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1 道试题
1 . 明万历年间,一些出版商对有利可图的学术出版产生兴趣,而一些学者也会迎合市场需要创作和出售一些通俗作品,如故事、讽刺小品、简史、科学书籍、日用类书以及从尺牍备览到官箴书的各类实用指南。这反映了当时(     
A.娱乐活动丰富多彩B.传统道德标准崩溃
C.文化氛围相对宽松D.西学东渐日益盛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在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丝路贸易重新兴盛。通过钦察汗国和伊利汗国,元廷分别与欧洲、阿拉伯及小亚细亚建立了外贸联系。中西陆路交通线之复杂,商旅之频繁,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海港遍布东南沿海,尤以泉州、广州等七处为重。统治者在海港城市专设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使得舶来品的数量和品种都远超前代,且增长趋势明显。诚如时人所称:泉州的各种货物堆积如山,仅胡椒一项,数量非常可观而运往亚历山大供应西方世界各地的胡椒,就相形见绌了,恐怕不过它的百分之一。舶来物品输入沿海港口后,由商贩们贩运、销往全国各地。我国商舶东起高丽、日本,西抵非洲海岸,十分活跃。

——摘编自王珍曙《元时期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开始加速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外贸法律相继出台、关税水平大幅降低等一系列改革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注入更鲜活的动力。其间,货物贸易规模以年均14%左右的速度持续扩张,200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743亿美元,是1978年的23倍,位列全球第七。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贸易商品中的占比将近90%。出口市场几乎涵盖了全球所有经济体。对外贸易主体构成实现了多元化。外资企业通过投入资金、先进技术等与中国劳动力要素相结合,纷纷将中国作为生产与出口加工平台,使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3-07-1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后按要求回答。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的“新经济的萌芽”指的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与西欧“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
4 . 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这反映了宋朝(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D.政府已不再征收商业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商人历来为官僚士大夫所不齿,但到了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坛领袖王世贞对朋友说“徽州商人见着苏州文人就像苍蝇追逐羊肉一般”,这位朋友回答道“苏州文人见着徽州商人也像苍蝇追逐羊肉一般”。这一变化表明(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商人政治地位大大提升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士商勾连影响社会风气
6 . 洪武四年(1371年),京师南京城内人烟稠密,连廓栉比。城内的旅店,一榻之室,月钱即高达数千。商人货物到京无处存放,政府盖了几十楹“塌房”,专存商货。这反映了明初(       
A.经济重心南移得以完成B.私营商业居主导地位
C.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商业和城市经济繁荣
7 . 唐代中后期,许多城市市民占用街区自建庐舍,在大街两侧临街开设店铺,到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更为普遍,朝廷以令其交纳租钱来应对,这反映出当时(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B.城市管理方式滞后
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大明律》规定:不仅传统的生活必需品盐和茶叶纳人专卖,像金、银、铜、锡、硝、硫磺等重要物资也全部实行专卖。清代前期,政府制定专卖制度,在从商资格、商税征收上更是严格限制商业。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政府厉行传统经济政策B.商业发展造成社会不稳
C.封建制度走向全面衰落D.民间对商人持排斥态度
2023-03-1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代商税税率较轻,至元七年(1270年),定“三十分取一之制”。宋元时期,制度化的抑商内容已五去其四,仅在专卖制度中有部分保留。“通商”一词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中出现的频率陡然增高,仅《宋史》一书,“通商”一词即出现近50次。《金史》《元史》等史籍中,也出现不少“通商贾”“通商惠工”“力墙通商”的记载。在宋元时期的商业政策中,虽然抑商仍未消失,但通商“日益复兴”,通商已深度地参与到国家治理之中,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材料二:“抑末”是明代的一项宏观的国家经济管理政策,主要是平衡各经济部门的关系,驱使游惰之民归于南亩,保证有足够多的人手从事农业生产,维护传统社会的稳定。而国家理性地对待商业,实行“通商”,则主要是为了足边、裕国、便民,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具有浓厚的工具理性色彩。在制度层面,商人已享有和庶民同等的政治、经济及日常生活方面的地位和权利,解除了束缚商人近两千年的桎梏。不过,也应注意到……文化观念的发展具有相对的滞后性,抑商观念仍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并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制度与行为也会有不相一致之处,抑商行为当然也不可能立即消失。明万历以后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明富《明代商业政策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元时期“通商‘日益复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通商”政策的特点。
2023-03-1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在四川出土的大量汉代画像砖中有很多是有关酒肆的,其中最典型的是在四川彭州出土的汉画像砖《酒肆》(见下图),图中有酒具、运酒者、卖酒者、买酒者等。作为一项史证,画像砖《酒肆》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时四川地区(       
A.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B.城市经济职能十分显著
C.饮食服务设施比较完备D.平民饮酒习惯成为流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