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体的营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脂肪味是第六种基本味觉吗?
酸、甜、苦、咸和鲜是目前公认的人类五种基本味觉。我们品尝到丰富繁杂的美味,是由这五种基本味觉组合而来。味蕾是味觉的感受器。舌头上约有9000个味蕾(结构如图所示),每个味蕾约有50个味细胞。食物中的呈味物质溶解在唾液里,通过味蕾的味孔与味细胞接触。味细胞顶端微绒毛状突起的“味毛”上面有味觉“接收器”——受体蛋白,可感受呈味物质的刺激,行使“分子天线”的作用。味细胞通过味毛上的受体蛋白结合特定的呈味物质后,使与之相连的神经细胞产生电信号,通过味觉神经将信号传递给大脑的神经中枢,经分析而产生酸、甜、苦、咸和鲜等味觉。
“甜”代表糖类,“咸”代表无机盐,“鲜”代表氨基酸或蛋白质,“苦”或许意味着有毒的生物碱的存在,而“酸”则可能由已经腐烂或者尚未成熟的食物产生。营养物质中的脂肪,没有一种味觉来代表它。直到一种神秘蛋白质的发现,“脂肪味”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2005年,法国研究者发现小鼠的味蕾中存在一种蛋白C,它能和脂肪分子中的脂肪酸发生特异性结合。他们认为,很有可能蛋白C引起了小鼠对于脂肪的一种“味觉”,并且预测人类也可能有相同的味觉“接收器”——蛋白C。2012年,美国研究者首先证实了人味蕾的味细胞膜上也有蛋白C。此项研究还发现,一个人的蛋白C越多,对食物中脂肪的敏感度就越高。如果对脂肪味敏感,那么对脂肪摄入量会较低。另有研究发现,当正常小鼠的舌头接触脂肪时,小肠会出现脂肪消化液;而没有蛋白C的小鼠分泌的脂肪消化液明显减少。可见,“脂肪味”还有“预约消化”的作用。
但脂肪味是第六种基本味觉这一观点尚不能下定论,其研究和论证还将经过漫长的道路。

(1)味蕾结构中的___可增大与呈味物质的接触面积,有助于“分子天线”作用的发挥。
(2)“为什么有些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吃下更多的高脂肪食物”,这是由于这些人味细胞中的蛋白C含量___,对脂肪的敏感度___,导致对脂肪的摄入量较高。
(3)蛋白C除了引起小鼠对于脂肪的“味觉”,研究者还发现,蛋白C具有___功能。
(4)人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各种调味剂—醋、糖、盐和鸡精等,近年还研发出了木糖醇等低热量的甜味剂来替代蔗糖。下列有关脂肪味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___。
A.对脂肪味的认识有助于人类研发有“脂肪味”但不含脂肪的替代品
B.脂肪替代品不能完全替代脂肪,人们仍需适当摄取一定比例的脂肪
C.脂肪味的发现对于心脏病、肥胖等疾病的研究没有帮助
2024-05-2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期中试题
2 . 科普文阅读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虽然人们早就对癌症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治疗癌症的道路,一直是艰难曲折。最新研究发现,食物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可以起到一定抗癌以及辅助治疗癌症的作用。
科研人员以600多种食物营养素为基础,包括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脂质、蛋白质和膳食补充分子,构建了一个包含235种营养素的分子库,这些分子从食物分解后就会随血液循环系统到达全身各处。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化合物中,一种长链脂肪酸—反式异油酸(TVA)不仅可以激活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具有识别和杀死癌细胞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逆转免疫细胞衰竭的作用,从而实现抗癌效果。
反式异油酸(TVA)大量存在于反刍动物的肉类中,比如牛肉和羊肉。除了牛羊肉,乳制品中也含有许多TVA,比如人类的母乳中就存在着丰富的TVA。当TVA进入人体后,约有20%会被分解成副产物,剩下的大部分仍然存在于循环系统中,这也暗示这种营养素理所应当有自己的特殊作用。
在后续的实验中,科研人员构建了一批肿瘤模型小鼠,然后分别给它们饲喂了等量的普通饲料和额外添加TVA的饲料,科研人员对这些肿瘤进行分析后发现,饲喂含有TVA饲料的小鼠肿瘤中会出现大量的免疫细胞,这些变化在普通饲料组是看不到的。
由此可见,TVA可能成为一种辅助癌症治疗的营养素,提升免疫疗法的效果。但若为此额外摄入过量肉类也可能对健康有负面影响。也有其他研究指出,过量的红肉摄入与乳腺癌、结肠癌等多种癌症风险的升高相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每天会摄入不同的食物,从中获取营养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转。其中主食中含有较多的____,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瘦肉中含有丰富的____,是建造和修复人体的重要原料;____中富含维生素,是我们每日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2)正常细胞癌变后,可以不断的进行____,增加细胞数目,从而形成肿瘤。
(3)科研人员为探究食物中TVA对黑色素瘤体积的影响,构建了黑色素瘤模型小鼠进行实验,将模型小鼠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其提供等量的普通饲料与添加TVA的饲料,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与饲喂普通饲料相比,食用了含TVA饲料的小鼠黑色素瘤体积____

(4)根据以上资料,你是否认同未来在患者的食物中添加TVA进行辅助治疗癌症,并说明理由____
2024-04-05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3 . 阅读科普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食肉的饮食习惯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不仅促进了脑容量的显著增加,还增强了人体对脂肪及蛋白质的处理能力,同时也大大改变了人类的消化系统。
黑猩猩主要以植物块茎、树叶等为食,这些食物中富含植物粗纤维,需要纤维素酶进行消化分解。植食性动物的小肠非常长,约为身体(躯干)长度的8~10倍。肉食性动物,小肠长度大约只相当于身体长度的3倍。而我们人类的肠道长度是身高的4~5倍。食物的消化不仅仅需要消化道、消化腺,还需要肠道中的益生菌,这些益生菌可以帮助我们分解难以消化的食物。科学家研究发现,伴随着进食熟食、饮食精细化程度的加深、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人类肠道细菌种类已经在逐渐减少。
(1)人体中最主要的消化器官是_______,在这里淀粉被消化分解为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们收集了黑猩猩和人类的肠液,测定了其中的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肠液中的纤维素酶含量________(多于/ 少于)黑猩猩,而蛋白酶和脂肪酶的含量多于黑猩猩。请你针对这一结果给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

(3)从小肠的长度来看,人类在食性上属于_______动物,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长期对食肉饮食习惯的适应。
(4)肠道中存在大量的益生菌,帮助我们消化食物。根据文中信息,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保护肠道益生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2-08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4 . 阅读科普短文。
舌头上约有9000个味蕾,每个味蕾约有50个味细胞,味蕾是味觉的感受器。食物中的“呈味物质”溶解在唾液里,通过味蕾的味孔与味细胞接触。味细胞顶端呈微绒毛状的“味毛”上面有味觉“接收器”——受体蛋白,可感受“呈味物质”的刺激,行使“分子天线”的作用。味细胞通过味毛上的受体蛋白结合特定的呈味物质后,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便产生电信号并通过味觉神经传递给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从而产生酸、甜、苦、咸和鲜等味觉。“甜”代表糖类,“咸”代表无机盐,“鲜”代表氨基酸或蛋白质,“苦”或许意味着有毒的生物碱的存在,而“酸”则可能由已经腐烂或者尚未成熟的食物产生。在三大能源物质中,唯独脂肪,没有一种味觉来代表它。
2005年,法国研究者发现小鼠的味蕾中存在一种蛋白C,它能和脂肪分子中的脂肪酸发生特异性结合。他们认为,很有可能蛋白C引起了小鼠对于脂肪的一种“味觉”,并且预测人类也可能有相同的味觉“接收器”——蛋白C。2012年,美国研究者首先证实了人味蕾的味细胞膜上也有蛋白C。此项研究还发现,一个人的蛋白C越多,对食物中脂肪的敏感度就越高。如果对脂肪味敏感,那么对脂肪摄入量会较低。另有研究发现,当正常小鼠的舌头接触脂肪时,小肠会出现脂肪消化液;而没有蛋白C的小鼠分泌的脂肪消化液明显减少。
   
(1)脂肪只有经过肝脏分泌的______的乳化作用才能在小肠中被分解为______和脂肪酸。
(2)味觉的感受器是______,味觉形成的中枢是______
(3)人的味细胞中的______含量越多,对脂肪的敏感度就越高,对脂肪的摄入量较高。
(4)正常小鼠的舌头接触脂肪时小肠会出现脂肪消化液,这属于______(条件/非条件)反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七年级下·北京·专题练习
5 . 在居家学习期间,小文在家练习制作蛋糕。在网络班会课上,他与同学们分享了制作经验,并提供了以下配方:
鸡蛋500克;面粉200克;牛奶70克;马铃薯淀粉50克;色拉油60克;柠檬汁20克;白砂糖10克;发酵粉5克

(1)制作蛋糕的原料中,使用了较多的鸡蛋和牛奶。小文在分享中解释到:从营养成分角度分析,青少年应多从食物中补充 _______,以利于生长发育。
(2)蛋糕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主要的营养物质是以淀粉为主的糖类。如图中的曲线 _____能表示这类物质的消化过程。
(3)这些食物经过口腔、咽、食道、_____然后进入小肠。食物的消化过程还需要消化腺产生的消化液,如肝脏分泌的 _______。一些消化液中含有 ________,能够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肠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4)小文在吃自己制作的蛋糕时,你建议他搭配以下三种食物中   (填序号)最好。
A.酥炸鱿鱼B.蔬菜沙拉C.波纹薯条
2023-04-20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A·知识通关练)-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分层训练AB卷(北京专用)
6 . 进入寒冷的冬季,吃火锅成为很多吃货朋友的首选。在我国火锅的种类丰富,如重庆麻 辣火锅、广东海鲜打边炉、山东肥牛小火锅。因此,火锅的食材十分丰富,比如黄喉、牛上脑、毛肚、百叶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黄喉”(如图1)吃起来Q弹爽脆,几乎是每一家火锅店的标配,它是牛或猪(如图2箭头所示)主动脉的一部分,主动脉属于______(填结构层次),其中的血液属于______(填结构层次)。

(2)牛上脑(如图3)的口感、颜值俱佳,瘦肉与脂肪均匀相杂,脂肪低、蛋白质含量高,颜色像大理石花纹一样好看。在人体消化道中,这些蛋白质彻底被消化的场所是______,这是因为其中的______中都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
(3)牛是反当动物,休息时常把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到嘴里再次咀嚼,它的消化器官与人有很大的不同。牛有四个胃,图4从左至右依次是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前三个胃并不分泌消化液,称为“前胃”,只有第四个胃有胃腺,能分泌______。涮火锅的“毛肚”和“百叶”都属于瓣胃,其内表面的乳头状凸起与人体小肠内表面的环形皱襞的功能相似,据此 推测牛的瓣胃具有______功能。
(4)除了肉类和动物内脏,大白菜、筒蒿、胡萝卜等蔬菜也是火锅的重要食材。研究表明人体 必需的维生素C的90%、维生素A的60%来自蔬菜,因此经常食用蔬菜可有效地预防坏血病和______
2023-01-05更新 | 33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7 .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欧洲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人们发现不断有人患上一 种怪病,患者皮肤变为暗红色,有大量皮屑脱落,甚至失眠健忘,精神失常,因此被称为糙皮病。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当地原本数量繁多的欧洲仓鼠急剧减少,产仔量由原来的每年产20多只降低至5只;平均寿命由原来的4年降低至2年。
经过多年研究之后,研究者们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动物体内缺乏一种微量元素—维生素B3烟酸有关。为了证实维生素B3缺乏和仓鼠的异常表现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将仓鼠分为两组,第一组进食混合食物,第二组仅喂食玉米,之后每天为第二组仓鼠补充0.3毫克的维生素B3,一段时间后,仅喂食玉米的仓鼠不再出现之前的异常表现。那么玉米中没有维生素B3吗?事实上,玉米也含有一定的维生素B3,只是由于这些维 生素B3与玉米中的其他物质结合无法被人体直接吸收。其实,人体能利用蛋白质消化产物中的一种氨基酸—色氨酸来合成维生素B3。所以,当我们有足够的蛋白质摄入时,就可以获得合成维生素B3的原料了。另外,维生素B3可以从动物性食物(动物内脏等)和植物性食物(蘑菇、花生、南瓜、铁观音茶等)中都能摄取到。这样糙皮病的出现情况就会减少。
(1)食物中的维生素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经过消化即可被人体吸收进入______
(2)从文中可知,为研究维生素B3缺乏和仓鼠异常表现之间的联系,科学家采用的研究方法 是______
(3)在“证实维生素B3缺乏和仓鼠异常表现之间联系”的实验中,进食混合食物的仓鼠没有出 现异常表现的可能原因是______
(4)据此提出一条健康饮食的措施:______
2023-01-04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8 . 为什么有些辣椒会“辣”得皮肤灼痛?这是因为辣并非是味觉,而是一种痛觉。人 类的口腔和皮肤等区域存在一种名叫“TRPV1”的痛觉感受器,一定条件下它们会被特定 的物质或分子激活,并产生痛感。有趣的是,辣椒中的辣椒素、胡椒中的胡椒碱和白萝卜皮中的芥子油等物质也能激活TRPV1,从而让我们感到疼痛。虽然辣椒素并不会直接破坏人体细胞,但它能通过TRPV1受体使大脑产生正在被灼烧的错觉。在所有饮料中,冰牛奶最能缓解辣椒带来的灼痛感。因为辣椒素分子斥水亲油,一旦附着在我们的口腔中就很难用水冲走;而牛奶中有一种名为“酪蛋白”的亲油蛋白质,可以很轻易地和辣椒素结合,便于辣椒素被牛奶冲走。因此,喝冰牛奶能快速缓解辣椒带来的灼烧感。

(1)辣椒属于哪种植物          
A.乔木B.草本植物
(2)根据文章可知:辣其实是一种_____________觉,其原理是辣椒分泌_____________会和舌头上 的受体结合,造成灼烧感。
(3)辣椒素分子斥水亲油,牛奶中有一种名为____________的亲油蛋白质,可以和辣椒素结 合,便于辣椒素被牛奶冲走。这种蛋白质进入消化系统后最先在 _____________被消化,之后进入 _____________消化形成小分子物质氨基酸,最终被吸收。
2023-01-0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9 . 科普阅读
胡萝卜素是一类天然植物色素,为自然界中的水果、蔬菜、花朵等提供黄、橙、红等鲜艳的颜色,是人体内维生素A的重要来源。
胡萝卜素存在于植物细胞内,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经捣碎、煮烂、烹调后利于胡萝卜素的释放,有助于人体吸收。其进入肠道后在胆汁和胰液的作用下,通过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这一过程需要脂肪类物质的协助,当同时摄入脂肪时,更利于吸收。在小脑及肝脏中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人体内维生素A主要储存在肝脏中。
人体摄入过量的维生素A会引起中毒,而摄入过量胡萝卜素则不会。原因是只要人体内不缺乏维生素A,胡萝卜素就不能转化为维生素A,人体的这种功能能够帮助人预防维生素A中毒,但这也随之导致了血液中胡萝卜素的含量增加,从而引发高胡萝卜素血症。
高胡萝卜素血症是由于血液中胡萝卜素含量升高,使患者皮肤出现黄橙色色素沉着,而导致皮肤黄染的一种良性疾病,色素沉着主要集中于手掌、脚底、前额、鼻尖等部位,表现为手掌、足底明显变黄,其次是面部、口周、耳后、指关节等处,严重者全身皮肤呈偏黄色。高胡萝卜素血症与肝胆疾病的共同特征是橙黄色的皮肤色素沉着,但高胡萝卜素血症的色素沉着不影响眼白,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过量(胡萝卜素摄入超30毫克/天)食用富含胡萝卜素的水果和蔬菜是造成高胡萝卜素血症常见的原因。高胡萝卜素血症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停止摄入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一段时间后橙黄色色素沉着将会自动消退,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饮水加快人体新陈代谢的方式改善。但某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肝背疾病等也容易导致高胡萝卜素血症的出现。
(1)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经捣碎、煮烂、烹调后利于胡萝卜素的释放,原因是__________
(2)人体内胡萝卜素在________内被吸收,在___________内转化为维生素A。食用过多的胡萝卜素不会引起维生素A中毒是由于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医生,接诊了一位皮肤黄染的患者,初诊时你需要了解病人的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情况来确定其检查方案,最终诊断该患者患有高胡萝卜素血症,你给出的建议是___________
2023-01-04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10 .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果糖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水果和蜂蜜中的糖类。随着技术的进步,果糖可以通过玉米淀粉水解进行工业化生产,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在饮料、奶茶、糕点等食品中。
关于食物中的糖类,可能我们更熟悉的是葡萄糖。细胞进行基本生命活动离不开葡萄糖。当人体从食物中获得大量葡萄糖时,血糖浓度上升。血糖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引起下丘脑内腹侧的兴奋,产生饱腹感,停止进食活动。这种饱腹感相当于给我们带来一个提示信号。但是研究发现食物中的果糖不会引起这样的反应,果糖比其他糖类更易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喂食高果糖饮食时,小鼠的小肠绒毛结构发生了改变,体内脂肪含量增加。
可见,果糖与肥胖、糖尿病等疾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为什么果糖作为天然存在于食物中的糖类,过量摄入却带来不利影响呢?研究人员推测从进化角度来看,在果实成熟的秋季,动物食用大量果糖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营养,以安全的度过冬天。也就是说,果糖本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意获得,而是在特定的季节才可以享用。但是,现代食物中果糖广泛存在,我们可以随时享用,无形中增加了果糖摄入过量的几率。
世界卫生组织在《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指出,应限制游离糖(如果糖、葡萄糖等)的摄入。来自添加糖的热量不能超过每天总热量的10%,最好控制在5%以下。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每天水果的摄入量,应该控制在200克以内。
希望这些科学研究的结论,能够让大家改变生活方式,适量摄入糖类,健康生活。
(1)______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2)结合文中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
A.果糖大量存在于水果、蜂蜜等天然食物中
B.果糖可以作用于神经系统,引发饱腹感
C.棕熊在秋季大量食用浆果,有助于囤积脂肪
D.糖尿病人更应该限制每日水果、饮料的摄入
(3)给小鼠饲喂高果糖玉米糖浆4周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小肠绒毛形态,结果如图。

①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             
②由图可知,饲喂高果糖玉米糖浆组小鼠小肠绒毛发生的结构变化有______________等,从而增大吸收面积,小鼠体重_______
(4)“果糖本身并没有危害,只是要适度摄入。”针对这一观点,请提出一条在日常生活中可行的措施_______
2022-12-31更新 | 351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