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下表是1949年一1965年我国基础教育数据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年》)


关于该时期的教育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学习借鉴了苏联经验B.义务教育逐步普及
C.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D.基础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2021-02-0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祖在从蛮荒走向开化的路途中,少不了对数字和形状的研究与琢磨。早在殷商时期(约公元前1300~约公元前1046年)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13种计数单字。最晚在春秋末年,人们就已经普遍掌握了十进制的计数方法,并且可以随意使用“算筹”这种工具进行运算,这一运算能力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宝典,涵盖了战国、秦朝,汉朝时期的数学成就,它甚至还提到了分数问题和盈不足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三位伟大的数学家——刘徽与祖冲之父子……到了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繁荣顶点出现,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大批有成就的数学家。

——摘编自中国数字会网站《中国古代数学简介》

材料二   李约瑟经过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缺乏精确验证和数理逻辑。传统文化有形象思想和深奥模糊的混沌特征,诸如道家学说的太极、元气,经络、风水、阴阳等,都普遍存在着“妙处难与君说”的特点。中医虽然神奇灵验,却没有西欧的化验验证和精确数据。中国古代科学多为经验总结性的应用科学,虽然注重记录现象,也有直觉猜测,但缺少逻辑推理、数理分析和实验验证,因而古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中国虽有四大发明,但未能揭示其原理,虽有最早、最全的太阳黑子和新星爆发记录,却陷入了“天人感应”的臆测而没有建立科学的天文学体系。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先秦至宋元时期数学发展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具有优势的领域,并简析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征。
2022-12-2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旌表一词源于《尚书·毕命》的旌别淑恳,表厥宅里,意为识别善和恶,标志善人所居之里。旌表制度滥觞于先秦,到明代发展为较为完善的旌表制度体系。明初天下州县各邑里普建申明、旌善二亭,民有善恶,里老书之亭侧,教之于民,以示劝惩。洪武元年颁布诏令: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名,监察御史、按察司体覈,转达上司,旌表门问。明代政府详细规定了旌表规范,如对妇女守节年龄的规定: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问,免除本家差役。洪武初年,政府为表彰新乐县刘孝妇对婆婆的悉心照顾,遣中使赐衣一袭、钞二十锭。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统计,明代由中央政府下诏旌表的节烈女性就达三万五千余人,占历代旌表节烈女性人数的百分之七十。

——摘编自张晓辉《明代旌表制度初探》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后各时期劳模评选概况

19491956

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是建国以来的首届劳模大会,评选出了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侧重于表彰革命战争中已逝的英雄和烈士以及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

19561966

“技术革命”作为重点被提出,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一时期的劳模人物中工人阶级占大多数,农民所占比例相对减少。

19661976

强调“塑造好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劳模人物的评选主要在于“忠诚”,突出政治品质。

19781992

1979年党中央提出关于“模范”和“先进”的理论判断,强调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1982年我国将奖励劳模写入宪法;1989年后,国务院规定每五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劳模奖励办法重新恢复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199220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现出大批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模。在认定促进企业发展的劳模时,更注重“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全国劳模中既有体力劳动者又有脑力劳动者,也包括文化、体育界的突出贡献者。

20022012

2005年全国劳模评选开始,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将劳模人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示,注重增强评选结果的公信力,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劳模评选。

——根据郭莹《建国以来中共劳模评选的历史演变》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旌表制度体系的特点,并对该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阶段的劳模评选进行解读说明。
4 . 2018年,欧洲率先提出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限制了网络企业对个人用户数据的使用权限,约束了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欧洲这一举动从侧面说明
A.科学技术发展束缚人的个性
B.科技领域内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C.欧洲开始反思“科学万能论”
D.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伦理规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乡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变化情况。图中数据出现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十五大承认私有制地位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C.上海浦东开发带动引领D.“南方谈话”解放思想
2021-03-10更新 | 649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这些天文观测活动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引起了生产技术的变革B.有利于中国古代重农政策的稳定
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促进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7 . 晚晴报刊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晚清思想文化的发展史。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西方报纸和传教士相似,紧随西方对华政治上的成功出现于中国。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出版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很快突破了宗教范围,科学、文化的内容不仅超过宗教,开始设有新闻、言论专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份中文外报。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其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学的最重要刊物,晚清知识界风行一时的《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两书即首先在该报连载。该刊读者群处于中国上层,其中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孙家鼐等大员,清政府涉外中枢总理衙门也是其订户,此外,读者还包括王韬、孙中山等。据统计,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近200种,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

——李礼《转向大众:晚晴报人的兴起于转变(18721912)》

材料二   18958月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首先在北京创办了《中外公报》,分类介绍国内外时事,刊载当下时评,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上海强学会成立,康、梁又创办《强学报》,确立宣传维新变法的办报宗旨。这两份报纸虽然很快遭到清廷的封禁,仅前后发行数月,但近代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事业却就此发端。1896年以后,《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湘学报》等维新报刊相继创办,其中最为著名的如《时务报》《国闻报》等为维新运动推波助澜,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据有学者统计,甲午后至1898年间国人所办报刊达50余种,形成近代中国历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黄顺力《大众传媒与晚清革命论略——以思想史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报刊业早期发展的特点。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你如何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后报刊业全面繁荣带来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下表数据是《新青年》指涉的部分国家“革命”出现的次数。据此可知,中国当时
国家卷1卷2卷3卷4卷5卷6卷7卷8卷9季刊不定期刊
法国24711781088164
俄国1266163294899106
美国31
英国51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学界对西方文明的幻想完全破灭
C.对救亡道路进行新的探索D.社会主义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2020-06-2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反映了20世纪前后中国对西方学术著作的翻译占比情况,这种变化可以说明20世纪初
数据来源20世纪以前20世纪初
《东西学书录》《译书经眼录》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
75.3%13.9%19.6%60.9%

A.知识分子被动了解西学B.从制度层面变革中国文化的迫切要求
C.西学观念已成社会共识D.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2020-01-3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根据下图中的数据信息,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1978—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和毛入学率的统计图
A.我国已实现普及高等教育B.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C.高等教育类型呈现多样化D.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