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1~1842年的远征军在1841年8月21日由香港出发,首先占领厦门,然后占领了舟山岛,把这个岛作为他们以后军事行动的军事基地。这种军事行动的目的,在于侵入中部大河长江,并溯江而上,直达离江口约200英里的南京城。

——据【德】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材料二   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

——据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英国的“远征”是哪次侵华战争?指出其根本目的。
(2)概括说明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基础上进行了哪些重大实践活动。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京师同文馆八年课程表》(1876年)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若云作育人才,储异日国家之大用,则非添筹经费,分科立学不为功。苟仅援前此官学、义学之例,师徒授受以经义帖括,猎取科名,亦复何裨大局?即如总署、同文馆、各省方言馆之式,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今拟分立十科:一曰天学科,算学附焉;二曰地学科,矿学附焉;三曰道学科,各教源流附焉;四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

——孙家鼎《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京师同文馆所设课程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馆是哪一派别创办,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待京师同文馆的态度及其理由。与材料一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何进步之处?
2018-12-1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新儒学的产生,渊源于唐代的韩愈,他在创导古文运动的同时,力排佛、道,提倡儒学,提出“儒学道统说”,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引导对儒学经典义理的探求。并和弟子李翱先后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韩愈创导的新儒学,经过唐末、五代、宋初的沉寂以后,到北宋中叶的仁宗初年,新儒学又重新开始在宋代文化学术舞台上兴起。活跃在宋真宗和仁宗初年的晁迥,“通释、老书,以经传傅致,为一家之说”。吸收佛、道二家学说,成为后来新儒学“宋学”的学术取向。

——摘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晚清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受到西方的挑战,也被迫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西方的冲击一方面激活了儒学中的文化因素,使之与时代的变动相结合,形成主动追随时代进步的学术风尚。晚清儒学本着经世致用的原则,不断接纳西学,并受到西学的改造,在这一改造的过程中,儒学与西学在中国学术文化的地位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历史轨迹,儒学由最初的有选择地接纳西学到中体西用,再到中西融合的新学,完成了自身的近代化。

——摘编自孟富国《浅析晚清儒学的近代化及其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新儒学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儒学与宋代新儒学的共通之处,并加以简要评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有义务对社会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汉学、宋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清末士人阶层在多领域探索的史实并谈谈你对知识分子的认识。

2018-11-1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

——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最早的成文乡里自治制度是北宋时期陕西蓝田吕大均制定的《吕氏乡约》,由士绅起草法则,其宗旨意在使邻里乡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明成祖时,“表章家礼及《蓝田吕氏乡约》,列于性理成书,颁降天下”。时任巡抚、右金都御史的王阳明在1518年颁布了《南赣乡约》,影响最大。清朝时,乡约由礼部管辖,单纯用来司教化,以宣讲圣谕为主。雍乾年间数次颁布命令,除宣讲圣谕、公事礼节之外,禁止官员与本地士绅的一切私相交往及馈送,“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非特殊情况,不许士绅介入里甲、乡地、保甲等各类乡役组织,违者严惩。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略取宋明乡约宗法制度,兼仿西洋地方自治之义,建议以乡族为政治基础,达到管教养卫的目的。冯桂芬的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后来改革变法论者的自治主张。

——摘编自张宪文、张玉法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冯桂芬乡约制度思想。
2018-01-20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主流思想这样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代表性的体现在下列哪一人物身上( )
A.魏源B.张之洞C.康有为D.胡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