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否?”’《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河南程氏遗书》卷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诫,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在西方诚信观念的发展演变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成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因子。

——摘编自李嘉莉等《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中西方诚信观念的“文化因子”,归纳概括西方诚信观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正式提出“仁者爱人”,将立足于“君”的“敬天保民”转移到立足于“民”。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反对统治者对民众实行严刑酷法、暴虐打击,“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孟子看来,“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明君要“制民之产”、“不违农时”、轻徭薄赋,让民众生活有保障。统治者要对民之子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先富后教”。

——摘编自彭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儒家民本思想述论》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生事业加快改革推进。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改革个人所得税。持续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社会化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公共医疗卫生领域投入,夯实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民生事业的大力推进,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济社会欣欣向荣。

——摘编自李青《新中国70年民生改革发展历程与经验》(有改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民生事业巨大进步的时代背景。
2021-03-18更新 | 18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古希腊智者学派将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三:2009年l2月22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柬埔寨参加了孔子文化学校的揭牌仪式。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为世界各国人们所关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3)对比材料一、二回答,孔子的观点与古希腊智者学派观点有何相似之处。
(4)据材料三回答.儒学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时期,门阀大族颇重家风、家训,强调“雅有家风,政事规为”。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盛,如王方庆《王氏训诫》,柳玭《戒子孙》,唐太宗作《帝范》也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虑孝勤俭以成立之”。唐代家训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富贵、财产不再恒久,“读书便是随身宝,高官卿相在朝廷”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

——金滢坤《中国童蒙文化研究》

材料二:明清时期许多家境殷实的民间大家庭,因“累世同居…‘孝义持家’”而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如浙江浦江郑氏,在官方倡导下,经过多次修订、增删,最终完成《郑氏规范》,凡168条,在全国发行,成为明代社会教化的重要教本。《郑氏规范》内容庞杂,除倡导忠孝、积善、行德等传统伦理,还有《劝惩簿》,按月记录族人功过,规定“荒废学业、赌博无赖,鞭二十”,“既仕,赃墨枉法,死后不入祖宗祠堂”。

——施克灿《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家训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家训相比,《郑氏规范》有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