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封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需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周王室手中D.必须严格地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2 . 西周分封制是我国重要制度。据以下史籍叙述正确的解读是
记述出处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愿。”《国语·鲁语上》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普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左传·高祖本纪》
A.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B.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C.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D.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2020-10-14更新 | 223次组卷 | 27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现象

西周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各阶级内部有较细的等级划分。《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役使)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台。”其中王、公、大夫为贵族,士为最低等级的贵族。士以下为奴隶,奴隶又分为皂、舆、隶、僚、仆、台六个等级。平民又分为国人与野人。

古罗马城邦社会总体而言应是等级制社会,通常存在着公民、自由民和奴隶三大等级。公民为本邦人,身份自由并拥有公民权和相应的份地。自由民是指身份自由而不拥有公民权的人。奴隶则在法律身份上是完全不自由的。这三大等级在当时来看主要是法律身份的不同,而并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的划分。


(1)结合材料和所学,比较西周与古罗马社会结构的不同,并说明这种不同背后反映的政治状况。

1523年至1525年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提出了“三种秩序”的理论。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又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或信仰者的心灵之中,是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间,但只是一种世俗的组织,如同政府和家庭一样,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归世俗的政府管理。”


(2)依据材料,概括路德的核心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意志走向近代社会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3)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2020-09-1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16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历史概念的变迁。
探究一:“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出自《诗经》,后人对此有不同的解释。

材料一 天子也者,势(权势)至重……尊无上矣。《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荀子·君子》

材料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凡土所生之物,何者而非天子之物乎。

——(明)丘浚《大学衍义补》


(1)指出两则材料是如何解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分别举例说明古代哪些制度体现了这两种解释。
探究二:“西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含混而不确定的概念,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汉书·西域传》提及西域,包括西域都护府管辖下的今新疆地区,以及大月氏(中亚古国)安息(西亚古国)等广大地区。《后汉书·西域传》提及的范围扩展至大秦
宋代开始出现“西洋”一词。元代《中庵集》曾提到“西洋”,后人考证是指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元代《冀越集记》称:“广州舶船出虎头门始入大洋……西洋差远,两岁一回”
清初,张潮的《昭代丛书》中收入了来华传教士南怀仁编写的《西方要纪》一书,称:“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
1918年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中说:“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应该尊重民权,法治,平等的精神……相信科学是发明真理的指南针”
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会谈时说:“国际上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铁板一块,西方国家也是铁板一块。现在我们知道了,情况并非如此”


(2)阅读上述材料,对中国人“西方”概念的变迁进行解读。
2020-01-20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2020-04-07更新 | 236次组卷 | 63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8-19高三上·北京西城·期中
6 .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

材料一   西周初年,周成王的弟弟叔虞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改国名为晋。春秋早期,晋国是北方强国,其国君晋文公名列“春秋五霸”之一。春秋后期,晋国的权力逐渐被几家大夫掌握。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公室的土地。公元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这三家为诸侯。对此,北宋史家司马光认为:君臣名分就像天尊地卑那样不可改变,名分存在,国家就不会灭亡。而周王对三家分晋之事非但不加惩罚,反而予以正式承认,是自坏纲纪,最终导致周朝的衰亡。


(1)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清朝后期,有关施行君主立宪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指出,英国长期没有内忧外患,是世界头号强国,而貌似强大的法兰西帝国则土崩瓦解,正显示了政治制度的优劣。中国应以英国为学习对象。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浪潮中,康有为指出:“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他还向光绪帝上《日本变政考》等书籍,坚定后者变法的决心。20世纪初,日俄战争爆发,中国的立宪派认为这场战争是立宪、专制两种政治制度的竞争,日胜俄败的结果充分说明立宪制度优于专制制度,所以日本才会以小克大,以亚挫欧。从而在国内掀起了新的立宪运动的浪潮。


(2)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各阶段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共同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018-12-10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北京市西城区五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历史试题

7 . 运用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叙述

材料一

“如何”和“为何”之间有何不同?描述“如何”的时候,是要重建一连串从一点导致另一点的事件顺序。至于要解释“为何”的时候,则是要找出因果关系,看看究竟为什么发生的是这一连串的事件,而不是另一连串的事件。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1)谈谈你对“如何”和“为何”的理解。请以西周封邦建国为例,选择“如何”或“为何”进行史论结合的简单论述。

史学著作

材料二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2)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文物解读

材料三

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留下的唯一实物资料。



商鞅方升铭文一十八年,齐卿大夫众来聘,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爱积十六尊五分尊一为升。重泉。
商鞅方升铭文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一之。

(3)商鞅方升上刻有两段铭文,一段是秦孝公十八年的铭文,一段是始皇廿六年的铭文,相隔122年。从时代变革的角度,分析两段铭文的异同。

历史评价

材料四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诱增肉刑,百姓斋栗(恐惧),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西汉)桓宽《盐铁论》

(4)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博物群揽



A熹平石经熹平四年至光和元年(175—183年),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洛阳市太学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公羊》《论语》《乐经》抄刻成石书,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B品字形金饰东汉(公元25—220年),1980年江苏省邗江县甘泉镇2号汉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这件精美的汉代品字形金饰从工艺上看,颗粒金珠是高温吹熔凝集而成的,整件器物的制作工艺带有浓郁的异域特色,采用的是西方的技艺。


C单于天降瓦当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955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湾汉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单于是匈奴首领的称号,匈奴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崛起于秦朝末年,汉武帝派卫青等攻打匈奴,保证了北方长时期的安定。西汉后期,匈奴归附汉朝。


D希腊文铅饼五件东汉或中西亚(约公元2世纪),1976年10月,甘肃灵台县中台镇康家沟出土。这批铅饼总数达274枚,总重量31806克。铅饼的正面凸起有鸟形纹饰,背面凹进并有传写失真的希腊文,初步断定是由西域传入中国的。


E“关内侯印”金印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958年湖北省云梦县吴铺乡赵许村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期实行二十等爵制,西汉也实行二十等爵制,关内侯位于19等级,级别不高,关内侯与列侯一样,虽有固定分封的土地食邑,但不掌握军政大权。


商鞅方升铭文一十八年,齐卿大夫众来聘,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爱积十六尊五分尊一为升。重泉。
商鞅方升铭文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一之。

(5)以上是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展出的部分展品,请挑选至少两件展品提取一个主题,并围绕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阐释。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提取信息充分(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018-09-2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101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西周初年,周成王的弟弟叔虞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改国名为晋。春秋早期,晋国是北方强国,其国君晋文公名列“春秋五霸”之一。春秋后期,晋国的权力逐渐被几家大夫掌握。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公室的土地。公元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这三家为诸侯。对此,北宋史家司马光认为:君臣名分就像天尊地卑那样不可改变,名分存在,国家就不会灭亡。而周王对三家分晋之事非但不加惩罚,反而予以正式承认,是自坏纲纪,最终导致周朝的衰亡。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对材料中有关分封制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2018-06-12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北京四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2015年10月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既要吸收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如图所示)的产生似乎是历史的巧合,并由此开启两大法系成文立法之先河。公元前5世纪“魏文侯师于李悝,集诸国法典,造《法经》六篇”“秦汉律令其文起自《法经》”。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法经》始于《盗》《贼》.《法经》还包括审判、断狱、追捕罪犯及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是一部诸法合体、刑重民轻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法典。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两部法律的异同。

(2)结合史实说出英国在世界法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贡献。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挑战与应对﹣﹣中国比较法学的诞生”为主题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0 . 历史的推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下列对材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史料解读
A“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天子授民授疆土,诸侯将土地的所有权转交给子孙后代
B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制的目的是将邦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C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封国不是完全独立的,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必须定时朝觐,进贡出兵劳役等

A.AB.BC.CD.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