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选调检测(二)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11-21 13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实现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推动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劳动生产实践看作人的类生活与类本质,进而把“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区别开来。人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创造和改造,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今天,在崇尚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恰恰要求实践主体既要具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又要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卓越的匠心以及关切他者之人文情怀与职业伦理的工匠精神。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从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的转变,其关键就在于推动科技创新并把原创的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运用到生产领域,促进制造业的实践创新,并通过创新解决发展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迫切需要生产主体拥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

创新和创造不仅是人的生产这种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而且是任何生产组织(包括产业、行业、工业、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一个生产和经济组织失去了创新能力,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创新需要人、财、物等硬实力,也需要生产主体和劳动者的文化软实力,而生产和经济组织的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就是直接支撑创新、创优的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把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学知识,并且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成是公民科学素质的组成部分。

实现创新发展只有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工程素质与工匠精神,就是说需要“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和“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因为以科学精神为统领的科学素质是把握、运用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因素,有助于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基础。而创新和创造也离不开工匠精神,需要大胆探索,永不言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唯有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才能按照美的规律造出品质优良的 “中国制造”,同时塑造出实现民族复兴的新产业人、新行业人、新工业人和新工程人等新型实践主体。

(摘编自张秀华《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

材料二: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人会说:对于个人,工匠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对于企业,是守专长、制精品、创技术、建标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对于社会,是讲合作、守契约、重诚信、促和谐,分工合作、协作共赢、完美向上的社会风气。简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工匠精神永不过时,今天我们依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考工记解》记载,“周人尚文采,古虽有车,至周而愈精,故一器而工聚焉。如陶器亦自古有之。舜微时,已陶渔矣,必至虞时,瓦器愈精好也”,反映的正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精神。

据说,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虽然生活穷困潦倒,创作热情却不受影响。创作期间,他边写边批阅,即使写完,自己又“增删五次”,用自己的话来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他以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历经多年最终创作出《红楼梦》,穿越历史长河,震撼了世人,作为经典流传至今。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深刻诠释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了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其中修表师傅修好一个文物表,需要200多天时间;修瓷器师傅给一个地方着色,可能要几万笔……当他们看着一件文物在自己手上复活时,就能收获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文物修复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工匠精神激励我们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用实际行动大力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要执着专注地苦练基本功,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态度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自我淬炼,主动接受工作重任,向工匠看齐,在各种挑战中不断磨砺自己、突破自己。

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是工匠精神永不过时,让我们一起在思想上、态度上、行动上全方位践行工匠精神。

(摘编自张丽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推动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就能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并实现创新发展。
B.创新需要人、财、物等硬实力,也需要生产主体和劳动者的文化软实力,二者都很重要。
C.创新和创造离不开科学精神,也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基础。
D.有人认为,对个人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神,干一行,精一行,作者不认可这一说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区别开来,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B.当前我国正在向工业强国、工程强国转变,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运用,促进制造业的实践创新。
C.创新和创造是人的生产这种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所以创新和创造需要大胆探索,永不言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D.《考工记解》记载的“周人尚文采……瓦器愈精好也”的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精神。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今天我们依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
B.工匠精神永不过时,工匠精神在今天仍有价值和意义。
C.当今时代,工匠精神能激励我们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
D.曹雪芹精益求精,历经多年艰辛而创作出《红楼梦》。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工匠精神,但其主要内容不同。请简要概括。
5.“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启发意义。工匠精神引发了你对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的哪些思考呢?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离 书 邓跃东

老张是连队最后一任指导员,从西安陪我回到乾县连队。连队,那是另一个故乡,是度过青春时光的地方,营区现在无人看守。东头窑洞前的几棵梨树,结着青黄的果子,在日光下十分耀眼。这几棵梨树是我栽下的,它们还没长高,我就匆匆离去了,二十多年了……

还记得秋日的一个午后,我们几个新兵坐车来到连队门口。之前把去乾县听成去前线,现在看到的是黄土沟,太不真实了。班长却是真实的,他把我们带进一孔昏暗的窑洞。大家打开背包,一阵忙乱,铺好被褥。我却怔怔地望着窑洞上的窗户,前方是壁立的土崖。我很少说话,内心有些许失落。

班长是第四年的老兵,我悄悄注视着班长接下来的举动。他却说,不要看我,你把口号喊响亮。当然,我想珍惜来之不易的入伍机会,听说连队很能锻炼人。

我们是外线排,负责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几百公里的架空明线。巡线抢修,四处奔走。 我们对外叫六三九,机关站叫四八一。班长说,代号尾数为一和九的,都是网络中的一级站。有天在野外吃午饭时,班长说,前几年连队有上百号人。

啊,为什么现在只有五十来人了,我很好奇。

班长告诉我,因为高科技通信发展,有潜力的人都去了外面的新型机站。停了一会儿,他忧心地说,现在一种装备还没摸热,一种新装备又来了,最后淘汰的不是装备。

我迫不及待地发问,淘汰的是什么?

班长看着我说,是人!

我到连队后,确实不断有人调离,有的还没来得及熟悉,这对我触动很大。

进入冬季,我们新兵被允许进入隧道里的核心机房,接受机上训练。我看到话务员紧张地呼叫北京的〇七一站,说从某线上来,用a频把某基地在卫星上发现的一个信号传到总部去。这一刻,我感觉到了这个山沟的不凡和神圣!

我想好好学习,却漫无目的。我捡起班长看过的《解放军报》,那些军事论坛文章我没有兴趣,却对“长征”副刊十分喜欢,我想我也可以写。后来报纸一到,我们分开看,一起谈体会。有一天我故意说,“长征”副刊上的文章好,我也写得出。班长笑了很久,说试试看。老兵退伍空下一些窑洞,我一人住进一孔,悄悄地写。

冬日一个下午,我写得很累,一个人来到原坡上溜达。我看到村里的张木匠在栽种什么,便走过去闲聊,他说是种梁树。我说能不能给我几棵。他说你拿嘛,多得很。梁树,是我的离书,我执意栽下,以明心志。

老常做了五年饭,是连队的老人了,跟他拉话心里十分舒畅。我想过跟老常学炒菜,也是一门手艺。但他不让我摸锅铲,甚至不能站在灶边看。有一天,他把我拉到储藏室认真地说,你要考军校,这样能离开山沟,又能学到新技能,我帮你搞复习资料!

考军校,是理想的选择。我们一起来的八个人都想考,基础参差不齐,老兵退伍后留下几套甲种本教材,我们常凑在一起学习。连队专门给了一孔窑洞,晚上可以推迟一个小时熄灯。

小林功底好,高考只差五分,我们多向他请教。

我理科差,听不懂,学习老打瞌睡,还影响别人。我决定放弃复习,再学也考不上。我想报考通信指挥学院,只能是一个梦。这意味着我几乎没有成为军官的可能了……十多年后,我有事经停武汉,夜里专程跑到汉口的解放公园路,仰望了梦想中的军校模样!

老常知道我的选择后,很久都不跟我说话……入伍第三年夏天,连队四人参加部队组织的预考,刷下三人,小林参加了全军统考,被通信学院录取……

前些日子,司务长赵文武被机关枢纽站选去了,他是通信士官学校毕业的,虽然管后勤,但能把村里的电动机、柴油机和电视机故障帮助排除掉,很不简单。

吴涛是军体院通信大队的本科生,自荐担任牵头人,外面的同学经常寄资料来,通信工程学院毕业的白技师还编写了讲义。在连队支持下,吴涛牵头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积极学习数字通信,他们这个十数人的小组就在饭堂学习。

班长依然关注世界军事,他说发达国家都在按C4ISR系统探索军队现代化建设,集指挥、 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监视、侦察于一体,其中C就是通信,看趋势,通信兵的路子要拓宽了。

几天后的一个寒夜,紧急外出排障,班长说,这样查线快要到尽头了,高性能的光纤通信已全面铺开……我没接话。他又神秘地说,连队有人写出了学术论文,寄给总部的《通信战士》杂志,北京来信说要采用。

透过窑洞的窗户,我看到几棵梨树长正了。我给外面投了不少稿,但没半点声响。春节前的几天,我到哨所送给养去了,连队的战友王峰多次打来电话找我。我给他回电话过去,他说前几天的《解放军报》上有署着我名字的一篇文章。我摔下话筒,去找报纸。可是,这一天的报纸全连都没有。我告诉班长,他半信半疑。一周后,报社寄来一份样报,我开心极了。班长马上拿着报纸找到连长和指导员,他们很惊讶,打电话向机关的宣传部门做了汇报……

春暖花开,连队接到机关的调令,通知我去宣传部门报到!这让我意外万分,我感觉好像还没准备好。我似乎忘记了那几棵梁树,走的时候都没顾上看一眼……

我来到西安城里。机关的条件比连队好得多,时间可以自由支配,逛公园、看古迹、上书店、访战友、去报社……视野渐渐开阔起来。

在我来到机关将近一年时,连队组建学习小组的吴涛和白技师,同时调任机关作训参谋。不仅如此,他们很快把学习小组的十来个人一次性带了出来。不久,连长也换了,指导员被调离,位置空缺。

不久,机关的刘政委带人到连队宣布命令,老张代理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刘政委做了铿锵有力的指示:立足现有条件,保证畅通无阻。因为战略调整,连队的保障任务减少了,渐渐变成预备梯队。我看到,一年一度的军事比武不再通知我们连队来人了,都是清一色的新型装备登场。六年后,军区决定对连队实施撤编,同时被撤的还有另外三个连队.....

回西安的车上,我心有感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谁停留,跟不上就会掉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我”这次回去主要是寻访曾亲手栽下的梨树,呼应了后文“走的时候都没顾上看一眼”。
B.连队曾经有上百号人,后来只有五十来人了,班长告诉“我”,有潜力的人都去了新型机站。
C.“我”的文章发表了,班长半信半疑,连长和指导员惊讶,表明领导对“我”存有偏见。
D.机关的条件比连队好,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样的反差让“我”从内心抵制曾经的连队生活。
7.关于文中叙写连队生活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之前把去乾县听成去前线,到了连队营区,有点意外,看到的是黄土沟,住的是窑洞。
B.我们外线排负责几百公里的架空明线,巡线抢修是我们的日常工作,我们对外叫六三九。
C.我们一起来的八个人都想考军校,大家基础差不多,我们常凑在一起学习,连队支持我们。
D.小林被通信学院录取了,司务长赵文武被机关枢纽站选去了,吴涛牵头成立了学习小组。
8.文本追忆了“我”当年在乾县连队当兵的往事,“我”在连队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说明。
9.文本结尾处的句子“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谁停留,跟不上就会掉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容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赜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 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音,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安祿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B.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C.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D.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白,李白的字。一般自称用“名”,称人用“字号”是一种别名,又称别号。
B.长安,唐代都城,十三朝古都,今西安。历史上西安除称长安外,还曾有其他称谓。
C.“亲为调羹”与“因为长句”(《琵琶行(并序)》)两句中“为”字的含义不同。
D.“道寻阳”与“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两句中“道”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后来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 (今四川);李白长大后,隐居在岷山。
B.李白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交好,因吴筠被召人京而到了长安。
C.李白在任翰林院供奉后仍和酒徒一起醉酒,皇帝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无法满足皇帝心愿。
D.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他想在谢家青山那里终老。后来范传正拜祭他的坟墓,寻访他的后裔,并给他改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
(2)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14.苏頲说李白“天才英特”,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李白的才能?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进,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②东坡,在湖北黄州古城东,苏轼在此筑雪堂五间。③縠(hú)纹,比喻水波细纹。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他回家时仿佛已是三更时分。
B.家童早已睡熟,鼾声如雷,苏轼反复敲门而无回应,他只好独自倾听江声。
C.苏轼感慨身在宦途,身不由己,但他依然想要忘却烦恼,专心于建功立业。
D.苏轼静夜沉思,豁然有悟,他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大自然中。
16.这首词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