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淮北市树人中学、萧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二 期中 2021-04-01 25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从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到呼吸机皆捉襟见肘,无法有效供给。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如果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技术化给世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社会与技术的风险。

当前,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是世界许多国家政策议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感染率、治愈数、死亡数以及累积趋势的数据分析(时间截至2020年4月),不少西方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与此同时,有可能成为新冠肺炎重灾区的东亚主要国家与地区疫情防控,已见阶段性成效。中国基本控制疫情,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步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使得疫情暴发之初,西方国家在病毒检测、公共医疗设施与防疫物资供给等方面严重不足;各国政府政策不一,甚至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连贯而有效执行的疫情防控政策,以致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精准防控,新冠疫情从欧洲到北美呈波浪式发展,且一浪高过一浪。反之,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的国家,其治理图景呈现从波峰逐渐滑落至波谷的曲线趋势,虽然在某一阶段的数据会呈现高位,但是随之不断下滑至谷底。因此,有效应对疫情,国家能力建构至为重要,东亚取得成效在于其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以及民众的自觉与自律精神,后者也体现于侨居海外华人的行为方式之中。

对于这场全球性公共危机,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政府的有效度体现于国家能力,即安全秩序的供给力和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两个重要层面。同时,国家能力需要跳出“大政府、小社会”抑或“小政府、大社会”论争的窠臼,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这是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

(摘编自陈辉《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疫情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对全球很多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B.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人口拥挤的大城市首先深受其害。
C.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国家的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等防护物资断供,原因是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
D.东亚国家能够有效应对疫情,是因为东亚国家具有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新冠疫情的影响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进行对比,目的是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B.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问题,再深入分析全球化与技术化带来的影响,然后指出应对新冠疫情的办法。
C.文章既肯定了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也指出了它的潜在风险,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恰当,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伦敦曾经因为城市地下水系统和卫生设施问题,而导致霍乱广为传播。人们已从这件事中受到警觉。
B.只要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我害怕"代替了“我饿”,“风险社会”就会产生。
C.没有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就难以在化解这场新冠疫情全球性公共危机中获胜。
D.作者认为,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应该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的工业经济,强调大规模、标准化、集中化管理,经济中心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主要的原材料消费地:工业经济在产业分工上,发达地区控制产业链的设计、精密制造等高端环节:落后、贫苦地区提供原材料、低端劳动力等附加值环节。在产业转移中,贫困地区虽然也从“扩散效应”中受益,但这种受益是相对的,并且是梯度式、跟随性质的。

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其底层架构就是分布式、网状的结构,在产业分工上日趋表现为分布式、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价值网络。贫困地区的人口、企业有机会接入到这一协同价值网络,就有可能成为有价值的“节点”,摆脱封闭状态,并与发达地区的“节点”保持相对平等的关系。而且落后地区还具有很多文化、生态优势,有可能获取更大的价值。

(摘编自郝建彬《从“工业经济扶贫”迈向“数字经济创富”》)

材料二:

从数据的发展历程来看,数据的地位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其先后经历了从单纯的客观存在到实现海量存储,从辅助决策到价值挖掘,再到构成数字世界的核心要素几大阶段。因此,通过数据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数据构成新型基础设施底层为起点,通过融入实体产业实现业务赋能,进而协同各类要素构建起整个数字生态。

数据以隐性生产要素的形式存在于数据中心、网络、终端设备及数据软件等各类基础设施中,构成了其他要素流动的数字基础环境。数据是数字技术升级的加速器,也是实现数字产业增量的“孵化器”。作为数字时代的通用要素,数字场景的广泛应用和可流动性决定了数据具有使用价值。数据本身作为一种资产在流通中实现价值增值,同时催生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扩大数字产业的规模和范畴。

随着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入,数据作为显性生产要素的作用进一步凸显,逐步实现了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贯通产品设计、采购等全流程,实现全过程高效协同,实现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对接,并与业务场景不断交互释放价值。数据能够联动不同产业集群、不同组织,推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互联互通,进而实现跨产业、跨区域的产业协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数据助力公共服务及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改善了营商环境和数字生态。数据通过对技术、资本、人才等各方面生产要素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整合,在实现要素转型升级的同时,进一步重构原有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状态,实现S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协同发展,推动构建全社会的数字生态。

(摘编自张晓《数据驱动数字经济创新起航》)

材料三: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在加速演进,数字领域的科技竞争加快向基础研究迁移。总体上,我国数字领域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处于较高水平,但也存在数学等基础科学研究短板突出、基础研究投入不足、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等问题,导致数字经济所依赖的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等自主可控性不强。破解这些难题,应瞄准数字科学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性部署。

(摘编自刘险峰《多方发力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石》)

4.下列对数字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经济以互联网为基础,其底层架构是分布式、网状的结构。
B.数字经济面前,各地的人口与企业机会均等,可以保持相对平等的关系。
C.数据促进了数字技术的加速升级,也促进了数字经济产业的增量。
D.作为数字经济的资产,数据在流通中实现价值增值,同时催生新产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工业经济,一般规模较大,实行标准化生产和集中化管理,贫困地区虽然也能从工业经济中受益,但受益较小。
B.数据是数字时代的通用要素,属于隐性生产要素.在数字经济中,数据作用巨大,它构成了其他要素流动的数字基础环境。
C.数据通过对各方面生产要素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和整合,从而实现要素的转型升级,重构原资源的配置状态。
D.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石,需要我们全面加强数学等基础科学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性部署,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
6.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如何以数据要素驱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兵和新兵

原上秋

一层白光,飘进老兵的梦里。老兵以为天亮了,忙翻身下床。推开窗,惊讶地发现外面一片洁白。下雪了,老兵朝熟睡的新兵喊。

新兵要起,被老兵又按下。老兵说,今天下雪,不出操了。

老兵把自己带体温的大衣,盖在新兵身上,新兵感觉到了厚重,还有温度。老兵说,还有几天,我就要脱军装了。老兵的话很轻,却有穿透心的力量。顿时,一种感伤情绪,在房间弥漫开来。

眨眼,新兵来野狼岗团部农场一年有余了。刚来的时候,接待他的就是老兵。老兵和新兵面对面,老兵问,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吗?新兵答,是。老兵说,你如果违反条令条例,我会对你不客气。新兵答,是。

老兵是场长,新兵是他唯一的部下,他们守着800亩农场。从营区坐车颠到农场要几个小时,毕竟是100多公里的山路。农忙季节,上级会派一个施工连队耕种和收割。热热闹闹几天,他们就走了,把寂寞和一杆枪,留给老兵和新兵。野狼岗传说有野狼,但是谁也没见过。农场也是军事单位,遇到紧急情况,枪要比烧火棍好使。五颗子弹缝在一个布子弹袋里,连长说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动用。

他们严格按照连队的一日生活制度作息。每天,老兵带着新兵出操,巡逻,晚上点名,互相检查军容风纪。晚上点名都程序化了。老兵问,你是共青团员吗?新兵答,是。老兵问,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吗?新兵答,是。老兵说,你如果违反条令条例,我会对你不客气。老兵问过一遍,换成新兵问老兵。新兵问,你是共产党员吗?老兵答,是。新兵问,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吗?老兵答,是。新兵说,你如果违反条令条例,我会对你不客气。

他们和上级的联系,是一部绿色的野战电话机。如果有情况,先要通总机,总机再转连队或者什么地方。总机那边都是女兵,声音一个比一个好听,可惜她们不愿意多说一句话,总是“你好,请问接哪里”,无论是老兵还是新兵,这时候就会一愣。那边又多说一句:“请讲,接哪里?”再不会多说一个字,给他们留下一个又一个遗憾。上级有要求,电话不能随便占用,所以他们所有的私事,都靠写信。

一个月前,团里传来消息,部队要裁撤。老兵的心像被蝎子蜇了一样,丝丝缕缕地疼。老兵服役13年了,部队撤编,他是首先要走的。

有天晚上,老兵没睡。新兵用手电光在地里寻到了他,他的脚下,烟屁股堆成了小山。

老兵抽噎了,他说他十几年的军旅岁月,就这么结束了。从那时起,老兵消沉起来。

门外有汽车声响,是地方牌照的皮卡。司机下车直接喊老兵的名字。老兵说是他最要好的同学,皮卡去别的地方路过这里。同学从车上卸下一些吃的,说了几句话就要走。老兵打开一个布满灰尘的房间,搬出几袋化肥,要放车上。新兵提醒老兵,化肥都是有账的。老兵说,从采购到扔到地里,都是他一人负责,多少年从没有以权谋私过。他说用十几年的付出,换几袋化肥,不过分吧。

新兵说不行,我绝不让你这样做,说着上前阻拦。老兵突然发疯,一拳冲向新兵。

倒在地上的新兵眼看无力阻止,就爬过去摸到枪。从布袋里挤出一颗子弹压进枪膛,嘭,一声枪响,子弹穿透雪幕,惊飞一树小鸟。

皮卡车空车走了,在雪地留下两条弯弯曲曲的车印。

老兵想不到新兵会开枪,枪声把老兵震醒过来。他转回身,慢慢把新兵扶起。新兵说,老班长,我想问你个问题,老兵点点头。新兵问,你是共产党员吗?老兵答,是。新兵问,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吗?老兵答,是。新兵说,你违反条令条例,我会对你不客气。

几天后,上级派人过来交接。所有物资都是账物相符,唯独少了一颗子弹。

老兵拿出一份证明,上面写着:一只野狼夜闯农场,战士郑义果断开枪驱离,消耗子弹一发。

后面签有老兵的名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开头写不到几天就要退伍的老兵对新兵的关心,反衬结尾新兵对老兵的冒犯,然后写新兵人伍与老兵共同留守部队农场。
B.小说第五段交代,场子里有五颗子弹,“连长说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动用”,貌似闲笔,其实这为下文写新兵开枪埋下了伏笔。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他的脚下,烟屁股堆成了小山”,这一处描写反映了小说中的“老兵”在即将结束军旅生涯时内心的煎熬。
D.小说情节不复杂,但情节的发展是曲折的,老兵思想、行为的变化是情节的转折点,新兵用枪声来制止老兵的错误行为是故事的高潮。
8.小说为什么反复描写老兵与新兵的问答?请简要分析。
9.小说以老兵写证明以及证明上所写的内容结尾,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2021-04-0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树人中学、萧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
(2)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动衬静,时有时无的犬吠、潺潺的水声,反衬山中的宁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写“见鹿”反衬不见人,写“不闻钟”暗示“无人”,既是写景,又含蓄地叙事,并呼应了标题的“不遇”。
C.颈联“飞泉挂碧峰”中的“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山泉垂直下落的情状,又能让人感受到碧峰的峭拔高峻。
D.全诗写作者寻访戴天山道士的所见所闻,通篇侧重写景,风格清新自然、豪迈洒脱,沿袭了李白一贯的创作风格。
15.概括诗歌中诗人心情的变化过程,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19-11-20更新 | 663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一剪梅》中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____________________。”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感情的不可遏止,让读者领略到她的万般愁绪。
(3)《书愤》中描写坐着曾经经历过的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两句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3-3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树人中学、萧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 世纪,随着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突破性发展,法国哲学家开始研究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学科最终可以达到物理学那样的成熟状态。人们将可以通过观察统计和分析而发现近似于自然规律的社会规律,从而“研究现状以便推断未来”。在孔德的时代,英文中又出现了Android(人形机器)一词。人是语言的动物,一个新语词的出现必然是因为新的事物出现在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或想象之中,(     ),则是因为很多人都分享着它所表达的现实体验或想象。

在工业化时代,用机器来取代人的劳动已经成为        的现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曾将这种现实中工人阶级悲惨处境描写得        。如果说工业化时代的机器所取代的只是人的一部分体力劳动,那么作为工业化升级版的人工智能则旨在取代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目前,人工智能正以令人        的速度在两大领域推进:一是“合成智能”,一是“人造劳动者”。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它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冲击会越来越强烈。然后,习惯于在固定的思维框架中来思考问题的法律人,很难跳出这种框架去面对和理解        的社会事实。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法国哲学家开始研究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学科,并认为其可以达到物理学那样的成熟状态。
B.法国哲学家开始研究人类行为,认为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学科最终可以达到物理学那样的成熟状态。
C.法国哲学家开始设想研究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学科最终可以达到物理学那样的成熟状态。
D.法国哲学家开始设想研究人类行为,这样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学科最终可以达到物理学那样的成熟状态。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能够成为语言的一部分并被普遍使用
B.它能够被普遍使用并成为语言的一部分
C.它成为了语言的一部分,被普遍使用
D.它被普遍使用,成为了语言的一部分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司空见惯     惟妙惟肖     瞠目结舌     日新月异
B.见怪不怪     栩栩如生     叹为观止     日行千里
C.司空见惯     栩栩如生     瞠目结舌     日新月异
D.见怪不怪     惟妙惟肖     叹为观止     日行千里
2020-09-14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执信、广雅、六中三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_______。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就会强,经济发展就可持续;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能为生态补偿、治理、修复等提供物质保障。因此,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_______,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而生态环境品质的变化,固然有气候变化等客观因素,_______。人类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对自然环境进行竭泽而渔式的破坏,还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相得益彰?这决定着生态环境的优劣,也决定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真题 名校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020年6月3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发展视频会议。在视频会议上,国资委表示,支持将武汉纳入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改革高地,要继续加大力度,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在湖北早落地、早见效、早受益,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在视频会议现场,央企和湖北省签署72个项目,在原定今年对湖北计划总投资3900亿元基础上,将新增投资超过3200亿元。

2020-07-09更新 | 6609次组卷 | 40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卷)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媒体发起“我心中的时代”关键词评选活动,入选的关键词有:网购、初心、创新、家风、美丽中国、焦虑、知识付费、极简主义、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谈谈你对“心中的时代”的理解和认识。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01-29更新 | 338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论述类文本
4-60.4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非连续性文本
7-90.4其他小说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4欧阳修(1007-1072)  《新唐书》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85李白(701-762)  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0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10.65压缩语段  概括要点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65人文科技  传承与创新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