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北宋建立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居民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
A.城市居民生活丰富多样B.跨区域贸易兴盛
C.重农抑商政策日渐松弛D.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2 . 在宋朝城市消防治理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专职消防队。据考证,截至淳佑十二年(1252年)临安已有消防队20隅,7队,总计5100人,有望火楼10座。这一成就反映出宋朝
A.政府着力强化城市管理B.城市居民防火意识淡薄
C.城市经济发展日益繁荣D.城市职能发生根本改变
3 .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神宗实录》                 
②“宗庙之(指牛)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④“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
4 . 某同学在研究唐朝商业发展状况时,发现有不同记述,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A.国家法典比文学作品可信B.扬州商业发展突破政府时间规定
C.只有史学专著能还原历史真相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诸大实业家,有从事于畜牧的,有从事于种树的,有从事于开矿的,都非占有山泽之地不行。据此可知当时大实业家
A.具有环保意识B.非法占有国有资源
C.开发利用自然资源D.展开激烈的产业竞争

6 . 材料 忽必烈采用兼容并包的一体化经济政策,建立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以恢复经济实力,其中最重要的政策便是“币同制”。忽必烈认为,若出产铜铁的地区都有权进行采矿铸铜、铁钱,可能造成割据,所以应当禁用金银,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元朝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等,非常接近现代货币制度。政府颁布了《银钞相权法》《整治钞法条画》《至元宝钞通行条画》等多部法律,详细地规定了纸币的制作、发行、流通以及伪造的处理办法,要求将金银都集中于国库,禁止民间买卖。

——摘自唐犀《元代二元民族法律观念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货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改革货币制度的意义。
2020-01-0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2020年高三元月调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
A.钱庄盛行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D.社会和谐稳定
8 . 清代中期棉加工业等“低端”产业大多从苏州市区迁往郊区市镇,但其产品仍主要供市区消费;苏州市区只保留了印刷业等“高端”产业,但其原料大多来自郊区市镇工业。这说明此时的市镇
A.产业结构出现倒退
B.对农村的依赖更强
C.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D.经济独立性日益削弱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为“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

——摘编自樊树志《明史讲稿》

材料二   中国白银流通量不仅在16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16—17世纪,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经过17世纪中叶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正是在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17世纪初又来了荷兰人。这一现象对东亚原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以及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是自1600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摘编自(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2019-06-25更新 | 399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部分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这从侧面反映了
A.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B.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
C.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D.资本主义萌芽大量存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