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 道试题
18-19七年级上·广东汕头·期中
选择题-单选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不能作为相互对照的一组实验是(       
A.甲组有光,乙组有水B.甲组有光,乙组无光
C.甲组干燥,乙组湿润D.甲组有空气,乙组无空气
2019-07-14更新 | 133次组卷 | 15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
2 . 为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模拟酸雨对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a.实验前两周,分别在3个花盆(标注为1号、2号和3号)中各培育5株玉米幼苗,等到玉米幼苗长到10厘米左右时开始实验;
b.用醋和清水分别配制成pH为5和4的两种醋酸水溶液;
c.每天分别用清水、pH为5和pH为4的醋酸水溶液浇灌1号、2号及3号盆中的幼苗;
d.每天观察并比较它们的长势(如幼苗的高度、叶片颜色等)。
结果显示:用pH为4的醋酸水溶液浇灌的幼苗长势最差,其次是pH为5的醋酸水溶液浇灌的幼苗,用清水浇灌的幼苗长势良好。
(1)该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               
(2)实验中作为对照组的是______。               
(3)根据实验现象,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4)为提醒人们对环境的关注,某同学计划在小区内进行一次环保宣传活动,你能为他设计一句宣传口号吗?______
选择题-单选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在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中,奥地利动物学家费里施怀疑“蜜蜂是色盲”这一说法,他认为蜜蜂不能分辨花卉的不同颜色。这一步骤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的(  )
A.提出问题B.作出假设C.制定计划D.表达交流
2019-06-20更新 | 639次组卷 | 39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局属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6月联考生物试题
4 . 下列有关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在大、小花生品种中分别随机取出30枚果实进行测量,取平均值
B.通常测量比较花生果实长轴的长度,并绘制曲线图
C.不同品种的花生首先取决于遗传物质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
D.小花生种在肥沃的土壤中,其果实会长大,是因为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2019-06-19更新 | 1494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局属初中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5 . 近百年来,海螺沟冰川慢慢消融,逐渐露出裸地,形成了一条长达2公里的狭长冰川退缩带(见图1)。退缩带上依次覆盖了从草本、灌木到森林等不同类型的植被。为研究最早形成的裸地是如何演变成森林的,研究者选择了七个样地,统计记录其植物种类、土壤状况等相关指标(见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样地编号0123456
距裸地形成年龄(年)01735495785125
主要树种组成裸地川滇柳
沙棘
冬瓜杨
幼树
川滇柳
沙棘
冬瓜杨小树;
云冷杉幼苗
川滇柳
沙棘
冬瓜杨中树;
云冷杉小树
冬瓜杨大树;
云冷杉小树、中树
冬瓜杨大树;
云冷杉大树;
云冷杉大树
土壤含氮量(g/kg)--0.6618.2927.1026.2125.6323.8
土壤有机质含量(g/kg)--24.3361.5342.1507.34454.0411.9

(1)该研究中使用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_法。
(2)冰川退缩后的裸地养分状况较差,逐渐长出黄芪等草本植物,而后出现了高3~5米的灌木和小乔木沙棘、川滇柳。研究发现,这些植物的根部生有可以固氮的根瘤菌,这是造成土壤中__________的直接原因,也为后续大型木本植物的生长奠定了物质基础。该统计结果说明生物与环境相互__________,这是植被类型更替的动力之一。

(3)研究者测定了不同样地上几种植物占乔木层有机物质总量的比例(如图2)。冬瓜杨是可高达30米的阔叶乔木,川滇柳与沙棘占比逐渐减少,可能是因为它们无法得到充足的_________条件,生长受到影响所致。随后冬瓜杨被更为高大的云冷杉取代。可以推测,冬瓜杨和其他三类植物之间均存在________关系。这也是推动植被类型更替的重要力量。
(4)植物为动物的生活提供______________,可以推测,在植被类型更替的过程中,该地区动物类群也随之发生变化。可见,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019-05-09更新 | 231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程桥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6 . 某同学探究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其操作过程如表所示.
试管实验材料唾液清水处理方法
1馒头碎屑2mL0mL搅拌,放入37℃的温水,10分钟后,滴加2滴碘液,摇匀
2馒头碎屑0mL2mL搅拌,放入37℃的温水,10分钟后,滴加2滴碘液,摇匀
3馒头块2mL0mL不搅拌,放入37℃的温水,10分钟后,滴加2滴碘液,摇匀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装置为什么要放入37℃温水中处理?_____
(2)上述实验中,只模拟了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是_____号试管.
(3)通过1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对照实验,可以证明_____的作用.1号试管的现象是_____
(4)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上述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又设置了4号试管放在0℃的水中,请你判断4号试管滴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是_____,实验结论是_____
7 . 小辉想探究番茄和柑橘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他查阅资料得知,维生素C溶液能使一定量的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并且维生素C溶液越浓,褪色程度越明显。
【提出问题】柑橘中维生素C含量比番茄中的高吗?
【作出假设】柑橘比番茄味道酸,柑橘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番茄中的高。
【实验步骤】
如图:
【实验结果与结论】
如果甲试管中颜色褪色比乙试管中明显,说明假设_____;如果乙试管中颜色褪色比甲试管中明显,或是两支试管中颜色褪色基本相近,说明假设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分析与评价】
本实验中甲组与乙组形成_____关系。为了使实验更严谨、更科学,可再加丙组实验:向丙组试管中加入2mL相同浓度的_____和1mL蒸馏水,振荡摇匀。
2019-04-0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8 . 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三种处理: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如图所示:

请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________是对照实验。
(2)以“唾液”为变量时,________是对照实验。
(3)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____号试管中的物质遇碘后不变蓝,原因是唾液中含有____,将淀粉初步分解成了____
(4)将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的原因是____;1号试管中将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搅拌的目的是____
(5)结合实验得出,馒头的消化与____有关。
2019-04-0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9 . 某同学做“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用实验记录如下表,结论错误的是(       )
试管加入物质温度时间加入碘液
1淀粉糊+唾液37℃5分钟不变蓝
2淀粉糊+胃液37℃5分钟变蓝
3淀粉糊十唾液O℃5分钟变蓝

A.比较1与3,得出唾液在适宜的温度下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B.比较l与2,得出胃液对淀粉也有消化作用
C.分析1试管,可得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
D.本实验中1试管起对照作用
2019-04-0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10 . 日常生活中,我们买水果时会仔细挑选果皮完好无损的.那么,水果的果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针对这一疑问,某同学选用苹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水果果皮的作用,请你帮助该同学完成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果皮具有保护作用吗?
作出假设:果皮具有保护作用。
(1)制定方案:选大小、品种和新鲜程度相同,且果皮完好无损的2个苹果,分别分成A组和B组;再用小刀将B组苹果果皮戳破;将两组苹果都放在________且相同的环境中一段时间。
实验方案:按制订的方案进行操作,并每天观察两次,记录实验结果。
(2)预期结果:________苹果先腐烂,腐烂的原因是有大量的________在苹果内生长和繁殖。
(3)得出结论:________
(4)该同学的“实验方案”的缺陷是________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