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实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研究人员用水生植物黑藻,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锥形瓶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可以维持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并放入一定量的黑藻。分别用不同瓦数的LED灯作为光源,在暗室中进行实验。
装置中,U形管左侧气体量的变化会影响右侧液面高度的变化,可以通过测量单位时间U形管右侧液面高度的变化,作为判断光合作用强度的指标。测量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

表实验数据记录表
LED灯
的瓦数/瓦
0357912
每小时液面变化高度的平均值/厘米-0.21 0.65 1.28 1.70 1.88 1.92

(1)实验数据记录表中,采用每个LED灯瓦数下3次测定数据的平均值,目的是______
(2)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下列属于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______
①黑藻的生长状况        ②光源与锥形瓶的距离        ③LED灯的瓦数       ④环境的温度
(3)LED灯瓦数为0时,液面高度变化为负数的原因是______
(4)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 . 某科研小组研究大棚内作物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研究过程中保持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他因素不变),得到下面坐标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梅雨季节,某地持续出现多阴寡照的天气,主要影响了图中的______作用,导致作物生长缓慢,长势较弱。
(2)当种植密度大于m7作物将减产,原因是_________
(3)在保证水、肥适宜的条件下,当种植密度为________时,最利于提高产量,理由是在该种植密度时_________,作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因此,在种植作物时应该合理密植。
(4)在种植黄瓜、丝瓜等有藤作物时,人们常在每株作物的旁边插立一根小竹竿,让作物沿着小竹竿向上攀爬生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3 . 某兴趣小组研究发现,番茄的生长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将番茄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先持续光照12小时,再置于黑暗中12小时。实验结果如下表: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毫克/小时)

1.75

2.50

3.15

3.8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毫克/小时)

0.75

1.10

1.60

2.25

3.00

3.50

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番茄一天累积有机物最多的温度是
A.15℃B.20℃C.25℃D.30℃
4 . 如图甲、乙两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在晴朗的盛夏和初春一昼夜中单位时间内CO2(二氧化碳)吸收量的情况。请据图回答:

(1)盛夏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时段为_____,植株干重在_____时达到最大。
(2)与甲图相比,乙图OA值(绝对值)明显减小,其原因是初春温度低,_____较弱。
(3)甲图植株中D﹣F的现象在乙图中没有出现,其原因是_____
2021-06-02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质检试卷(一)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植物在盛夏晴天二氧化碳吸收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6-8时左右,该植物还没开始光合作用
B.11-12时左右,氧气释放量增加
C.14时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D.18时左右,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6 . 某生物兴趣小组将三组基本相似的同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透明玻璃钟罩中,密封。经一昼夜暗处理后,置于室外相同环境下,其中甲做遮光处理,乙、丙不遮光(如图)。(注:丙钟罩内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1)甲和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 _____
(2)甲和丙不是一组对照实验的原因是 _____
(3)一段时间后,将甲、乙、丙中的叶片分别经酒精脱色、滴加碘液处理后发现:甲中的叶片不变蓝,乙中的叶片变蓝,这说明 _____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丙由于缺少 _____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片不变蓝。
(4)图表示0点到24点之间二氧化碳浓度的连续变化情况。甲、乙、丙三个装置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与图相符的是 _____ 。分析图中0点到6点的曲线变化情况,可知该时间段植物主要进行 _____ 作用。   
2010·福建福州·中考模拟
判断题 | 容易(0.94) |
7 . 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_____(判断对错)
2016-11-18更新 | 489次组卷 | 3卷引用:2011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中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