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明朝人王圻曾言:“贡舶与市舶一事也。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人贡,不许互市矣。”这表明,在明代朝贡贸易中(     
A.中外互市依托朝贡而存在B.民间海商是其贸易主体
C.市舶司是官民贸易的桥梁D.政府积极招徕各国人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民众作息时间的规定,始终出现在唐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法律文书上,除了“公事急速及吉凶疾病之类”,凡是夜行者都算是“犯夜”,而最不被官方所容的是“传习妖教,夜聚晓散”。明清时期,夜行之禁的法规更细,更要求乡里组织派人宣讲并在夜间巡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个观念第一是来自经典的说法,第二又是写进法律的规定,第三也符合古代民众自然劳作的需要。所以生活时间的反常就是伦理秩序的颠倒,成为被普遍认同的常识。……宋朝以后,尤其是到明清时代,商业城市中不分昼夜的生活节奏,给传统观念造成很大的冲击。这种颠倒的都市生活习惯,日益瓦解着各种官方的规矩,“夜禁”的法规常常成为一纸空文。

——摘编自葛兆光《在法律史、社会史与思想史之间——以传统社会中白天与黑夜的时间分配为例》


(1)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治理“犯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代“‘夜禁’的法规常常成为一纸空文”的原因,并由此谈谈你对法治建设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

——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分析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朝以前,文人售画为人所不齿;到了明朝,唐寅宣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清朝郑板桥则公开说:“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这反映出(       
A.文人为人气节的逐步沦丧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价值观念
C.文人作画风格的巨大改变D.文化消费提升了社会消费品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清时期,苏湖地区丝织业日趋扩大,蚕桑用地超过稻作用地,震泽镇及近镇村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里人贾鬻他方,四时往来不绝。该现象说明
A.商品经济影响农业生产B.家庭手工作坊开始出现
C.经济中心南移趋势完成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据统计,北宋初年,平均每个人拥有的流通钱币为17钱,而唐朝玄宗年间(公元752年)仅为6钱,到北宋中期时,更是增加到212钱。这反映了北宋
A.重农抑商政策改变B.铸币权已收归到了中央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商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太祖在其登基之年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首部商税法律,规定地方“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同时规定上至州县下到市镇,都要设置官员监督征税,对偷税、漏税、不缴纳的商户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据此可知,该法律
A.促进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B.增加了北宋商人的赋税负担
C.削弱了地方擅权的经济基础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番薯,是种出自外国,前此五六年间,不知何人从海外带来。初种再漳,今侵蔓泉、兴诸郡,且遍闽矣。吾惠隶泉,最瘠,滨海之民,岁丰饥啼。去岁大祲,米石可两三四金,乃恃薯全活人食。薯……利至能令谷贱,以病富人。……易生,无事粪多力勤。其入巨,每亩多者收五六千斤,……足供年食之半。

——明·万历《惠安县续志》

材料二   江南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数据表


材料三   长江水系“外通大洋,内联深广腹地”,是连接内陆腹地和国际市场的枢纽;长三角城市群国际化程度高,在市场化为主导的企业合作、港口联盟、创新协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合作经验;长江文化异彩纷呈,自古以来开放进取,主动吸取优秀的外来文化,辐射内陆,走向海洋;改革开放后又率先实现从封闭型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时至今日,长江流域仍然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将发挥独特的优势作用。

——摘编自郁鸿胜《贯通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长江流域的独特优势。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2021-11-19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国货币经历了由自然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铢钱是汉初以米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创造出来的。秦半两钱厚重不方便,汉半两钱又太轻小,而五铢钱最适中,携带或计数都较方便,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所以历经多次改朝换代还能持续延用不废。五铢钱在形制上.继承了半两钱外圆内方的基本形态,同时又吸收了战国时期的某些刀币在边缘上突起轮廓的钱法,这样既可以保护币面文字不被磨损,又可增加钱币的牢度。五铢钱的制作由朝廷的专门机构负责。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命令上林三官铸造标准的五铢钱,废除以前的钱币。从此,历代王朝都把铸币权集中于中央。

——摘编白萧剑半《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材料二   “白银时代”为何会最终奠定于明代前中期,内在的驱动机制到底为何?总结来说,学界对此问题的解答不外乎以下几点: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产出的手工制品大量出口导致中国出现大量顺差;明代历时漫长的赋役财政改革的结果是贡赋体制日益嵌入白银的运作,规模渐趋庞大,形成了贡赋纳银运作体制;明初政府发行的宝钞由于是不兑换纸币,发行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其贬值急速,迅速走向崩解。

——摘编自邱永志《元明变迁与明代货币白银化的体制促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所铸五铢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铸造五铢钱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影响
2021-11-07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
A.制瓷行业高度发达B.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C.流通领域出现纸币D.出现政府专卖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