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地方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即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所谓中正,就是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晋以后,中正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进行干扰。

——摘编自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曹魏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2 . 阅读下列材料:
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伟大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地球上留下叹为观止的人工建筑遗存。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如今,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运用了约三十万的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全国男劳力的十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人死于这个沉重的徭役。“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住!”这首吟咏长城的秦朝民歌,揭示了秦始皇的暴政。唐朝人柳宗元分析秦朝骤亡的原因时,认为是“咎在人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出其中的观点?
(2)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修长城的看法?
2016-11-21更新 | 5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秋季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在会见基辛格时说,“在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使得“贫国与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经得住考验的不是霸权政治,不是集团政治,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

——摘编自罗昱《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材料二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逐渐崛起……西方列强不甘心将殖民利益拱手相让,不断打压发展中国家……因此,加强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既是亚非独立国家的迫切愿望,也是万隆会议召开的根本宗旨。

——摘编自余建华《万隆会议与中国亚非外交》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提出并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对万隆会议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序言里说道:“《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因此,对《宣言》内容的补充或是进一步的说明,则只能通过撰写《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了。同时他们也说道:“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整的,因为这一批判到1847年就停止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理论家,他们会依据时代、实践的发展变化,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补充、丰富。最直接的体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于1872年、1882年、1883年、1888年、1890年、1892年、1893年为《共产党宣言》写了七篇序言。

——摘编自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


围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谈谈自己的认识,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认识表述明确,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和相关史实,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二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材料二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化模式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地地道道用鸦片染成的战争,尽管根本问题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材料三


照片《何应钦(左)接受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投降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请谈谈你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局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启示?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对孝文帝汉化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
北宋南宋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

材料四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021-12-04更新 | 99次组卷 | 2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初因明制,属平西、定南诸藩镇抚之。至雍正初,而有改土归流之议。四年春,以鄂尔泰巡抚云南兼总督事,奏言:“云贵之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臣思前明流土之分,原因烟瘴新疆,未习风土,故因地制宜,使之乡导弹压。今历数百载,相沿以夷治夷,遵至以盗治盗,苗、倮无追赃抵命之,土司无革职削地之罚,直至事大上闻,行贿详结,上司亦不深求,以为镇静边民无所控诉;若不割蔓塞源,纵兵刑赋事事整饬,皆治标而非治本。其改流之法,计擒为上,兵剿次之。”六年,复铸三省总督印,令鄂尔泰制广西。於是自四年至九年,蛮悉改流,苗亦归化,间有叛逆,旋即平定。

——据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九》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朝初年治理西南地区措施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土归流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10 . 制度构建反映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郑樵《通志》

材料二: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分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2017年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展出了一件被称为中华第一灯的文物:长信宫灯。该灯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考古学家在宫灯灯身上辨识出阳信家长信宫等铭文,说明长信宫灯几易其主。最初,其主人是阳信侯刘揭,后因其子刘中意参与七国之乱,封地与家财收为国有。随后该灯转移到窦太后的长信宫中。后来窦太后氏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长信宫灯几易其主的故事与汉初哪项政治制度有关?谈谈汉武帝对此制度进行的调整及调整的作用。
2021-01-1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仙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