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封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中国历史通论》写道:“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文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是指
A.宗法制B.分封制C.行省制D.郡县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期,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A.西周中央集权削弱B.宗法分封制完全崩溃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D.中原文化逐渐扩展
2020-05-02更新 | 186次组卷 | 22卷引用:广西防城港市防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
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这表明
A.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B.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
C.西周封国的自主权有限
D.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成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请思考: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的哪种制度?依据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天子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自周成王起,形成“乡遂制度”,即“国”与“野”对应的制度。“国”指都城及其近郊,近郊分为“乡”。都城住着上层贵族和手工业奴隶、乡住着下层贵族“士”,都、乡居民合称“国人”。“野”(或称“鄙”、“遂”)指广大农村,住着从事农业的“庶人”(或称“野人”)。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
B.实行分封制度以维护统治
C.注重经济的分区经营模式
D.建立闭塞的城乡交流制度
7 .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A.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B.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D.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
8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
A.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
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
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
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
9 .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
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