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6007495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材料二 (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今非古者族……”书者弃市;以今非古者族……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对策》

材料四   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当时是怎样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的?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孔子学说(儒家)的态度各是什么?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董仲舒对儒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3)指出材料四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儒术)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材料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
(4)有人说材料四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提法,但有根可循。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思想理解“有根可循”。
2019-01-04更新 | 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引导)之以政(政令、法制等强权机构)齐(整治)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周礼崇尚虚文。 汉则罢黜百家而尊儒
重道,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
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
不改弦而更张之, 则国力将莫如昭苏,
社会永无宁日。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三   梁启超在借鉴西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观和夷夏变易现,提出了御外自强的“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是:联合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以构建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汉族是民族共同体的中心和主体;保存族粹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大民族主义”顺应了中国现代化的需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于革命派民族观的转变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的贡献领大。

——高强《论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治国的什么主张?与儒家这一治国主张相反的是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其主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康有为和陈独秀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并分析陈独秀持不同态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大民族主义”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大民族主义”观的原因。
2021-08-21更新 | 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材料二   在《南赣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注重修身,内察自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防止“一念而恐”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其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民“兴其善念”。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   讲法律以做愚顽,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摘编自[清]《圣谕十六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儒学入法的原因及量刑的目的,并分析宋朝重视基层教化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南赣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3)比较材料二、三,概括《圣谕十六条》与《南赣乡约》的不同,并简评古代重视基层教化的积极影响。
2022-05-14更新 | 2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