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 太平天国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0 题号:216080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B

下图为西周克盉,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

铭文节选:王曰:“太保(召公),……大封乃享(供享),令(命)克(召公长子)侯于厦(燕)。


后武王封之(召公)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亦以元子(嫡长子)就封。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1)材料中的两则史料,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A 属于_______史料,B属于_______史料。阅读史料,写出它们所共同反映的史实_______。结合所学,指出其所体现的西周政治制度及影响_______

材料二: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蕴含的政治智慧。

材料三:



(3)从材料三的史事中提炼两个主题,每个主题运用材料中的三则史事进行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刺激,传统的自然经济在沿海沿江口岸地区逐步瓦解,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始了举办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在这些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通商口岸的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摘编自徐国利《中国近代儒商的形成和近代儒商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材料二:据北京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的资本是六千两百多万,1920年增为一亿五千五百万元,增加125%;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4%,1920年增加为14%。1914年到1920年,中国资本的纱厂由35家增至63家,纱锭由687900多锭增至1354500多锭,即增加了97%。同时期面粉厂增加了84家,面粉的出口由7万担增至396万担,并由入超转为出超。

——摘编自孙长斌《一战时期中国经济变化与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

材料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沉沦”,直到北洋军阀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上升”因素,但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往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逐渐走出“谷底”。此时,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虽然“沉沦”的因素仍然存在,但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的主流因素,历史发展呈现出“上升”态势。

——摘编自张海鸥、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时段,围绕“沉沦”与“上升”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需涵盖“沉沦”与“上升”两种态势,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1-06更新 | 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材料一   秦合并六国,成为跨地区的统一的国家。此后,合了分,分了合,反反复复。但总的趋势是,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逐渐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化。可以说,统一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主要趋势。

     ——刘家和《国家统一与历史进步》

(1)概括统一作为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的主要趋势的三个特点。任选其中两个特点,用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清朝前期在内地设置总督和巡抚,中央的施政方针通过督抚下达地方;同时,采用总督、巡抚分权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太平天国起义给予清军八旗兵、绿营兵毁灭性打击,清政府命令各地举办团练保卫地方,将领自募兵勇进行训练。这些军队所需军费由督抚就地筹集,一定程度上成为督抚的私人部队,中央无权调遣。朝廷以湘军和淮军为依靠,慈禧太后给予两江总督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的权力,四省文武官员俱归其节制,并有权保荐封疆将帅人员。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地方督抚权力日益膨胀,清政府试图整顿并收回各项权力,但未收到预期效果,而地方督抚却向中央索要更多权力。义和团运动期间,东南各省督抚违背中央政府命令,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

       ——摘编自王雪华《督抚与清代政治》等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督抚制度的变化。
2023-01-06更新 | 4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人民英雄纪念碑。

材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在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8年落成揭幕。碑身上碑文由毛泽东同志起草,开始时有人提出碑文可以重点突出我党为革命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然而毛泽东认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应该是纪念所有为国家革命事业牺牲的人民英雄,并不仅仅只是纪念我党的战士,所以最终碑文中既没有提到我党,也没有提到解放军。碑身正面碑文由毛泽东亲笔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碑文由周恩来书写,按照由近及远,即由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再到1840年以来的叙述方式,歌颂各时期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身基座上的浮雕创作在纪念碑设计中占据重要分量,由范文澜先生主持的雕画史料编审委员会就浮雕内容题材问题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确立了以下10个题材:“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支援前线”“胜利渡长江”和“欢迎人民解放军”。在浮雕创作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也经过一番探索。最初设计稿中曾出现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主导的现象,但最后决定以群体形象为表现对象,不出现个体形象,以群体性的英雄形象来表现人民战争的伟大功绩。如“南昌起义”,用一个连队去表现当时情景。所以最后纪念碑浮雕的画面上共呈现了170多个人物。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任选纪念碑基座浮雕中的2幅,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恰当、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1-22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