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印章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秦汉,玺印盛行,汉印引领中国数千年来的篆刻艺术。发展到明代,我国古代的印章技术达到了顶峰。其中一项重大突破是印章不再只限于官印,私印也突起并盛行,同时出现了不同的流派,有些名家开始撰写书籍使其篆刻方法流传于后人。在中国古代,印章的功用是多方面的。印章是皇帝与臣下、官员之间传递公文的有效凭证。印章代表封建身份等级地位的象征,不同的身份所用的印玺样式、规格、钮状均不同,不能滥用、此外,印章还用来标识财物,作为辨别所收物品质量优良、数量多寡,还可用于祈福、祈祥,也可以作为每个人身份的识别卡。

——摘编自张亚杰《我国古代印章及其社会功用简述》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社团逐渐兴起。1904年,西泠印社在杭州成立。此后,以印学、篆刻、金石为研究对象的印社逐渐发展壮大起来。1913年,西冷印社对印社的宗旨、社员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活动经费、入社条件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西泠印社"集合当时一流水平的印人群体,加以经常欢聚的研究探讨",甚至还以团体形式与国内外进行印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的交流,承担起全国乃至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职能。

——摘编自卢雨《西泠印社与中国印文化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印章文化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印章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综上,说明印章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8月,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1953年,苏联拥有了氢弹;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被送入轨道,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期。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消息迅速传遍全球,各国为之震惊,世界各大报刊都在显要位置用大字标题报道:《轰动20世纪的新闻》《科技新纪元》《苏联又领先了》等。

——摘编自《百年世博会 影响人类进程的20大发明与创造》

材料二 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后,当时担任美国参议员的林登·约翰逊称这是“第二次珍珠港事件”,并有不少学者和政界人士纷纷指责美国学校教育水平落后,指责学校教育是美国整个防御战略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会议员们就提出了近1 500个涉及教育的议案,并至少通过了几十个涉及教育的法令。1958年,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把教育改革与加强国家安全联系起来。《国防教育法》共十条52 款,基本上都与国家安全相关。该法第一条第一款详细阐明:“本法的目的是加强国防,鼓励和支持教育计划的扩展与改进,以满足国防的重大需要。”

——摘编自郑宏《美国<国防教育法>的制定及其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重视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研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有何作用?
2023-03-0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中等教育主要被男子控制,女子教育被忽视。1848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186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1870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并设置了妇女学院。到19世纪末,从小学到大学,英国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选编自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1901年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学”。1907年,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但距离全面放开女子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不仅如此,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1952年、1956年和1958年掀起三次扫盲风潮。使1600万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一些地方通过半日制班、午班、夜班、女青少年班、巡回教学、允许带弟妹上学等多种形式为女童入学营造条件。各地教育部门和妇联通过座谈走访、挨门逐户宣传等方式帮助群众破除“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动员大批女童入学。

——摘编自林丹《新中国70年中国妇女教育的进步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英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年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3-02-20更新 | 26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维新派认为学西方,必须首先学西学,批判旧学,改革旧的教育制度。为此,他们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教育制度的方案。严复指出八股文有“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三大祸害,只能“长人虚骄,昏人神智”。维新派提倡发展现代西式学校制度,全国各村、镇都应设立小学与初中;高中以上的学校则应设于县城、省城等任何条件容许的地方;在北京应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他们认为要对国民传授西方的生产科学技术,通过全民教育培养国民的崇尚实践、探究事理、讲究创新、反对守旧的科学精神。虽然戊戌变法只运作了一百多天,但它在思想、观念层面上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启蒙的窗子。变法失败后,“人人竞言西学”的局面持续发展,致使清政府于1905年颁发谕旨:“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范敏华、孙锡平《戊戌变法与教育制度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革新教育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维新派革新教育制度的主张。
2022-06-06更新 | 227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前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央视纪录片《家风》以古代著名家训为切入口,讲述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以及一个个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门阀大滋颇重家风、家训,强调“雅有家风,政事规为”。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业,如王方庆《王氏训诫》,柳琨《诚子孙》,唐太宗作《帝范》也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宋朝家训除诗歌、铊、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贵族文人家庭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教民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分析中国传统家训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曾国藩家书》的节选: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凡仕宣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儿文》一信中说:“(国人)受人波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家训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边疆思想的层面来说,汉承秦大一统之后,当时的疆域已经远远超过《春秋》时代之所谓华夏;在中国范围之内,事实上只有地方性而不复有种族性的问题。董仲舒提出“王者爱及四夷”的理想,欲泯除华夷之辨,并认为“有大子在,诸侯不得专地,不得专封,不得专执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乐,不得致天子之恩不得适天子之贵。”这是其边疆观念的理论基础,与汉武帝的政治需求有着高度契合。董仲舒认为,与君之“无为”相应,臣者则应“有为”,把黄老的“无为”思想融合于其儒学体系之中,并以其阐述治国与君臣之道,提倡君道无为与臣道无为,最终把“无为”理想在政治上的实践归结为“君无为而臣有为”。他在《春秋繁露·服制象》中说道“我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此天下之所以永全也。”新儒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进取性,汉武帝之世宏大边疆恩退体系的建构也因此具有了明确的指导精神。

——摘编自袁宝龙《秦汉新儒学转向与汉武帝边疆思想体系的构建》

材料二   在历史变革的背景下,民族主义思潮由西方涌入中国。孙中山等先行者关于民族兰义有相对进步的认识,提出五族共和的思想,因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传统“尊夏贱更”“首崇满洲”的意识也有所改变。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改正西南少数民族命名表》中规定,凡过去少数民族名称中之虫、兽、鸟及反犬旁,一律须改为人字旁。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一统国家思想根深蒂固,因而南京国民政府也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国防建设。一些民族主义者深切感受到唯有国家和边疆富强,边疆各民族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摆脱旧观念的束缚,边疆危机方能消除,中国才能自立自强。因此,南京国民政府从上至下组织了大规模的边疆民族状况调查,以重新认识边疆民族的社会状况和发展需求。此外,还在西南各省先后设置了边政管理机构,制定和推行了一些旨在增强边疆民族自治能力、发展边疆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

——摘编自马玉华《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边疆治理思想的特点及对汉武帝边疆思想体系构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国民政府边疆治理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新儒学的边疆治理思想和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对边疆治理的共同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重新燃起新的希望,深信目前的处境尽管艰难,但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辛亥革命与前此的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政治上倒行逆施。在思想文化领域,一批现代文化的先驱者应运而出,准备发动一场比辛亥革命更为猛烈的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的运动。这场运动主要发生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从更深层次上讲,它是一种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考的展现,倡导人们重新辨析和估计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取得“部分的成功”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从国家政体与社会性质的视角解释“部分的成功”的内涵。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现代文化”的核心内容,简要评价这场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思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1915年起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在日留学期间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逐渐了解、熟悉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回国后,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使他进一步认识到“不进行制度的根本变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劳无益的”。19202月,在浙江义乌的一间柴房里,他根据日文版同时与英文版相互对照翻译《共产党宣言》,于4月下旬完成译稿。

《共产党宣言》出版后,立即受到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反响极为强烈,初版印了千余本很快销售一空。此后,《共产党宣言》经过多次重印,到19265月已经是第17版了。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深刻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到了1920年的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或者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其中就有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从此以后,这本中文版全译本的《共产党宣言》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摘编自梁凉《陈望道:〈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望道能够翻译《共产党宣言》并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9 . 王守仁和马丁·路德作为同时代的两位思想家,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了各自民族历史的关键时期,并对后世历史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二   从政治上看,德意志的宗教改革是一场诸侯革命。自中世纪末起,德意志的领主们就渴望成为“自己领土上的教宗”;通过维登堡所发生的宗教改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每位德意志王侯都成了“教宗”,借此他获得了拥有主权的基础。

——摘编自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西方通史》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守仁思想的核心,并结合所学指出陆王心学的积极之处。
(2)阅读材料二指出直接推动德意志王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简述“维登堡所发生的宗教改革”的主张。
10 . 人文精神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摘自叶廷芳《十八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恩典是要通过人的信仰来实现的。马丁路德的这种新的恩典说在基督徒与上帝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否定了人们对教廷、教皇、仪式和神职人员的崇拜。马丁路德号召基督徒要尽量服从世俗政府的命令,以此作为基督徒是否过上正当生活的条件。

——摘自朱孝远《德国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贡献》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对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和社会要求进行反思,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借古喻今”的含义及这样做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