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说明1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
(3)指出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2 . 《管子·地图》是中国最早的地图专篇,“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东西方地图的编绘和地图学的发展,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的差异及生产生活的需求。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编著地理学著作八卷,其中六卷都是用经纬度标明的地点位置表。多数的地点位置,是根据对本初子午线和平纬圈之间的距离计算出的。魏晋时期,中国的制图学家裴秀编制的《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中系统地总结出“制图六体”,为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这为中国后世的地图绘制奠定了科学基础。16世纪后的欧洲天主教积极向海外拓展,出现了基督教历史上继唐、元之后在中国传教的第三次浪潮。随后,在法国的地形图上、在中国的《大清一统舆图》上,东西方两个体系的制图要素同时出现了。

(1)依据材料,归纳古代东西方对绘图技术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后在中、法地图上同时出现东西方两种要素的原因。

《海国图志》初刊于1842年,它一方面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是一部附有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的、五十卷本巨大篇幅的地志书,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的旧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1845年清朝官员叶子佩绘制的《万国大地全图》“经度以京师为第一度”。1864年湖北官书局出版的《全国直省府厅州县图》,内容以康干内府舆图为蓝本,以半官半民的形式出版,打破了纯官方编制、收藏地图的传统。1886年陈兆桐绘制《万国舆图》“原照英国舆图绘译,所有经纬,仍照原图以格林威治为中线”,书中的“五大洲各国大事表”,以民主、君民共主、君主将当时全球57个“自主”国家分为三类。近代中国第一次民间公开出版的地图是1903年武昌舆地学会出版的《中外舆地全图》。1906年由清朝学者周世棠、孙海环编辑《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被称为民间刊行四大全国地图集之一。

——摘自陈潮《中国近现代地图出版概况》

(2)依据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地图绘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地图发展演变的因素。

伴随着分类和统计技术的进步,地图开始多角度地展现传统实力的各个要素。如人口地图、资源图、军备图等。上图是根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跨大西洋移民潮所做的示意图。20世纪初和20世纪的30年代移民潮出现断断续续的现象。二战后出现了大规模到欧洲寻找工作的场景。到20世纪70年代,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对外来移民关闭了大门,这种突然关门政策打断了传统的移民流动。

——【法】玛丽·弗朗索瓦·杜兰等《全球化地图》

(3)依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末以来的移民变化做出相关分析。

2017-06-01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17届高三第二次(5月)综合测试(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结合新航路开辟以来东西方的有关史实,对比分析“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2)依据材料归纳,“三次灾难性战争”客观上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从中可以得到哪些重要启示?
(3)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争的结果。它对远东和全球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4)结合中外近现代历史,举例说明民主法制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2016-11-18更新 | 7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河北冀州中学高三年级仿真考试(二)文综历史卷(B卷)
4 . 有人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主要特征。在此影响下,世界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顺应这些变化,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对策?
(2)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概述这些成就产生的影响。
(3)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艺术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变化?
(4)科技不仅具有积极作用,还有消极影响。试举现实生活中的一例说明科技的消极影响。
2020-07-0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学情调研(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儒家文明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主流文明,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儒家文明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明禀赋和文明优势。
问题:
(1)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以下对孔子生卒年表述正确的是:
A.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到公元前五世纪晚期
B.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到公元前五世纪晚期
C.公元前五世纪晚期到公元前四世纪初期
D.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到公元前五世纪初期
(2)从先秦到宋代,儒学的演变过程中,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用相关史实加以叙述。
(3)近代以前,儒家文化经历多次内部与外部文化的冲击。概括儒学经历哪些内外文化的冲击?
2019-08-2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虹口区一模历史试题
6 . 英国对现代世界的先导作用是无可否定的,现代社会的许多特征都从英国开始,是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
材料一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出现了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
一一中国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材料二 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当时就使英国一个国家能够对抗整个世界。工业革命,还使英国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一一《大国崛起·工业先声》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
成员
占全国人口
占国民收入
年代
穷人数目
工业、金融资产阶级
2%
36.5%
1855
85万
1856
87万
普通群众
40%
40%
1863
109万
1866
130万

材料四 19世纪上半叶在英格兰是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是一个因无法控制犯罪及暴力事件而威胁到现政权的时代,一个犯罪有暴力冲突四处蔓延并难以遏制的时代。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15年,7898起;1825年,14437起;1835年,20731起;1842年达到31309起。不难发现,在短短的37后中,犯罪数字竟增加了6倍多。
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的工匠、农业工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在工业城市格拉期哥,1821年工人因疾病而死亡的比例为2.89%,1838年上升为3.8%,1843年达到4%。在兰开斯特郡1841年死亡的102025名工人中,有83216人不到20岁,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22.1岁。这些人大部分因可以医治的疾病而死,只是由于贫困而无法得到治疗。国民体质下降,在19世纪已成为关系到全民族命运的大事。布尔战争爆发后,人们突然发现堂堂英国居然难以征集到足够的合格士兵。
一一钱乘旦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五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法案,对失法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一一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科技三方面概括说明“是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五。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有利影响。
(4)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借鉴哪些有益经验。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15世纪起,近代科学不断得到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在增加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的同时也揭示了科学与人本身的相对关系,否定着人类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某些观念,也否定着人类认识自然界终极真理的可能性,表明探索自然之谜的科学前进的结果便是面对新的自然之谜。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过程中这种始终面对新的自然之谜的境况,才使人类的智慧受到了不断的挑战。

——《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加以说明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7-05-15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设监州,与知州平列,其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监州的设置针对什么问题,反映北宋什么政治趋向
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但同时,英国又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分析其积极意义


材料三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回答黄炎培如何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时,肯定地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3)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的核心思想,用建国初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史实加以印证。这些史实反映了新中国政治的什么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权力运行的认识。
2017-04-03更新 | 3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天津市十二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一)历史试卷
9 .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0 .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代初年,公文几乎完全继承了梁、陈讲求文辞华美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文风,一些有识之士看出这种文风的弊端,提出了改革文风的建议。首发倡议者是大臣李愕,他于开皇三年(583年)呈《上高帝革文华书》,历陈浮华文风之害,请求朝廷“屏黜轻浮,遏止华伪”。隋文帝杨坚采纳了李愕的建议,于次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违者治罪。自此拉开了隋唐文风改革的序幕。
唐代立国之初,高祖李渊就于武德元年(618年)发布了改革文风的《诫表疏不实诏》,严厉批评了“表疏因循,尚多虚诞。申请盗贼,不肯直陈”,“乱语细书,动盈数纸,非直乖于体用,固亦失于事情”的现象。初唐时期,唐太宗和魏征,陈子昂等都发表过改革文风的言论,魏征、陈子昂还在写作实践上作出表率,写出了许多朴实直言、不加雕饰的公文,对文风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中期,骈体文又有所抬头,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把文风改革推向高潮。经过几辈人的努力,唐代公文总体上呈现出词强理直、质朴务实的文风。唐代文风改革一直延续到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不仅从理论上倡导文风改革,而且写作了大量文风朴实而又长于说理的公文。宋代公文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是我国公文写作的繁荣期。

——摘编自张树文《我国古代公文文风的历史发展》


(1)根据材料,分析隋唐公文文风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公文文风改革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