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朝鲜百姓及中国商民,日加惊扰,是以添兵前往保护。

——摘自《光绪皇帝宣战上谕的咨文》

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家,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帮,干涉其内政。使东洋平和永无保障。事既至此,朕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

——摘自《明治天皇的宣战诏书》

材料二 美国当时集中力量扩充在太平洋的势力,难以顾及远东,故对日本采取了扶持的做法,希望能够“利用日本在远东与英法抗争”。德、法两国也希望日本发动战争,以便趁火打劫。英国在侵略东亚的过程中,经常同俄国发生争夺。为了对抗俄国,便采取了接近日本的态度。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四日(1894年7月16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甲午战争,成为两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中日双方宣战出兵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柑出美国对待甲午中日战争的态度。并分析甲午战争中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析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理解并加以史实说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削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仅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5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归纳其共同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受到抨击的历史背景,并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
3 .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更替与演交中不断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谏伐.周天予弗能禁止.今海内杖陛下神灵一统.窗为郡县,诸予功巨以公从脱重贯踢之,甚几易制。天下无异意,到安宁之术也.

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巨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国大者,跨州兼那,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道以致溢.小者淫羌越法,大者睽孤落横逆,以害身丧国.

一一《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三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一一屈超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是如何避免“诸侯更相诛伐”现象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在地方实行何种制度,其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才能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2020-09-1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0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开国皇帝刘邦惩成亡秦孤立之败,综周秦之分封与那县为一体,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封国并行的行政体制,制定了一系列对封国控放适度的政策,使封国在维护国家政权、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中发挥了屏藩枝辅的作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景、武及后世诸帝不断削弱封国。强大郡县,使汉初郡国并行制演变为单一的郡县制,汉政权因此失去了地方藩护力量。因而,导致了王氏外戚篡权。

——摘编自汤其领《西汉郡国并行论》

材料二 明初沿用元制,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省制度,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些政区习惯上仍称为“省".其管辖范围除陕西、四川、云南外,一般比原行中书省要小一些。将行省分为三使司,是一种预防省级官员形成地方割据的分权策略,然而。这一新制度实际加强了省一级的行政能力。由于明代增加省的数量削弱了政府跨区域协调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又增设了巡抚和总督来应付需要跨省协力解决的突发问题。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变迁,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变迁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乃设政事堂。“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复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权不可以擅与,私仇不可以擅报,公爵不可以擅私,此堂得以诛之。事不可以轻入重,罪不可以生入死,法不可以剥害于人;……违道变古,此堂得以杀之。”

材料二   古希腊公民大会起源于公元前11~前9世纪的荷马时代,当时称人民大会。城邦建立后,希腊多数城邦都设立此类大会。在雅典称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媾和、选举高级官吏、终审法庭诉讼等。因此伯利克里说“政权是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少数人手中。”雅典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当政时,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可获少量津贴,因此,雅典公民有较强的参政意识。

材料三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按照资产阶级的分权理论,同盟会内部在政权组织形式上存在分歧,体现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总统制和以宋教仁为代表的内阁制两种主张。《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采用的是总统制,建立起以美国总统制为模式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体制。而事实上,在制订约法的过程中,鉴于当时南北和谈已成定局,袁世凯必将就任总统的现实,《临时约法》最后关于政体的设计临时改弦易辙,既规定了总统的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广泛的权力和实际的责任,成为一种介于总统制和内阁制之间的特殊的体制,表现出典型的因人设法的工具主义倾向,而不是一种成熟、稳定的政治理念的实践。


(1)根据材料一指出,谈谈唐太宗设政事堂的原因?政事堂的设置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在城邦建立后雅典公民大会在政权机构中的地位。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的原因?你怎样认识《临时约法》最后对政体的设计上临时改弦易辙。
(4)上述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什么共同的政治功效?三者有何本质区别?
2021-01-22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綦江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不断削减军费预算。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准备严重不足的中国早已注定损失惨重。

——摘编自《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欧洲反法西斯的战争不同,欧洲有很多国家参战,而中国作为东方大国,与日寇奋战14年之久,历时最长,又几乎是独撑东亚,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支主力军,地位显著。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对敌作战12.5万多次,消灭敌伪军170多万;连同国民党正面战场,击毙、打伤、俘获日军共250多万人,超过美、英、苏消灭的日军总和;日军总兵力的2/3被牵制在中国。

——摘编自薛红焰《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前提和重要推动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次中日战争给你带来的启示。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显示了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变化的多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的一种变化趋势并谈谈你对此种趋势的认识。
2020-08-19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6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向中原地区发展。发达的华夏文化对夷狄蛮夷产生了巨大影响,华夏的四邻逐渐对认可华夏起居与文化。夷狄蛮夷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春秋战国之际,进入中原的夷狄蛮夷绝大部分已经融入华夏族当中。而华夏族也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最终到了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又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战国古代简史》


(1)概况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其影响。

材料二 19 世纪中后期,其时西方国家大举入侵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这激发了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 识。南京临时政府认可民族平等。孙中山先生认为,汉、满、蒙、回、藏当在共和旗帜下为一体。《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汉族的兄弟民族也可以参与国家政权管理。这些大大促进了中国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

——摘编自何一民等著《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


(2)依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概况清末民初“中华民族”概念出现的背景和内涵。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就“国家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民族关系仍然紧张。整个秦汉时代,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秦以前,西南夷地区基本上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之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初步开始设立郡县治理西南少数民族。平城之战后,汉朝对内采取休养生息之策,对外采取了缓和的政策,于是有了和亲。即便匈奴出兵犯边,汉也尽量维护和亲的局面,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使汉朝有了几十年休养生息的客观外部环境。汉武帝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最终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两汉时期的西北民族关系十分复杂。汉明帝死后,西域各民族的势力壮大,汉章帝调整了对待西域的民族政策,一度有所收缩。但是,到了汉和帝时,开始打击匈奴,治理西域。

——摘编自 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翻开了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歧视或侮辱民族的称谓、地名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和收管。通过派慰问团,组织参观团和访问团,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形式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1952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组成、类型、区域界线、行政地名、名称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颁布有关法律,增加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1990 年新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1992 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将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的部分地区列为沿边开放城市。

——摘编自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民族互动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10 . 改革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伯里克利在某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此话的认识。
(2)日本人善于学习和模仿,7 世纪中叶,日本为挽救危机,进行了大化改新。请写出这场改革的特点,并写出这场改革对日本社会演进的影响是什么?
(3)14—16 世纪资产阶级在思想方面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什么运动?它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021-01-12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永川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