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字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7 道试题
1 .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君子文化内涵的认识,班级组织开展“君子文化大家谈”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活动一】追根溯源知君子
下面是一位同学以“《论语》中的君子”为题所做的读书笔记。请帮他修改笔记内容,做好汇报准备。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指有身份或地位的人。到了春秋末期,孔子重新定义了君子的概念,赋予其新的内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善于学习,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哪怕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感到怨恨和失落,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在孔子看来,君子需心态平和,具备宽厚豁达。“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仍自得其乐。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安贫乐道,重视道德修养,保持纯粹的生活。正是在《论语》多视角的琢磨和刻画中,君子形象逐渐清晰,成为一种典范的人格模式

1.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字音作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表达的是“彼此理想、志趣一致”的意思,所以“志同道合”中有错别字。
B.因为表达的是“纯正无杂”的意思,所以“纯粹”中有错别字。
C.“琢磨”在句中是“不断加工使之精美”的意思,所以应读作“zhuó mó”。
D.“模式”在句中是“使人可以仿效的标准样式”的意思,所以应读作“mú shì”。
2.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做出修改。
【活动二】借助花木识君子
下面是某小组一位同学的演讲稿节选。请参与小组成员对稿件的讨论。

一直以来,梅兰竹菊因品性独特,常常成为文人雅士寄情言志的对象,被称为“花中四君子”。①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②清华其外而淡泊其中——梅兰竹菊如此,人中“君子”不也如此吗?

③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花中四君子”傲然挺立,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④千百年来,其高洁、坚强、无畏的品格,犹如一泓清泉,滋养着一代代国人的心灵。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更应悟其精髓,使君子之风不断传扬。

3.该同学对于文稿中两个加点词语是否应该使用引号产生了疑问,有同学查到了引号的几种基本用法(见下面“小贴士”)。你根据语境作出的判断是:两处都应该使用引号,因为“君子”的引号表示【甲】,“花中四君子”的引号表示【乙】。(【甲】【乙】两处填写序号)

小贴士

引号的几种基本用法:①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②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③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如别称、简称、反语等。


4.有几名同学对文稿中四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发表了看法,你认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四个句子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梅兰竹菊人格化,使语句的表达更生动形象。
B.第①句还同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交代了梅兰竹菊得名“花中四君子”的原因。
C.第②句还同时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强调梅兰竹菊的特点正是君子应具备的品格。
D.第③④句还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先后把梅兰竹菊比作文化符号和一泓清泉。
5.筹备小组准备了以多种植物为背景图案的书签,请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植物,用正楷在书签上题写两句与该植物相关且能表现“君子”特点的诗文。(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活动三】演说轶事赞君子
一位同学准备讲述“君子之争”的故事,请帮他完善文稿。

北宋时期的范镇与司马光不仅同朝为官,而且是至交好友。一次,他俩都奏请皇帝颁布乐律度尺的法令。因为见解不同,两人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二人都是博学大才,各有各的傲气难平。如何解决争端呢?他们没有意气用事,最终决定用下棋来决胜负。结果司马光负,二人暂缓争论。

时隔21年,范镇带着之前讨论过的八篇《乐论》到洛阳看望司马光。这一次,他们又锋芒毕露,争论数天,仍无结果,便以投壶定胜负。司马光胜出,欢呼道:“大乐还魂矣!”

像范镇与司马光这样,虽然见解不同,但    ,就可称为“君子之争”。

6.你检查文段,发现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各执己见B.面红耳赤C.意气用事D.锋芒毕露
7.根据你对文段中“君子之争”的理解,从下面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将横线处补充完整(       
A.以下棋或投壶的方式决定胜负
B.坚持自己立场的同时相互尊重
C.考虑到彼此的关系而暂缓争论

【尾声】
8.活动结束时,大家纷纷在“班级论坛”上发表了活动感言。请用上“了解”“理解”“行动”三个词,写出你参与活动的感想。
7日内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房山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2 . 班级组织以“幽默的魅力”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各组开展专题研究,利用搜集整理的材料设计了一些学习任务,在展示交流会上分享成果。请你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在专题研究报告集的封面上用正楷字书写“幽默的魅力”作为标题           
2.第一组同学向大家介绍语言大师、幽默大师老舍先生。下面对其文稿中的字音和字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生活中不乏幽默的食材。老舍在自嘲初到伦敦的英文水平时写道:“那时候,我的英文就很好。我很艺术地把几个英国字匀和在中国字里,如鸡兔之同笼。英国人把我说得一愣一愣的,我也把英国人说得直眨眼。”俏皮的文字里,分明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打趣、针、讽刺的人和事,都来自现实生活。他把它们投进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莱肴。技巧全在配和火上。很多人认为,幽默多多益善;也有人认为,幽默贵精不贵多,不经意的小炒是道好菜,刻意爆炒就会叫人吃腻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口味不可求。这火候只有老舍这样的语言大师才能掌握好。

A.“砭”在此处是“讥刺”的意思,应写作“砭”。
B.“调”在此处是“调和”的意思,应读作“tiáo”。
C.“候”在此处是“情况”的意思,应写作“候”。
D.“强”在此处是“强迫”的意思,应读作“qiáng”。
3.第二组同学向大家介绍“余华、苏童助力文学直播”。下面文稿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老牌文学杂志《收获》携手作家余华、苏童走进直播间,“看余华、苏童斗嘴笑麻了”词条冲上热搜。聊起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苏童打趣道:“余华很少有这么洋气的东西。”对于苏童的处女作,余华毒舌道:“虽然羡慕发得早, 但欣慰的是,这部作品都没人关注,发了跟没发一样!”苏童不甘示弱地说:“余华说天气好,我都想反驳!”……两位作家时而幽默互怼,时而抚今追昔,短短两个半小时,创造了上千万的销售奇迹!

随着复兴的科幻文学和新兴的网络文学崭露头角,严肃文学的地位受到挑战。只靠传统订阅模式,其载体《收获》《人民文学》 等杂志将难以为继。用直播这种新传播形式把好作品直接送到读者手中,可以使其“收获”更多的关注。当然,让文学与读者畅通无阻,最终依靠的不是直播间,而是作品的质量和厚度,以及文学难以被取代的直抵人心的力量。

A.不甘示弱B.抚今追昔C.崭露头角D.难以为继
4.第三组同学的专题研究成果是“科学,也可以很幽默”。他们想解说清楚下面文稿中“超级鲸曲”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超级”的解释为“超出一般等级的”。根据词典释义及下面文段内容,“超级鲸曲”的意思应该是            

鲸鱼会将多种低频声音组合成“乐句”,“乐句” 重复咏唱构成一段主旋律,主旋律再反复吟唱就谱成一首鲸鱼之歌了(这在形式上和人类的歌谣相似,而且也都会唱给喜欢的对象听)。鲸鱼之歌的用途相当广泛,除了求偶,还能替同伴指引安全路线,也能用来分享哪里的自助餐最赞(虾子最多)。这些歌曲,会因所属聚落的不同各异,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鲸鱼,都唱着同一首万年金曲。有趣的是,当鲸鱼有机会靠近到能听见彼此时,也会交流各自聚落的专属歌曲。通过这样以歌会友的方式,偶尔就会有超级鲸曲横空出世。

鲸鱼的歌声能传到千里之外。换句话说,每条鲸鱼根本就是一座收听范围覆盖半个地球的个人广播电台。想想还真是有点替鲸鱼们担心,希望它们之中没人唱歌很难听。

5.上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一处问题,请你作出修改。
6.第四组同学向大家介绍其专题研究成果,下面是他们文稿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们补充一个例子,并推测他们的结论是什么。

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很多文学家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如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热血;①__________;鲁迅有《呐喊》的深刻和犀利,也有《朝花夕拾》的温情和幽默……经过研究,我们得山的结论是:②__________

7.第五组同学向大家介绍其专题研究成果“机智中的幽默”。请根据上下文,在文段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张医生问李律师:“我想不通,为什么有人会想学法律?”李律师反问:“为什么想不通?”张医生说:“因为律师一辈子面对的不是犯罪,就是纠纷。一天到晚在法院帮人吵架,心情一定不好。”李律师回复:“我才想不通呢,为什么有人想学医?一辈子面对的不是死亡,就是病痛。一天到晚听人哀号、呻吟,心情一定更不好。”照样造句造得这么针锋相对!张医生不得不接招:“李先生听到的是哀号、 呻吟,但我看到的是可以把病人从病痛、死亡中恢复健康的机会。”李律师立刻回复:“         。”又是照样造句。张医出决定“休战”:“看来我们都是很乐观的人,总是看到事情的光明面。”“是啊,张先生和我都是很乐观的人。”两个人像是签了和平协议似的,都笑了起来。

2024-06-0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3 . 燕山是我们生活成长的地方,为了了解燕山地区古往今来的历史文化,学校开展了以“发现•身边”为主题的学习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探命名渊源

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记载了北京地区有一称为“晏”的方国。而商代只有两个燕姓国家,一个是商朝发祥地一带,传说商的始祖是其母吞卵而生的,所以以燕子为图腾;另一个是被后世称为“南燕”的方国。商朝强大后,有一支家族向华北迁移,来到现在房山大石河畔定居,建立了“北燕”。根据考古资料,北燕忌祀燕子图腾的地方就在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董家林村。而燕山地区距离董家林只有10多公里,那时当然属于其管辖之内,而且是近畿,使用这个“燕”字是理所当然的了。

但是在生活中,提起燕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山山脉”,甚至还有人能想到著名诗人     的那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在地理意义上,现在的燕山从潮白河谷一带向东延伸约略成一孤形,一直抵达渤海之滨,是东北和华北的天然屏障。太行山则是一条从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大山,进入北京后称为西山。其较高的山峰有百花山、猫耳山等。燕山地区则恰好背倚猫耳山、陵山。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燕山地区的命名                     

1.有同学认为加点词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中错误的一项是(     
A.“燕卵”中的“燕”应读为“yàn”B.“燕山山脉”中的“燕”应读为“ yān”
C.“忌祀”表示应写为“祭祀”D.“屏障”应写为“屏嶂”
2.文中横线处应填写的诗人名字是           
3.根据材料第二段的内容,结合地图,在横线处把最后一句话补充完整,为燕山地区名字的由来做出合理推断。

任务二:感文化底蕴

燕山地区的羊耳峪片区一直流传着穆桂英的传说,在民间故事中燕山域内的白水寺公园也与杨六郎有着深厚的渊源。随着近几年地区文化资源的挖掘,燕山地区还打造了“奶子石公园”“大象苑”“拴马桩”“长春寺”等文化景点,其中白水寺还被认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经有关部门检查,白水寺建于金代,迄今已有800余年左右的历史。寺内三尊石像,是北京地区目前已知最高的石佛造像。据《日下旧闻考》记载:“白水寺俗名大佛寺,在县(房山)西北十二里,上元游人甚众【甲】1994年,北京市拨款,燕山园林局有关单位对白水寺进行了大规模修葺【乙】拓宽了道路,翻修了寺顶,重建了白水寺石桥,美化了周围环境,并在附近山顶修建了双层“虎云亭”,使得白水寺及周围景区逐渐成为了一处森林公园,成了燕山人民假日游览的好地方。

4.文中画线句有两处错误,请你进行修改。
5.【甲】【乙】两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6.同学们对白水寺的匾文、碑文进行了鉴赏,请选出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楷书书写,端正大方,体现了白水寺的庄严。
B.隶书书写,蚕头燕尾,体现了石佛的古朴。
C.草书书写,潇洒恣意,给人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D.楷书书写,娟秀自然,与汉白玉石桥相得益彰。

任务三:看今朝发展

196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建设者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燕山地区建立了东方红炼油厂,向新中国成立2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经过57年的发展,而今燕山地区已经发展成“活力”“美丽”“幸福”的宜居地:经济发展保持增长态势,              ,人民生活尽享幸福安居。

7.请你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句子。
8.有同学想用一副对联概括古今燕山的变化,请你根据上联帮他选出合适的下联(     
上联:再回首,旧梦褪尽韵味犹在
下联:           
A.向未来,繁花盛开乐享安康B.向未来,繁花盛开幸福长存
C.看今朝,新颜竞展乐享安康D.看今朝,新颜竞展幸福长存
2024-06-05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燕山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4 . 一曲骊歌,一季别离。在即将离别母校、踏上新征程之际,学校面向全体毕业生开展“国风礼韵,雅颂韶华”毕业季主题活动,请你完善活动方案。

活动一   穿越古今毕业礼——簪花送远行

老师为学子们簪花正冠,意在祝贺褪去昨日青涩稚嫩的少年,如今【甲】风华正貌,学有所成,即将踏上锦绣前程。__________。师长以花簪于学子冠发,古已有之【乙】:唐代为新科进士庆祝的杏园宴上,同榜最年少的两名进士在长安街【丙】坊上遍游名园,采折名花簪戴以表示荣登金榜、【丁】炙手可热。到了宋代,闻喜宴上赐花簪戴已成为一项隆重的仪式。清代沿袭古制,删繁就简,进士中举后前往国子监行拜谒簪花礼。


1.请依次对活动文案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字形、标点、字音、成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甲】处“风华正貌”的“貌”错误,此成语意为“风采、才华正盛”,应写作“茂”。
B.【乙】处冒号需改为句号,该句总领了下文“唐”“宋”“清”三个句子的内容。
C.【丙】处的“坊”读 fāng或 fáng,读一声时意为街道里巷,所以此处应读:fāng。
D.【丁】处成语“炙手可热”使用正确,能够形容新科进士气焰很盛,仕途顺利。
2.结合语境,给文段画横线处补写过渡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一仪式与其说是对毕业生的美好期许,不如说是对传统文化的浪漫传承
B.这一仪式与其说是对传统文化的浪漫传承,不如说是对毕业生的美好期许
C.这一仪式不仅充满了对毕业生的美好期许,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浪漫传承
D.这一仪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浪漫传承,也充满了对毕业生的美好期许
3.为了凸显簪花古韵作为毕业礼的美好寓意,需要从以下材料中选择一项作为补充材料,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A.《梦溪笔谈》记载了“四相簪花”的逸事,王安石等四人插花后果真成宰相。
B.《水浒传》中浪子燕青“鬓畔常簪四季花”,于绚烂夺目中尽显其侠骨柔情。
C.“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写出太守欧阳修春游插花,与民同乐。
D.“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描绘了皇帝寿诞上人人戴花的名场面。

活动二 文人雅趣书香宴——书卷留记忆

传承古人文化精神,共办一场富有文化气息的书香毕业盛宴。在这里你可以晒出对你最有意义的书籍、笔记、试卷等来定格你的青春印记,为母校毕业季校园文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活动缘起 自隋唐起,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毕业季有诸多毕业宴,其中科举四宴最受关注,分别为文举的鹿鸣宴、琼林宴和武举的鹰扬宴、会武宴。前两个款文榜之贤,后两个待武科之士。“鹿鸣”“鹰扬”之名均取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宴饮上,学子们谢师恩,赏花品茗,以文会友……经过历史的洗礼,这些宴饮的奢靡之风我们当然应该摒弃,但其中尚学、重才、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文化精神及文人雅趣是我们应该传承的。

4.请为文案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5.“鹿”在古代寓意祥瑞;“鹿鸣”出自古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鹿发现美食发出“呦呦”叫声招呼同伴。据此及文段的相关内容,说说你对“鹿鸣宴”名称的理解。

活动三 思接千载祝福语——书签话别情

毕业极具仪式感,也萦绕着淡淡离愁。小小书签思接千载、神游八荒,让我们借用古人离别寄情的文化符号把浓浓的友情、深深的师恩浓缩在这方寸之间。

古人离别寄情的文化符号

离别之地:长亭、短亭、江畔、渡口          

离别时刻:清晨、日暮文言文三

寄情方式:以物寄情(断柳、花、月、扇、信)       

               以声寄情(骊歌、踏歌、击鼓、击筑)


6.一位同学准备在书签上书写一副对联,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上联:日短亭长______断柳,千声别益友
下联:山高路远寄飞鸿,万语念________
A.折 恩师B.赠 恩师C.折 师恩D.赠 师恩
7.一位同学准备在书签上写一组排比句赞颂师恩,请你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师恩如山,厚重而连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6-0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大兴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学校公众号开设了“文化中华行”专栏。请你协助编辑小组的同学,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公众号主编撰写的开栏语。请你帮助润色修改,完成各题。

行走于中华大地,文化的印记无处不在。无论是北方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的脉脉温情,无论是东海之滨的广阔无垠还是西城边塞的神秘莫测,每一处都迷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些文化印记不仅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更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和灵魂。这个夏天,让我们共同奔赴一场时光穿梭之旅——探访古老村落,在古韵街巷中徜徉,探寻历史古迹和文化瑰宝,让文化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1)请你用正楷字书写“文化中华行”,作为专栏标题__________
(2)有同学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音、字形作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脉脉温情”中的“脉”和“血脉”中的“脉”都读作“mo”。
B.因为表达的是“充满、布满”的意思,所以“迷漫”中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融合”的意思,所以“融入”中没有错字。
D.“奔赴”在这里的意思是“奔向目的地”,其中没有错字。
(3)同学们想把画线句改写成一个节奏匀称的句子。下列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
A.探访古老村落,徜徉古韵街巷,探寻历史古迹和文化瑰宝
B.徜徉于古老村落和古韵街巷,触摸历史古迹,探寻文化瑰宝
C.探访古老村落,徜徉古韵街巷,触摸历史古迹,探寻文化瑰宝
D.在古老村落和古韵街巷中徜徉,探寻历史古迹和文化瑰宝
2.下面是编辑为公众号撰写的文字稿。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文化中华行专栏将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文物发现、非遗保护等内容,展现我国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清朝的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长176厘米,宽116厘米,花纹图案是用黄、蓝、白、绿、褐等彩色的丝线纯手工绣成。龙被是黎族特有的一种织锦——黎锦,一般用作传统祭祀和装饰。黎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也是中国棉纺织历史的活化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桃花坞木版年画始于明末,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其色调不拘于真实,多用大红、大绿等夸张颜色来烘托过年喜庆。通过人物、神仙、花鸟等画面与文字,表达美好祝福。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你想知道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化石”的意思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根据词典解释,下列对文段中“活化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甲】能了解生物演化的活着的石头
【乙】研究中国棉纺织历史的古老技艺
【丙】来自清朝的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
(2)你发现文段中画线句表达欠妥。请修改此句。_________
3.在专栏的结语部分,编辑写了一段话。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像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始终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古老深邃的智慧、自强不息的精神、天下大同的愿景、兼收并蓄的胸怀都是中华文化立于世界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文化中华行”,让我们一起出发,              

(1)文段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源远流长   B.川流不息   C.自强不息   D.兼收并蓄
(2)请你用上“传承”“发扬”“谱写”三个词语,在结尾处补充一句号召同学们行动的话______
2024-06-01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6 . 为了让家长和孩子共度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社区计划举办一场主题为“玩转‘非遗’、乐享国潮”的亲子活动,邀请你和同学们作为志愿者共同策划。你们准备向社区提交一份活动建议文案,需要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热身建议】
1.同学们提议,在活动签到时请各个家庭的孩子用正楷字书写活动主题,看谁写得最工整。请你做出示范。
玩转“非遗”,□□□□
【活动项目建议】
同学们推荐了一些当天可开展的活动项目,委托你整理出来,以备社区参考。

项目一:乐唱童谣,回归童年

童谣陪伴我们走过美好的童年时光。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北京童谣保留着北京方言,积diàn着厚重的历史,生动展现了地方风俗,诙谐幽默,lǎng lǎng上口,在传唱中对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北京童谣所涉及的内容很广,包含天文地理、风俗礼仪、道德意识等各个方面,是孩子们的百科全书与快乐源泉。童谣里有着浓浓的京味儿,儿化音的运用是最重要的语言特色。如那首广为人知的童谣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其中水牛儿是北京人对蜗牛的俗称,去掉儿化音,则是指稻田里的水牛,意思就不通了。童谣里还保存着老北京的市井民风。北京城乡百姓家都爱在墙边或篱笆旁养花,就有首说牵牛花的儿歌:牵牛花,吹喇叭,爬上篱笆来干啥?要给篱笆来戴花。戴红花,戴紫花,乐得篱笆笑哈哈。唱起来既充满童趣,又体现出北京人的幽默大气。

父母和孩子共唱童谣,既能增加亲子间的互动,又是对北京童谣这一瑰宝的保护和传承。

2.下面对文段中的字音、字形、词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diàn”是指积累、凝聚,“diàn”写作“淀”。
B.“lǎng lǎng”是形容声音清晰明亮,写作“琅琅”。
C.“市井”的意思是街市或市场,这里指京城百姓的日常生活。
D.“瑰宝”的意思是贵重而美丽的宝物,这里指宝贵的文化财富。
3.你想解说文段中“百科全书”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百科全书”的解释为“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文化科学知识的大型工具书”。根据词典解释,文段中的“百科全书”应理解为                  
4.童谣里“儿化”的运用带来浓浓的京味儿,这让你想到应借机把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_(人名)的作品推荐给孩子们,因为在他的笔下有个永远活着的北京城。他小说里的主人公是这样出场的:“我们所要介绍的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的那点儿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孩子们还会读到他的散文名篇《__________》,那亲切的京味儿语言让寒冬也倍增温情。

项目二:玩转游戏,重拾童趣

旧时北京城的孩子们有好多游戏可玩踢毽子、跳房子、丢沙包、抖空竹、滚铁环、抓羊拐、捉迷藏……这些传统的游戏简单有趣有益身心。其中最实惠的游戏要数翻花绳,一根绳子一双巧手就可以翻转出长方形、菱形、笤帚疙瘩、牛槽等各种花样来让孩子们兴味盎然乐在其中。科学家证实手与脑有着唇齿相依的联系,手指动作越复杂就越能促进大脑发育。绳式样变化无穷。这不仅能锻炼手指的灵活性还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

5.下列成语在文段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兴味盎然B.乐在其中C.唇齿相依D.变化无穷

【活动筹备建议】

(一)发布通知,邀请家庭参与

为庆祝儿童节2024年6月1日下午两点本社区将在活动中心举办一场主题为玩转非遗’乐享国潮的亲子活动。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家长与孩子共同来体验非遗之美探寻非遗背后的故事。届时不少非遗传承人将亲临现场、亲传技艺,享受一场难得的精神盛宴。让我们在活动中一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6.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一处问题,应修改为:                                      

(二)书写对联,营造活动气氛

7.下面对联中,最符合本次活动主题的一项是(       
A.童真童趣六月童年乐,朝露朝霞九州朝日升
B.童心笑颜同日起,白首慈目共春来
C.炎黄龙脉青烟远,华夏子孙鸿运长
D.民俗蕴玉藏珠多趣味,国粹博观约取有传承
2024-05-31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丰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7 . 校报将对学校近期开展的活动进行专题报道。请你以校新闻社记者的身份,整理,修订,编辑专栏稿件。
专栏一:新闻快递
有同学投稿了一则消息,你对新闻稿进行审查和编辑。

——

5月6日下午,校园里热闹非凡,别开生面的劳动周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在紧张复习的间隙,初三同学对教室进行大扫除,场面__①__。他们分工明确,有的反复擦拭,让黑板 huàn然一新;有的细心清扫,让地面和讲台一尘不染;还有的认真摆放,让课桌椅变得井然有……同学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

在食堂,大厨们开设了烹饪课堂,初二同学参其中。他们学习和面、擀皮,包出像元宝一样的饺子;他们学习切菜、拍黄瓜,制作清爽可口的凉菜……同学们__②__,做出了一道道美味佳肴。

初一同学则热情高地投入到种植劳动中。他们在生物老师的带领下,在校园实验田里施肥,除草,精心呵护幼苗。同学们在劳动实践中学习生物知识,以劳增智。


1.你为这则消息补写标题,并抄写在方格内。(不超过12个字)
2.你对消息中带拼音的字形与加点字的字音作出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因为形容的是“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所以写作“换然一新”。
B.因为形容的是“有条理有秩序的样子”,所以写作“井然有序”。
C.因为表示“参加”的意思,所以“参与”中的“与”读作“yù”。
D.因为表示“升高”的意思, 所以“高涨”中的“涨”读作“zhǎng”。
3.你修改完善文段,认为在横线处应当填入的成语是(     
A.①水深火热     ②各司其职B.①水深火热     ②各行其是
C.①热火朝天     ②各司其职D.①热火朝天       ②各行其是
专栏二:人物专访同学采访了学校劳动老师。你对采访记录进行整理和完善。

同学: 老师好,请问①_____?

老师:学校举办劳动周活动,旨在用丰富的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劳动热情,提升同学们的劳动技能,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劳动品质。我们都知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小处说,劳动不仅强身健体,还能培养能力和品格【甲】从大处说,劳动能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类发展。

同学: ②_____?

老师:劳动周活动将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日常生活劳动,如清洁、收纳、烹饪等;二是生产劳动,如种植农作物,制作传统木艺,体验3D打印技术等;三是服务性劳动,如利用周末去社区做公益服务。

同学:本次活动,您对同学们有什么期待【乙】有什么话想要对同学们说吗?

老师:中华民族有勤劳敬业的优良传统,希望同学们能多参加劳动周活动,在劳动中勇于担当,追求卓越。我想对同学们说,劳动最光荣!

4.采访记录中提问缺失,根据老师的回答,你认为补全提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劳动周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②劳动周将开展哪些活动
B.①劳动对个人成长有何意义                    ②劳动周课程有哪些特点
C.①劳动对个人成长有何意义                    ②劳动周将开展哪些活动
D.①劳动周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②劳动周课程有哪些特点
5.在甲、乙两处填入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逗号   【乙】逗号B.【甲】逗号   【乙】问号
C.【甲】分号     【乙】问号D.【甲】分号     【乙】逗号

专栏三:招募倡议
根据计划,学校将安排周末去社区做志愿服务,校团委要发布招募启事,你负责校对工作。

招募启事

亲爱的同学:

为促进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学校组织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现面向全校同学招募志愿者,期待你的加入!

活动时间: 5月12日9点——11点

活动地点: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活动内容:打扫卫生,整理图书,与老人交流互动,为老人表演文娱节目等。

报名方式:5月10日9点前,在本班团支书处报名。

校团委

2024年5月6日

6.你发现画线句表达欠妥,作出修改。
7.校团委发起倡议,鼓励同学们积极承担家庭劳动,根据下面的家务清单,你补全横线上的内容。

家务清单

做两菜一汤

清理灶台

洗碗

种植盆栽

洗衣服

拖地

组装书架

整理衣橱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

勤劳是一种美德。承担家庭劳动,有助于提升生活能力,培养责任感。承担家庭劳动,能收获清理灶台后的洁净,能收获____,能收获___ ……为家长减轻负担,为家庭营造和谐。在此,团委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让我们积极承担家庭劳动,助力个人成长,共创美好家庭!

校团委

2024年5月6日

2024-05-30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8 . 2024年4月27日,以“科学梦想创造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在首钢园一高炉启幕。学校组织大家到那里开展研学活动,活动结束后,你将展示本组的研学日志。现在请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修改。
1.请你用正楷字书写“为科学梦想插上翅膀”九个字作为标题。

第一部分   活动概述

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是集科幻创作、产业发展和科技交流于一体的一次盛会,为公众带来了一场“科技+想力”的视觉盛宴。大会了《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和《科幻产业发展倡议》,了高校科幻盟和科幻影视产业研究所建设工作,了中国自主打造的首个国际性综合科幻奖项——科幻星球奖,名中外、成绩然的研究者交流探讨科幻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创新成果。

2.彩排时,小组同学对加点字的书写、读音产生了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想像力”的“像”应写为“象”B.“连盟”的“连”应写为“联”
C.“驰名中外”的“驰”应读为“chí”D.“成绩斐然”的“斐”应读为“fēi”
3.检查文段后,你认为下列选填词语与文段内容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颁发②吸引③发布④启动B.①发布②启动③颁发④吸引
C.①颁发②启动③发布④吸引D.①发布②吸引③颁发④启动

第二部分   活动掠影

本次研学活动,最让我心醉神迷的是“首都青少年科幻教育空间”主题展览。不必说参观了解千回百折的中外科幻发展历程,也不必说科幻阅读、科幻绘画、科幻影视等深度体验,单是看到《圆圆的肥皂泡》中能够包裹整个城市的巨型泡泡,就令人胡思乱想了!我仰起头,看着屋顶悬挂着大大小小的肥皂泡,在多种光线的映衬下,显得光怪陆离。将眼睛从屋顶转向正前方,是充满科技感的城市剪影,拼接着铮亮的镜面,让我们在现实与虚幻中来回切换。

4.你检查后发现,下列成语在文段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心醉神迷B.千回百折C.胡思乱想D.光怪陆离

第三部分   发展思考

研学中我们了解到,中国科幻产业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中国科幻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增速快,增长量大,业态不断丰富。

如何进一步加速中国科幻的崛起呢?不仅要发挥科幻对科技创新的催化作用,激发人们学好科学、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还要发挥科幻对文化价值的导向作用,要保有孩童的好奇心,自觉遵守科技伦理;同时,发挥科幻在世界交流互鉴中的桥梁作用,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思想传播给世界,共同探索人类未来的发展之路。只有充分发挥科幻的催化作用、导向作用,中国科幻产业才能创造真正的辉煌。

5.本部分文段的第一句摘抄自研学手册,你想弄明白“方兴未艾”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艾”的主要义项有:①停止;②年老的;③美好,漂亮。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下列对“方兴未艾”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甲】中国科幻产业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停止。
【乙】中国科幻产业已经独占鳌头,而且尚未年老。
【丙】中国科幻产业刚刚萌芽兴起,一切都很美好。
6.作为总结句,你发现画线的句子存在问题,对此句作出修改。

第四部分   心得感悟

你的科学梦因何启迪?是一板一眼的教科书,还是引人入胜的科幻故事?恐怕大多数人的回答和我一样,是后者。②这次科幻研学之旅,赐予我一双翅膀,带我在科学梦中翱翔。我深深地感受到,③科幻是现实与虚拟的对话,是科学与艺术的交汇,是理性与感性的碰撞。通过本次研学,④我不仅开拓了视野,更学会了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中认知世界,思索人生。

7.文段中的画线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
2024-05-30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9 . ①老北京人有句俗话叫春脖子短,意思是北京的春天很短。来自南方的作家们对北京短春的印象尤其深刻。

林斤澜是温州人,他觉得北京的春天简直短到没脖子: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架,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

祖籍福建的冰心在《一日的春光》中写道: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充分流露出她对北国之春的珍惜之情。

1.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和字音的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表达的是“格外、特别”的意思,所以“尤其”一词中没有错别字。
B.因为表达的是“气温突然而猛烈地上升,变得非常炎热”的意思,所以“暴热”一词中有错别字。
C.因为表达的是“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的意思,所以“尽量”应读为“jǐn liàng”。
D.因为表达的是“充足,足够”的意思,所以“充分”应读为“chōng fèn”。
2.“吞咽”是指吞食,即吃东西时不如咽喉,整个或成块地咽下去。根据语境,文段中“吞咽”一词应解释为______。
2024-05-2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丰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10 . 初三年级组织“与你相约,续梦前行”毕业季系列展示活动。语文老师组织同学们开展了戏剧表演和诗歌朗诵两个专题活动,邀请你参与到活动筹备与总结的工作中,帮助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筹备】
“成长有‘戏’”戏剧表演
1.同学们为自己表演的剧目《范进中举》设计了海报,请你协助完成下面的任务。

(1)在海报的方框里用正楷字书写“与你相约,续梦前行”八个字,补上毕业季系列展示活动主题。
(2)将海报上关于作家的相关信息补充完整。
(3)同学们要在海报上加入原著中范进的一句话,与画面相配。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甲】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乙】噫!好!我中了!

2.下面是同学们根据《孙权劝学》改编的课本剧剧本,请帮助作出选择。

孙权劝学

时间 建安十五年的某天傍晚
地点 孙权府邸
人物 孙权、吕蒙
(孙权不停地踱步,时而摸摸胡子,时而背手低头沉思,神色严肃)
吕蒙 (轻步上前,向孙权行礼,神态恭谨)主公,有何吩咐?)
孙权 (面对吕蒙,言辞恳切)尊君如今已是吴国掌事之人,不可以不学习呀!
吕蒙 (     )可是,实在是军务繁忙,学习……这,再等等吧。
孙权 (     难道是想让你精研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只是希望你粗通文略,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比孤还多?孤常常读书,自感获益良多啊!
吕蒙 (躬身行礼致谢)诺!
(1)剧本中有两处舞台说明尚待完成,选出设计最贴合角色特点的一项(     )
A.吕蒙   面露难色       孙权     轻哼一声,语含失望
B.吕蒙   面露难色       孙权     轻叹一声,语重心长
C.吕蒙   面带疑惑       孙权     轻哼一声,语含失望
D.吕蒙   面带疑惑       孙权     轻叹一声,语重心长
(2)孙权与吕蒙的对话中使用了多种称谓,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主公   B.尊君   C.臣     D.孤
“青春如诗”诗歌朗诵会
3.下面是某同学为诗歌朗诵会创作的一首散文诗,请你帮助完成以下工作。

梦想是一片云彩,在天空中飞翔,这飞翔化作了曼妙的情思。                       

梦想是一泓清泉,在山野流淌不息,这流淌带你奔向广阔的天地。

在这如诗的青春年华里,我们生逢其时,朝气满怀。

同学们,①阳光正当时,让我们尽情逐梦,在逐梦中拥有属于自己的②阳光

(1)诗歌还需要补写一个诗节,来表达对梦想的理解。仿照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①②处加点“阳光”都使用了比喻义,选择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①美好的未来       ②太阳的光辉     B.①美好的未来       ②大好的时代
C.①大好的时代       ②美好的未来       D.①太阳的光辉     ②美好的未来
【活动总结】
4.在语文专题活动结束之际,宣传小组撰写了一则广播稿,请协助完成相关文字工作。

近日,我校初三年级举办了与你相约,续梦前行毕业季系列展示活动。其中,语文老师策划的戏剧展演和诗歌朗诵活动脍炙人口。

戏如人生,展现世间百态;青春如诗,激扬少年梦想。戏剧展演活动中,同学们将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化身剧中人物,通过生动的表演,再现经典场景,演绎别样人生。同学们还将青春的热情、梦想的豪情挥洒在文字里,写下一串串青春的诗行。朗诵会上,他们意气风发,那清脆响亮的声音应和着优美动人的弦音,吟诵出一首首激情飞扬的青春赞歌!

本次语文活动展示了同学们初中三年学习的部分成果,也给我们的初中岁月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青春记忆。与你相约,你相约,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徜徉在语文的天地里,采撷缤纷的花朵,汲取成长的养分,为美好的青春梦想锦上添花。

(1)请对文段中加点字词的字形、读音作出判断,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因表达的是“典型而影响较大”之意,所以“经典”中有一个错字。
B.因表达的是“吸取、吸收”的意思,所以“汲取”中有一个错字。
C.“应和”中“和”是多音字,此处指“和谐地跟着唱”,应读“hé”。
D.“弦音”一词中的“弦”字,与琴弦、弓弦有关,“弦”应读“xián”。
(2)选出上面文段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脍炙人口       B.耳熟能详       C.意气风发     D.锦上添花
2024-05-29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海淀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