地不动,他转过身,把所有力气都用在对付其中一只桨上,结果,船在原地旋转,这又引起女孩儿们的一阵嘲弄和尖叫,他们前俯后仰,夸张地笑着,差点掉进河里。过了河心,小船才稳当起来。河面好宽哦,好像划也划不到岸似的,女孩感叹着。所有的河流都流向大海,男孩顿了顿补充道,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是同一条河。

啊,那这条河会连着亚马逊河吗?

对呀,还有尼罗河。

连着长江吗?

可是,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呢?

长江的源头是当曲河啊。

不对不对,沱沱河才是长江的正源哩。

男孩女孩们争论着,一阵风吹来,将他们的话毕毕剥剥刮落在水面上。父亲坐在船板上,认真听着,他第一次听到这些,仿佛听着祖上的传说一样。他拘谨地坐着,半开半闭的眼睛承受着阳光的猛烈倾泻。③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桨离他很远,他几次按捺住胳膊的下意识抬起——这种感觉使父亲有些不安,也有些难过。他成了被摆渡的人了。

日子向前流淌,从前和父亲做标记的绳子飘扬在空中。其实,早在大水之后,河水不断地逃走,现在从北岸到南岸只要划21次桨就到了。水位一天天矮下去,河流变得孱弱细瘦。父亲坐在石头上,看着远处的河岸——又被野草们统领了,密密层层的巴泥草、蓟草、莎草在午后的烈焰里噼啪作响,高涨的气温催生出许多奇怪的、阔大的锯齿状叶子,④它们繁复得不可思议,在河岸上大肆铺展,千百倍地繁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描写父亲眼中的通天河,亲切的用语体现出父亲对河流的深厚感情,自然引出父亲照顾河岸的叙写。
B.父亲在通天河上通过摆渡来谋生,照顾并曾经驯服了河流,但后来发了大水,河水逃走,父亲为此自责不已。
C.文中列举父亲的桨在水中进行翻转运动的次数变化,呈现出了通天河水量逐渐减少的趋势,引发读者的思考。
D.村中王彩凤家张贴的对联“日月千秋照,江河万古流”,反映民俗,增添了文化气息,而且与现实比照鲜明。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默默”“怄气”,写出了父亲对村民不再亲近河水的不接受及难过。
B.句子②用“麻雀”“叽叽喳喳”展现了年轻的男孩女孩看到摆渡船时的好奇、兴奋。
C.句子③中通过对父亲动作和心理状态的描写,展现出父亲当时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
D.句子④大肆扩张的野草使河流变得孱弱细瘦,文章以此作结,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8.父亲在照顾河岸的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情感体验。请结合文本前四段简要梳理概括。
9.汤成难曾说“我希望自己能写出时代发展中小人物身上的理想主义”,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2024-02-08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济洛平四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莫盛之福,又有莫痛之祸。处莫高之位者,不可以无莫大之功。亢龙之极贵者,未尝不破亡也;成天地之大功者,未尝不蕃昌也。夫鸟以山为卑而巢其上,鱼以渊为浅而穴其中,卒所以得之者,饵也。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名,惧门之不坚而为作铁枢,卒其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索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孔子曰:不患无位,患己不立。是故人臣不奉遵礼法,竭精思职,推诚辅君,效功百姓,下自附于民氓,上承顺于天心,而乃欲任其私知,窃君威德,以陵下民,反戾天地,欺诬神明,偷进苟得,以自奉厚;居累卵之危,而图泰山之安,为朝露之行,而思传世之功,譬犹始皇之舍德任刑,而欲计一以至于万也,岂不惑哉!

夫朝臣所以统理,而多比周则法乱;贤人所以奉己,而隐遁伏野则君孤。法乱君孤而能存者,未之尝有也。是故明君莅众,务纳下言以昭外,敬卑贱以诱贤也。其无距言,未必言者之尽可用也,乃惧距无用而让有用也;其无慢贱,未必其人尽贤也,乃惧慢不肖而绝贤望也。是故圣王表小以劝大,赏鄙以招贤,然后良士集于朝,下情达于君也。故上无遗失之策,官无乱法之臣。此君民之所利,而奸佞之所患也。昔张禄一见而穰侯免,袁丝进说而周勃黜。是以当涂之人恒嫉正直之士,得一介言于君以矫其邪也,故上饰伪辞以障主心,设威权以固士民。赵高乱政,恐恶闻上,乃豫要二世曰:屡见群臣,众议政事,则黩,黩且示短,不若藏己独断,神且尊严。天子称朕,固但闻名。二世于是乃深自幽隐,独进赵高。赵高入称好言以说主,出倚令以自尊。天下鱼烂,相帅叛秦。赵高恐惧,归恶于君,乃使阎乐责而杀,愿一见高,不能而死。

(节选自《潜夫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卒其以败者A非苦禁忌B少而门枢C朽也D常苦索财货E而行骄僭F虐百姓G而失民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窃取,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窃”词义不同。
B.令,指美好,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令”词义不同。
C.下,指对下,“南取百越之地”中的“南”表示向南,两者用法相同。
D.诏,指古代帝王颁布的命令,与《陈情表》中“臣欲奉诏奔驰”的“诏”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间有福有祸,居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人,必须有巨大的功劳;窃取君主至高地位的人,没有不败亡的。
B.在作者看来,人臣应上顺天意下安百姓,而不能处于危险境地却希望安稳,事做的很少却想要拥有功劳。
C.掌权的人总是嫉恨正直的人,只要有在君主面前进言的机会,就诬陷正直之士,用花言巧语蒙蔽君主。
D.秦二世听信赵高藏己独断的谗言,自己深居宫中,只宣见赵高一人,最终天下大乱,各地民众相继起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竭精思职,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2)夫朝臣所以统理,而多比周则法乱。
14.英明的君主统治国家,应该如何做?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4-02-08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济洛平四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得古梅两枝   

戴复古

老干百年久,从教花事迟。

似枯元不死,因病反成奇。

玉破稀疏蕊,苔封古怪枝。

谁能知我意,相对岁寒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绘了古梅的形象:历经百年,看似枯萎却不死,反而因病展现出奇异之美。
B.颈联特写古梅稀疏的花朵和怪枝上的苔藓,凸显了梅树在岁月沉淀下的自然变化。
C.尾联传递了诗人的孤独和感慨:在岁寒时节,只有凌寒开放的古梅了解自己。
D.全诗以议论为主,辅以叙事和抒情,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味,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16.诗歌蕴含哲理,能给人以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