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湖北 高二 期中 2024-04-24 6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文化交流与传播、经济与社会生活、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文化史(旧)、史学热点、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 有学者认为,自公元前3000年来,在东南的“中原”与西北的“草原”这两个气候、经济、文化截然相反的地理单元中间有个“中国弧”区域。在其西侧,古代文化的发展步伐与欧亚大陆中心地区趋同;在其东侧,古代中国呈现着独立的发展特色。“中国弧”(     
A.体现华夏文明的独立发展B.隔绝了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C.表明文明的类型取决定于地理环境D.使区域文明融合交流成为可能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名校
2. 周公用“德”说明了“天”的意向,天惟德是选,并用德的兴废作为夏、商、周更替的历史原因。依据德的原则,对天、祖要诚,对己要严,与人为善,用于民则表现为“保民”。下列属于敬天保民思想的是(     
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C.“天视自我民事,天听自我民听”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 在周代贵族的生活中,车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王侯重臣为彰显身份,伞盖总是寸步不离左右。周人认为,车厢底部的方木框象征着大地,圆形的伞盖代表着上天。两个车轮是日月的样子,二十八根伞骨是天上的星宿的数量。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代(     
①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②贵族阶层的礼制规定
③宗法纽带的世袭绵延   ④兼并战争的持续不断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4. 宋代,医生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士大夫奉行“医相同尊,治人犹如治国”的主张;范仲淹青年时代便树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人生志向;“名医进士”许叔微在习儒的同时也精研医学,亲自上门为百姓诊治,“不以贫贱,家至户到,察脉观色,给药付之”,经他治疗者,十有八九得以存活。这体现了宋代医生从业(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D.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5. 明世宗时期,面对严重的旱情,皇帝不但多次在宫中祈雨,同时遣官致祭山川神明。世宗表示: “致灾之由,固在朕躬。但君臣交修,本为一体,朕既痛自循省,惟赖尔文武群臣同寅竭诚,匡朕不逮,以回天意。”由此可知,明世宗(     
A.对自然规律颇为尊重B.认同“敬天保民”思想
C.具有厚德载物的胸怀D.推崇天下为公的理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6. 乾隆十一年《震泽县志》卷4《疆土志四·镇市村》:“震泽县之镇市村,旧吴江县镇市村之半也。凡民人所屯聚者,谓之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防遏者,谓之镇。亦有不设官而称镇,既设官而仍称村者,名号正俗不同耳。旧吴江县之称镇者七,称市者十。”由此可知清朝(     
A.村镇成为固定基层机构B.村镇在国内分布广泛
C.对村镇未形成严格定义D.村镇经济的迅速崛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7.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是当时经济的“生命线”,承担着数百万石的粮食及其它物资的运输重任。近代初期,因英国殖民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运河一度被封锁中断,直到洋务运动期间才恢复。1911年,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浦口)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材料表明(     
A.近代运河已失去存在的必要B.铁路是近代最先进的运输方式
C.西方侵略阻碍中国交通发展D.运河兴衰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8.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任何人未经审判,不得处以死刑。《民法大全》中亦记载了“在罪行的审理中不应该对缺席者进行判处”“基于嫌疑,也不得判处,因为与其让无辜者被判处还不如让犯罪的行为不受处罚”等内容。上述内容表明罗马法(     
A.已经形成完整体系B.注重维护个人权益
C.强调司法程序公正D.有效缓和社会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9. 1884年,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在《荷马史诗》所说的“大城墙的梯林斯”遗址发现了一座坚固雄伟的宫殿残迹,它的正厅、门廊、庭院和整个轮廓与《荷马史诗》描述的奥德修斯等人的王宫非常相似。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文献资料的真伪必须经过考古证实B.《荷马史诗》的内容全部真实可信
C.考古发掘可以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D.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实的唯一途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0. 西方古典历史学家们认为历史学能“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使我们在思想和感情上成为一个更大的宇宙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它以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知识,而且有助于智慧。”据此可知(     
A.民主政治影响古典史学创作B.史学理论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C.西方古典史学蕴含理性精神D.西方历史学家治史注重求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1. 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主流社会思潮,并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趋理性B.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
C.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D.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2. 以圣经故事为主体的中世纪英国神秘连环剧,不仅对严肃的圣经故事进行喜剧化处理,如士兵常伴随粗暴的语言、夸张的自嘘,这与其对主子的阿谀奉承,胆小如鼠的行动形成强烈的反差。还对其进行同时代化处理,如增加了牧羊人之间偷羊和争吵等源于生活的情节。英国中世纪神秘连环剧的出现和发展(     
A.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取向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
C.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D.深受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3.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全国各地在每年的5月和12月各举行一次卫生运动,运动的标语是“注意卫生是民族独立的基本条件!”“注意卫生可以强健身体!”“强身健体就是强种救国!”等。这说明了(     
A.国民卫生观念得到普及B.政府强调卫生运动的政治价值
C.西方医学知识深入人心D.民族独立需要健全的医疗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4. 自2018年9月正式开通运营后,广深港高铁就成为了大陆与香港沟通的桥梁,两地旅游、探亲、商贸往来变的更加频繁,大陆到香港购物人数大幅增长,“高铁入、机场出”或“机场入、高铁出”也已经成为香港机场的常态。这可以说明(       
A.交通工具的革新加速城市化进程B.市场经济推动民众竞争意识增强
C.交通条件改善推动各地联系加强D.高铁应用便利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15. 1950年,全球城市化的平均水平为30%,同时期,我国城市化率只有10%。2020年,全球城市化的平均水平为56%,此时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60%。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得益于(     
①工业革命成果的传播②通商口岸的兴起③社会性质的转变④改革开放的推行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6.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出现了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如以财产共有为基础的全新规划,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城镇群,融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城市规划学为一体的“城市学”等。这些理论侧面反映了(     
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B.阶级矛盾日渐尖锐
C.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趋势D.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区从宋朝大规模开发之后,苏州的市镇从明中期的102个到清末已经发展到264个,松江在同时期从59个增加到369个。清末之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对江南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江南地区通过上海与国际市场联系,棉花、生丝成为江南地区出口国际市场的主要产品,农产品商品化的加深,使乡村经济商业化程度更高。棉花、桑蚕也成为乡村中的主要产业。这一时期近代工商业也在市镇和乡村中兴起,无锡的缫丝厂从“1919—1931年的短短12年间新建了41个丝厂,比1904—1918年建10个厂猛增了4倍多。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乡村对市镇、城市的依附地位。然而,20世纪30年代之后,无锡全县桑田面积也急剧减少,由1930年的251037亩,骤降至1931年的150000亩,减少了40.25

——摘编自吴建华《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

材料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有效的政权推动下,开始对江南乡村的改造。中国传统的家庭、家族生活结构被人民公社的合作社所取代,高度统一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农民思想的高度统一。1978年之后的乡村改革,土地重新回到农民自己手中,家庭开始重新作为生产、生活的单位,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江南乡村发达的在20世纪50年代被禁止的私营工商业开始复苏,乡村工业的繁荣,使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

——摘编自郭伟平《明清以来江南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与民间文化信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经济结构变迁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南乡村经济的变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二战结束初期,大量亚欧苦役劳工返回祖国,战败国日、德士兵和平民被遣返回国;50年代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60年代以来,欧洲的向外移民越来越少,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向外移民显著增加,整个欧洲都在吸收大量外来移民。……到了80年代,除日本之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劳务移民的流向区域,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时期,对全球人口流动现象予以说明。
2024-04-21更新 | 114次组卷 | 15卷引用: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3月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医疗费用高昂,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建立全民医疗体系的发达国家,美国有近50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约占总人口的19%。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大萧条,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承担高昂的医保费用。由于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较低,大部分美国民众认为医疗保健应该进行改革,政府也因医保支出比重过高而积极倡导医改。美国要求个人或企业雇主必须为雇员购买医疗保险。同时建立以国家为基础的美国健康福利计划,将未包括在政府医疗保障计划覆盖范围的人群及未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雇员纳入该计划。美国还从国外进口廉价药物,打破医药垄断地位,以保证居民能买到平价药。鼓励将医保付费与服务质量相挂钩,对高质量医疗服务机构子以奖励。从2011年开始实施增税措施,增税对象为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的个人或夫妇,用于支持医疗保险改革。同时,采取提高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的方式,将所节约部分资金用于医疗改革。

——摘编自应丽《美国“新医改”评析》

材料二   2009年以来的新一轮医改,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举足轻重的改革事件之一。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推进,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例稳步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卫生领域市场机制的引入也为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18年,我国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三项卫生资源核心指标相比2006年均有大幅增长。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卫生医疗服务的主体是国有制的医院、集体所有制卫生院等机构。1980年开始,我国逐步开始放开社会办医。到2017年,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占比达26.34%,呈稳步上升之态。2006—2018年,医疗机构诊疗量大幅增加,入院患者数量增幅达200%以上,增长更为迅速。201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2018年已增长至77岁;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得到世界关注。

——摘编自王虎峰《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进行医疗改革的原因,并概括美国医疗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医疗改革取得的成效。
(3)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对医疗改革的认识。

三、论述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名校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文化接触、交流、碰撞,都曾给对方深刻的刺激和影响,在各自发展的轨迹中都曾留有对方作用的印记。

17、18世纪这两百年间,来过中国的传教士至少在1000人以上,在传教士、商人和旅行家的详细描述中,中国一片繁荣富庶,人民安居乐业,讲究道德,文明、和谐的气氛。制度完美、稳定、经久不衰。整个国家崇尚学问、重视教育,统治国家的不是贵族,而是一些有高度教养的官员,他们取得官位是通过一系列国家举行的考试获得的,这在欧洲是难以想象的。在欧洲人眼中,中国人在治国术上超过了其他所有民族。欧洲人也第一次看到孔子著作和中国经书的译本,他们发现,一个两千年前的人居然如此有见地。在欧洲人的心理上,孔子成为了18世纪启蒙时代的保护神。

——摘编自《专家武斌:中国文化曾影响了欧洲启蒙运动》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围绕“东西文化的交融”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文化交流与传播、经济与社会生活、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文化史(旧)、史学热点、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试卷题型(共 20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16
材料分析题
3
论述题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文化交流与传播
2
经济与社会生活
3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
文化史(旧)
5
史学热点
6
中国近现代史
7
世界史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单题
20.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题
30.65水陆交通的变迁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单题
40.65医学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单题
50.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题
60.65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单题
70.65水陆交通的变迁单题
80.65欧洲文化的形成单题
90.65欧洲文化的形成  史学研究方法单题
100.4欧洲文化的形成单题
110.65中国梦·探索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题
120.4欧洲文化的形成单题
130.65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单题
140.65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单题
150.85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单题
160.85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170.65民族危机的加深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三大改造
180.65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90.4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三、论述题
200.65启蒙运动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