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共产党党刊(1923~1926)的转变。《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始终肩负着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中共二大之后,《析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出版季刊(1923.6~1924.12)。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批评、讨论活动在《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

——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儒家思想文化发展脉路清晰,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文化内化为一种人文品格,深深积淀在国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可以说,儒家思想文化一脉相承。儒家思想文化基因之所以能够流传,一个内在的原因是,在每个关键时刻都不乏儒家思想文化自觉者和自信者。儒家思想文化的开拓者们以他们独有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留下了他们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轨迹,弘扬着刚健自强的思想文化主旋律。

——摘编自刘维民《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1-22高三·全国·课后作业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西服未文,然衣制严肃,领袖洁白,衣长后衽,乃孔子三统之一,大冠似箕,为汉世士夫之遗,革舄(生皮制的鞋)为楚灵王之制,短衣为齐桓之服,故发尚武之风,趋尚同之俗,上法泰伯、主父、齐桓、魏文之英风,外取俄彼得、日明治之变法,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便,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新之气,光彻大新。

——摘编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18989月)

材料二   孙中山以阳历191211日为民国元年元旦,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共和成立,不用皇帝年号,而改为民国纪年,便于民众记忆;二是阳历没有闰月,减少了农历中闰月的换算,便于年度预算;三是与国际上普遍采用阳历的潮流相适应……191211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这部历书将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摘编自左玉河《从“改正朔”到“废旧历”——阳历及其节日在民国时期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有关服饰改革的主张,概述其主张改革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历法改革的措施,并简要评价其历史意义。
2022-12-20更新 | 128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1月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1906年,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主要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该小传概略地介绍了马克思从出生到去世的奋斗历程,突出了马克思的一些重大理论贡献。该小传着重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视为“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最”,称该宣言“既颁布,家户诵之”,“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使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的贡献和影响一目了然。小传中花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并译出了宣言中的十条纲领。尽管朱执信并不赞成马克思关于资本起源问题的观点,但对剩余价值理论却有较多的介绍,并且认为资本家的剥削确实是个事实。……1905年孙中山在欧洲就亲自拜访了当时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孙中山会谈时说的“我是中国社会民主党人”等语。这就是后来孙中山十分赞赏俄国十月革命并最终提出“联俄”主张的前奏。

——摘编自奚洁人、余源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作用。
2024-02-29更新 | 174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西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七下西洋盛况空前,但是他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本应存于兵部档案,如今却已荡然无存。据称有大臣因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国家财政难以负担,生恐皇帝再有此举,故私自藏匿并销毁。郑和之后的明清时期,政府转向放升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直到四自多年后被西方国家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

——摘编自苏纪兰《郑和下西洋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认为海洋经略“实为海疆久远之谋”;魏源不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推动海洋贸易生产发展,“以商贾为本计”的海洋经略思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李鸿章发出了“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的呐喊;张之洞提出了“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海军实为富强之基”。

——摘编自杨文鹤《海洋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基本海洋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海洋经略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图书印刷业发展迅速,这离不开宋刻本技术的发展。为避免虫蛀,宋刻本会选用纸性坚韧耐久又可以杀虫的椒纸。它刻印精致,“字画刻手古劲而雅,墨气香淡,纸色仓润,展卷便有惊人之处”;元祐年间刻印的司马光写的《通鉴考异》还得到了乾隆皇帝“是书字体浑穆,具韩柳笔意”的评价,不仅字刻得好,错谬之处也少,是宋刻本的一大优点。宋代国子监除了刻印经史外,还会刻印王叔和脉经、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等医书,这样做既满足了社会需要,又推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宋刻本是举世公认的珍贵文物,它的刻印艺术是后世的模范,对后世的书籍制度有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黎世英《宋代的图书印刷业》

材料二   西方印刷术,始于15世纪中叶,德国的古登堡改进和发明了铅活字,他还排印了西方首部印刷品《四十二行圣经》,曾一度轰动欧洲。……西方对印刷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铅合金、印刷机、油墨等一整套印刷工艺上,这是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完成的。在此基础上,西方还发明了石印、影印、珂罗版等印刷技术。19世纪初,西方印刷术引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方印刷术陆续进入我国,既冲击了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又改变了我国印刷业的分布格局,大大推动了我国由手工印刷转为机器印刷的进程。

——摘编自骆伟《近代西方印刷品及其版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刻本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图书印刷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登堡印刷术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兼顾“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的“发现”时期。那时的学者对什么都感兴趣。如维吉尔在1499年写成《论发现》一书,对万事万物都要问个“首次发现”的问题,甚至“神God)”这个词最初是如何使用的也要弄个清楚。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同样引人注目。如图所示是萨通的《六翼:文艺复兴科学家》目录:

第一翼文艺复兴的框架:探索与教育
第二翼数学与天文学
第三翼物理、化学与技术
第四翼民族史
第五翼解剖与医学
第六翼达●芬奇:艺术与科学

——摘编自周春生《文艺复兴史研究入门》

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围绕材料信息提出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年读鲁迅书,对一篇题为《拿破仑与隋那》的短文留下深刻印象。有感于人们熟知并崇拜拿破仑、成吉思汗一类战功显赫者,却冷淡甚至无视牛痘接种发明人隋那,鲁迅愤然指出:"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维杀人者。”这番激烈的说议,自然不能视作评价拿破仑、成吉思汗的科学论断,因为在这些军事奇才"杀人"、"毁坏"背后,自有推动历史前进的功勋在。鲁迅这篇短文别有一些警世意义:它犀利地针砭了一种不公正的现象——那些大有益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往往被人们享用却不为人们纪念,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以至昔之历史如梁任公所批评的:“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降替,虽名为国史,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此种旧史必须改弦更张,以“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的新史取代之。而新史的基本内容之一应是昭显推动人类“运动进步”的一系列科技发明和发现。这既是还历史以公道,更是为着让今人和后人铭记、效法、光大昔贤的创造。应当说,直至今日,在我们的书店、书摊、电视、电影中,翻来覆去铺陈的仍然多是帝王家谱、宫闱秘事、争权阴谋,而隋那之类发明发现者依旧形末音微,难以引人注意

——摘编自冯天瑜《发明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奇葩》


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9 .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到了19世纪遇着空前未有的变局……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均根据不同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进步与升华,培育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创业精神和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为代表的新民族精神。

——摘编自俞祖华《民族精神提振与中华民族复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其中主要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并归纳这些方案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
(2)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族精神”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民族精神与时俱进”进行的理论创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后一个方面的新陈代谢是推动前一个方面的新陈代谢的。后一个方面的新陈代谢与前一个方面的新陈代谢有很大不同,它们有某种亲缘关系。为了辨明界限,不相混淆,有必要强调其不同一性,而在论证其历史作用时,又要看到其中的亲缘关系所具备的同一性。阳光下没有绝对全新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在原有的基础或条件上进行更新的。

——摘编自陈旭麓《论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同一性》


在历史社会的新陈代谢中,不同一性和同一性是普遍存在的。围绕材料中关于不同一性和同一性的观点,任选一个角度拟定具体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