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2019-01-30更新 | 3083次组卷 | 33卷引用:安徽省长丰县下塘高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开学测考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的慈善文化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儒家的“仁爱”价值观。孔子从人性本善的基本前提出发,倡导“仁爱”,这是个人基本的善念和品质。……中国的慈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要求政府在灾难时期承担起对于民众的生存救济,将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完全归为政府的职责范围。

西方国家具有较深的宗教信仰,因此慈善活动必然同宗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原罪论”的宗教思想很是值得我们分析。这种思想意识要求每一个信徒要行善从而减轻自己的罪行而获得上帝的原谅从而得以升入天堂。此外,相对于我国的官本位的慈善理念,西方国家则更多地表现为公众的参与,以美国为例更多地是表现为基金会或者是救助团体,然而这

些大部分都是非政府性质的机构。

——摘编自李新鑫《中国慈善文化的源起与西方社会慈善业态的比较》

材料二近代中国灾荒的特点是烈度强、范围广、灾类多、破坏重。天灾人祸交织叠加,使得民众生活于水火之中,传统慈善救助模式辐射面窄,无法让慈善业的社会功能发挥应有作用。……在中国,一些西方传教士在救灾过程中忘我地工作,强调人道主义,这让国人看到了全新的慈善救助模式,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了解、学习、效仿那些新的慈善救助方法。期间,中国民间社会的成长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他们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下,每当某个地方有大的灾患出现,他们就利用同乡会、同业组织这样的平台,积极捐助和募款,有的还亲自前往灾区一线参与救灾……慈善作为涉及人的尊严和社会正常运行的公共行为,势必成为社会各界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媒体也乐于报道。

——捕编自周秋光主编《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中国和西方慈善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近代慈善思想转型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西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3 .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思想文化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核心。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活动有何相通的地方?
(2)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统一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2020-11-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二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董仲舒)

夫仁谊(同义)礼知(同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是指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朱熹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他和柏拉图一样,要国王做贤者,认为如果他们具有一个绅士的五条美德—诚实、正直、忠诚、恩惠和仁爱(也就是通人情),他们就能成为贤者……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纲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明清时期以“礼不下庶人”为特征的儒家伦理的民间化,是以统治者为主导,士人为主体,通过政令与教化手段,向下层社会普通民众推广实施的。原本仅适用于贵族、上层士人的儒家伦理和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社会,将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内,使之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日益伦理化。原本限于少数学术精英进行研究的儒学、理学的高深的理论也普及到普通民众。儒学、理学的思想观念与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诉求不断冲突、融合。

——摘编自聂春艳《论儒学、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理学的精神自觉也因此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世俗化与实用化的表现及影响。
2020-02-04更新 | 286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札记中庸》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三 “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孔子论语一刑政》

材料四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五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醉,勇者弗敢争,判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韩非子王道》


(1)归纳材料一、二、三中儒家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四、五总结韩非子的治国理念。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9 . 《中国梦——民主路》解说词中说:“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已超越了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思想,开始走向民主、民治的新民本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民本思想,就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安邦治国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它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天爱民,并把履行爱民的任务交给了地上的君王;君王是天的代表,是“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君主要实现对全民的统治,就必须建立严密的等级制。君本民末是实实在在的,民贵君贱则是虚幻缥缈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民本与民主的比较研究》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补救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等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民本思想做出“升华”的表现,并分析“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是中世纪末期产物”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材料二天津大事年表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

1906年天津电车电灯公司举行环城有轨电车通车典礼。

1906年4月,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举行成立典礼。

1907年2月,《醒俗画报》创刊。宗旨是“唤醒国民,矫正陋俗”。

(2)依据材料归纳天津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

2018-03-1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重点班)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