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下图为《北魏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彩画漆屏风》。司马金龙是北逃的东晋皇族,并娶鲜卑公主为妻。下列描述符合该图主题的是(     
A.“大一统”政治的不断强化B.“双向互动”胡汉文化的互鉴
C.“衣冠南渡”民族融合加强D.“艺术繁荣”古代绘画的顶峰
2023-11-05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出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伊拉斯谟(1466-1536)是富有影响的人文主义者。他虽精通希腊、拉丁古籍,但不单单是一位古典学者,他的目的是借用古典著作去发掘圣经原文的本义以及基督教的原始教义。这从侧面反映了文艺复兴(     
A.旨在解释基督教义B.在欧洲的影响十分广泛
C.具有时代的局限性D.推动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3 . 某画家不太关心社会现实和社会重要题材,却对阳光下单调乏味的草垛、水面、睡莲、教堂、大厦等景物百画不厌,关注大自然中的光与色,反映自然界的真实——“光之景”(如图)该画家在创作手法上属于(     
A.浪漫主义B.印象主义C.立体画派D.古典主义
2023-05-15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中世纪的美学家认为,美的根源在上帝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则大多认为美与绘画和谐、比例等事物的属性有关,如达·芬奇利用光学、解剖学等知识,对线条、比例等问题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实践。这一变化表明(     
A.人们科学理性精神的增强B.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
C.人文精神遭到了严重挑战D.天主教会的统治被摧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6世纪,路德提出“两个王国”理论,即“属灵”王国和“属世”王国,两者在相关的权柄领域内各司其职、互不统辖、互不干涉,共同管辖上帝创造的世界。这一理论(     
A.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B.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
C.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D.直接引发欧洲科学革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李贽(15271602),明代泉州晋江人。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为避当朝皇帝朱载屋的讳,遂称李贽,号卓吾。祖籍河南,元末迁入泉州后从商,其祖、父两辈也都是善于经商的穆斯林。

李贽“自幼倔强难化”,强烈反对封建礼教,仕途上处处与上级官僚发生意见冲突。李贽在就南京刑部员外郎期间(隆庆五年[1571]至万历四年[1576]),结识了王守仁的弟子王畿和泰州学派王艮的再传弟子罗汝芳,并拜王艮的次子王襞为师,进一步发挥了王艮关于“百姓日用之道”的学说,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道”并非玄虚,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下自然”。万历九年春,李贽寄居黄安好友耿定理家,从商著述。万历十二年,耿定理死。李贽与耿定理的哥哥耿定向所持观点大相径庭,二人早有矛盾。耿定向“重名教”,严守封建礼教,恪守孔孟信条;李贽“识真机”,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二人的关系势必由龌龊而成水火。李贽有《答耿中丞》一文,曰:“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不必等待从孔子那里取得知识才算圆满),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离开耿家,寓居麻城维摩庵。万历十四年,在《答耿司寇》一文中,指出封建理学家耿定向等人“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所讲者,未必公之所行,所行者公又不讲。”“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

万历三十年,76岁的李贽移居通州,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以“惑世诬民”的罪名上特疏劾奏李贽获准,从病床上被拉出,一路昏迷,用门板抬入京城镇府司狱。在狱中,趁侍者为他剃发之时,夺刀自刎,气不绝者两日。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产生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初获勋章者》是俄国画家费多托夫于1846年创作的,该画描绘了尼古拉一世时期一个初获勋章的小官吏,在请客后的第二天早晨,刚起床便迫不及待地来到客厅,赤着双脚,得意忘形地向女仆炫耀挂在旧睡衣胸前的那枚勋章。该画作所属流派的特征是(     
A.重视色彩渲染B.注重瞬间印象
C.反对传统束缚D.关注社会现实
2023-03-27更新 | 140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代最后一个儒家大师,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是谓东方世界的精神领袖。荀子认为“人之性恶”,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变本性之恶,兴起人为之善。他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极高的评价:“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荀子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法后王而重礼法”的“雅儒”,最高目标是“大儒”。他们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是“既智且仁”的“王霸之佐”。其教育内容最重礼经,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认为教学过程有闻、‘见、知、行四阶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柏拉图最优秀的弟子,雅典吕克昂学院的创始人,逍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吕克昂学院流传下了47本著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广博、最统一的知识体系。他第一次告诉人们,智慧不需要神启,是可以凭借理性和逻辑来认识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担任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少年时期的老师,他按照希腊文明的最高标准塑造着亚历山大。他让14岁的亚历山大喜爱上了希腊文学与荷马史诗,并对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广阔的知识产生热情。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提出要求,“做亚洲人的主人,做希腊人的领袖”。这正是“希腊帝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下面是奴隶。这种双重标准的希腊式帝国,是日后欧洲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荀子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兴起的背景。并分析荀子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9 . “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日,革命之赐也。……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由此推知,陈独秀旨在倡导(     
A.民主科学B.社会主义C.再造国民D.文学革命
10 . 董仲舒将天塑造为一个具有人格神色彩的宇宙最高主宰,主张天人合一,天的喜怒哀乐会通过人世间很多自然现象体现出来。君主受命于天,统治百姓,百姓如违抗君主,即是违逆天意。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A.继承了先秦的民本思想B.宗教迷信色彩十分浓厚
C.无法适应现实政治需要D.借助自然强化专制主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