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示一   古代中国君臣关系的变化


图示二   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


图示三   汉代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根据上述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图示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2022-09-2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3届高三选必1一轮导学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8世纪末,中国画师手绘了竹纸制造全套工艺流程工笔组画24幅(图示为抄浆成纸),由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寄往巴黎。该组画在欧洲不断被人临摹,被有关造纸技术的专着争相引用,其中多套彩色摹本今天收藏在巴黎国家图书馆等地。这一史事说明
A.中国造纸术开始传到欧洲B.中西方绘画艺术相互借鉴
C.海禁并未限制中外技术交流D.中华文明促进了欧洲发展进步
2022-05-1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五)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欧亚地区形成了一种类似俄罗斯套娃的秩序模式。最外层的“套娃”是俄美在全球层面进行的竞争和合作,第二层“套娃”是俄美在欧亚地区的互动以及该地区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分别与俄美两国所形成的互动关系,第三层“套娃”则是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在国家层面形成的关系模式。欧亚地区三个层次的“套娃”是相互影响的,俄美在第一层次的互动会传导和影响第二、第三个层次,反之亦然。


——摘编自《俄罗斯套娃模式》


根据材料及图示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理由充分、表达清晰。)
2022-03-11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把文字转化成图示,更有利于记忆。在学习“民族乐派音乐”时,有学生把有关柴可夫斯基的相关内容转化成如下图示,不应该填入图示中方框处的是
A.《天鹅湖》B.《第五交响曲》
C.《第六(悲怆)交响曲》D.《睡美人》
2022-03-0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十校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返校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围绕材料选择适当的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写出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9·四川攀枝花·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是汉代教育发展体系图示,由此反映出

A.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
B.私学成为国家教育的主流
C.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
2016·山西太原·二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9-07-17更新 | 730次组卷 | 21卷引用:全国卷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关系探讨类(六)
2017·河南濮阳·三模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金观涛曾将社会结构规定为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或称意识形态结构)互相偶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如下图

——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社会与社会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使图示符合材料描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2·全国·高考真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6-11-18更新 | 5752次组卷 | 28卷引用:全国卷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观点评析类(一)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6-12-13更新 | 1173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