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00 道试题
1 . 1956——1962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旅游人数一般仅占来华外籍游客总人数的5%左右,最高年份也仅占 8.8%。1963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游客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迅速上升为39.8%。1964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游客首次超过社会主义国家来华游客。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出现第三次建交高潮B.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展现
C.旅游业开发缓和了国际关系D.中国外交路线和政策的调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沿用分封制B.推广郡县制
C.采用郡国并行制D.建立省制
2024-04-10更新 | 38次组卷 | 23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日内瓦会议后,周恩来对外交工作指示,“区别不同国家的标准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前几年我们说‘先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现在经过初步整理,房子已经基本打扫干净了,因此可以请一些客人来”。这项外交方针的调整主要基于(       
A.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B.世界政治版图发生了积极变化
C.美苏“冷战”波及到亚太地区D.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2024-03-29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一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抗战时期的诗歌,多转变为明快、简结的风格。如艾青的诗歌由战前的风郁变得充满热情。就连雌望好、何其芳、卞之琳这样的唯美诗人也一改柔风,甚至发出激越的吼声。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文学大众化趋向B.时代局势影响文化取向
C.国民政府重视文化建设D.唯美诗歌丧失市场需求
2024-03-2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官员选拔与国家制度】

材料一 ……于是,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应时而生。察举制是一种先考察而后举荐的方式,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但又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察举的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察举的科目由皇帝制定,被察举的人必须以信奉或践行儒家思想为主;二是察举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这样,察举制成为一种较荐举制更为健全完善的官员   选拔制度,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保障了官员的来源渠道,也成为此后汉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察官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它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   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摘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

材料三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参加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的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6 .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历史图片是历史事件的直观反映和记录。下列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百年奋斗历程。

图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京青年学生上街游行

图二:1921年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闭幕

图三:1928年朱德率部和毛泽东所部井冈山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图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领导东北人民革命军同日军作战

图五: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

图六: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图七:1956年各地民众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图八:1979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施“大包干”,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
图九: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请任选材料中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片,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至少选取两幅图片,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7 . 索伦是对清以前居住于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中上游的鄂温克、鄂伦春、及达斡尔民族的概称。索伦语类满语,达斡尔(旧称达呼尔)语接近蒙语,但到康熙末年都已出现了“其中间杂汉语”的情形。嘉庆年间,内地赴东北地区贸易的晋商与索伦交易,发现“皆通汉语,问答如流”,这有利于(       
A.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汉语成为少数民族通用语言
C.满汉民族交融加快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革

材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第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极其蜕变》

材料二   唐代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因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德宗时,宰相李实向礼部侍郎知贡举的权德舆推荐私人,要求录取,权德舆未能满足,李实乃开列名单责令录取,否则就要贬官。

——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材料三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唐代考议,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科举制度发生的变化并评价科举制。
9 . 据表,农会会员人数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省份1926年6月1927年6月
会员人数占全国百分比会员人数占全国百分比
广东64776666.07000007.6
湖南381503.9451714049.4
湖北41200.4250260027.3
全国9814421009153039100
A.革命形势发展推动农民运动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C.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D.两湖地区土地革命的发展
10 . 宋朝地方行政机构为州(府)县二级,后为路、州(府)县三级。全国始为十五路,历相继分西川等路为两路,1106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级路全盛时有26路、30普通府、254州、1231个县。宋朝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     
A.体现了两宋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地方的防务力量
C.提升了京畿地区的地位D.完善了政府的层级机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