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严复与《天演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化浪潮中,人们倾向于对达尔文的学说断章取义,其中机械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竞争关系。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主编沃尔特·白芝浩在其《物理与政治:自然选择与遗传原理应用于政治社会之思考》中大谈“斗争”在人类史中的作用,以社会冲突作为文明进步的基础。机械社会达尔文主义反对外部力量(如政府)对社会的干预.尤其排斥对弱者即“不适者”的同情和慈善行为。约翰·D.洛克菲勒则宣称:最美的玫瑰只有除掉那些小花蕾才能够生长出来。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威廉·萨姆纳更为直白地写道:“栖息在贫民窟的酒鬼适得其所,大自然把他作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搬掉,正如大自然定下了消亡的过程,把任何失败者都扫除一样。”

——摘编自侯波《达尔文进化论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中的不良思潮》

材料二   严复在《天演论》一书中指出只有“物竞”“天择”的术语,并没有“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说法.其中提出了通过天演之学可以认识西方各国的进步。1900.梁启超在《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一文中说:“破坏本非德也,而无如往古来今来之世界,其蒙垢积污之时常多,非时时摧陷廓清之,则不足以进步……故破坏之药,遂成为今日第一要件,遂成为今日第一美德。”孙中山不仅强调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意义,而且认为在中国未来发展的问题上,也要“取法西人的文明而用之,亦不难转弱为强,易旧为新”,以使中国“凌驾全球”,把我们中国造起一个二十世纪头等的共和国来。在《建国方略》中,他还说:“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则其成功,必较革命之破坏事业为尤速、尤易也。”

——摘编自陈绍西《进化论与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激进倾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方流行的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异同,并分析中西社会进化论思想各自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进化论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6年严复被选派去一所英国海军学校学习。回国以后,为了使人民直接了解西方思想,严复在1900年前后翻译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其中包括赫胥黎的《天演论》、穆勒的《群己权界论》、斯宾塞的《群学肆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严复认为,从秦代以后,传统统治者搜刮民脂,无力提升民智,为了便于控制国家,一直尽力使老百姓处于无知虚弱的状态。严复通过译著,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了进化论、自由贸易、社会法则、政府分权等理论。

——摘编自刘春福《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897年,中国近代最具影响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创办起来。1901年,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创办该馆编译所,逐渐承担起近代中国介绍西方新学、沟通中西学术文化的重大使命。商务印书馆着力译介西方社会科学名著,编印了《汉译世界名著》,出版了严复所译的《群学肄言》《法意》等西学著作。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后,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缺乏适应新学制的新式教科书。1902年初,张元济邀请柳亚泉、蔡元培编辑新式教科书。这套“最新教科书”着重汇通中西文化知识,编纂者字斟句酌,苦心编修,开创了近代中国新式学堂用书的新纪元。

——摘编自左玉河《中华文明·中国近代文明通论》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个人、机构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2-23高三上·全国·期末
3 . 下表是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严复中国传统的“求新”观念与西方的“进化”观念相辅相成。为“进化”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提供条件,而“进化“观念也为“新”字涵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严复指出:“国家为有机体,斯其演进之事与生物同。”天演之理为国家求“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新”字与“中国”一词的结合。
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中专列“论国家思想"一节,呼吁培养“新国民”,建立“新中国”。1903年,梁启超发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再次详细阑释了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说
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之真解决》,提出“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这是“中华民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作为革命派的“新中国”理想被正式使用
陈独秀发文驳斥了民初的共和政体。他将“民主”与“共和”观念截然分开,阐明了“共和”也不一定就是民主。在政治变革无望的背景下,陈独秀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希望从思想文化领域入手,通过改造国民的方式再造“新中国”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确定一个论题,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2-12-23更新 | 96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人所言化学、光学、重学,盖由格物而至于尽物之性也。惟古之圣人皆以人道为重,故曰圣人人伦之至也。自尧舜三代以来,吾人皆奉圣人之教以为教,专致力于人道,而于物或不屑措意焉,是以礼乐文章高出乎万国之上,而技巧则稍逊矣。

——摘编自【清】俞樾

材料二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议者必欲合之而以为一物,且一体而一用之,斯其文义违舛,固已名之不可言矣,乌望言之而可行乎?

——摘编自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二人对中西方学说的态度。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思想界对中西方学说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严复(1854年-1921年),1877年,严复作为首批清朝海军留学生之一,前往英国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当时,英国处于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对严复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不能单单只学习技术。而应以更深刻的视角看待民族救亡问题。此后,严复废寝忘食地探索西方资本主义各个领域的思想学说,寻找西方列强富强的根原。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覆灭的惨剧深深刺痛了严复,于是,他开始翻译和介绍西方的先进思想,著书立说意图唤醒沉睡的国人。1897年,严复空成了其译著《天演论》,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浪潮。严复翻译《天演论》并非为阐释生物学领域的进化意义,而主要是出于民族救亡的目的,借助自然界的生存发展规律解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摘编自王丽泽《严复民族救亡思想研究》

材料二   商务印书馆创建于1897年,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已任。严复翻译的大部分著作都在该馆出版。尤其是《天演论》,至1927年共印行32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当时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商务印书馆还非常重视教科书的出版。虽然当时还是清朝,但在这些教学作品中无一“忠”或“君”字,而是体现出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这无疑促进了观念的极大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助产”和保卫了辛亥革命。商务印书馆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如蔡元培、叶圣陶等都曾在这里工作。

——摘编自张守涛《那时的商务印书馆》


(1)据材料一,阐述严复救亡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该变化发生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留学生及出版机构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世界观,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不仅在欧美思想界拥有极其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核心内容“宿命”、“等级制”和“奴役”、“优胜劣汰”,诸如“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概念已经成为当时的“时代标签”。

——摘编自周保巍《“社会达尔文主义”述评》       

材料二1895年,严复在其译述的《天演论》中,阐释了“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一种大竞争的局面。在竞争中,谁是强横者,谁就是优胜者,就能生存下去;谁是弱劣者,谁就要在竞争中失败、灭亡……不到几年《天演论》便成了一般救国人士的理论根据,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名词也便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口头禅了。

——摘编自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热词在中西方流行作出合理解释。
2022-11-10更新 | 312次组卷 | 3卷引用:题型06历史理解、阐释类-高考历史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
21-22高二下·北京大兴·期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文明交流与互鉴。

材料一 传教士柏应理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了《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拉丁文本,书中导言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儒家、道教、佛教以及宋明理学所重视的《易经》,正文部分包括孔子传记(材料取自中国文献)、《大学》《中庸》《论语》的译文(皆附译注疏)。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在欧洲思想界引起轰动和反响,各种译本纷纷问世,各家杂志纷纷撰写文章加以介绍。法国很多思想家都阅读过此书,如培尔、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伏尔泰曾在一封信中称∶“孔子为天地之灵气所钟,他分别真理与迷信,再站在真理一边;他不媚帝王,不好淫色,实为天下唯一的师表。”

—-摘编自武斌《文明的力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哲学家孔子》的影响。

材料二

严复部分著作及译著

时间著作及译著内容
1895年《论世变之亟》“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1895年《原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乃强国之本
1897-1898年《天演论》(原著赫胥黎)“天演”“物竞”“天择”“自强保种”
1901年《原富》(即《国富论》)则守自由商政之效也
1903年《群己权界论》(即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论自由》)”“须知言论自由,只是平实的说实活求真理……不可废也”
“以政令简省,为政界之自由”
1904-1909年《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国群自由”相对“个人自由”而言是目前中国急需的

——改编自刘晓萍《严复的自由思想及启蒙意义研究》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严复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特点产生的原因。
2022-06-02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期中冲刺(高频材料解析题38题)(北京专用)
2021·北京海淀·一模
8 . 达尔文和进化论

材料一


1831—1836年达尔文航海图


(1)运用以上资料,结合所学,为达尔文展板中“进化论的诞生”这个版块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材料二   严复首次系统地把达尔文的进化论介绍到国内。他认为,这条法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动植如此,民人亦然。民人者,固动物之类”。在他看来,整个世界好比是一个庞大的竞争场所,善变者强盛,存在于世,不善变者不为环境所容,终究为人吞并,趋于灭亡。他告诉中国人民,处于列强争雄的时代,包括中国在内的落后民族要想摆脱“弱者先绝”的命运,必须“变今之俗”,改革现状,发愤图强,使自己成为强者,舍此没有第二种选择。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严复的上述主张?
2021-04-14更新 | 26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高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历史01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严复(1854—1921)于1895年前后陆续翻译了一系列西学名著,其中《天演论》影响最广。《天演论》译自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赫氏认为人类社会伦理更重于进化,否则将导致残酷的弱肉强食,而严复更赞成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天行人治,同归天演”,故略去“伦理”一词及相关内容,且将“进化”另辟导源于《庄子· 天运》的“天演”一词。他译英文长句,句次不对而要义无失。严复以“汉(朝)以前字法句法”翻译《天演论》,士大夫莫不感叹“自中土翻译西书以来,无似此高文雄笔”,其中阐发的“与天争胜”更是引起“深察世变之士”三思。

                                                                 ——摘编自王克非《论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材料二 马丁·路德(1483~1546)于1521年着手将《圣经》译为德语,他依据希伯来圣经而非教廷钦定的版本翻译新约。路德按照是否宣讲基督的标准去断定新约书卷的价值,并依此改变传统新约书卷的排列次序。路德翻译时不局限于字面意思,搜集、加工各种德语方言,译文中使用了大量民间谚语。路德译本的《圣经》流畅自然,像散文诗一样优美,阅读它成为当时民众学习德语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田海华《路德的<圣经>诠释与翻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与马丁·路德在翻译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与马丁·路德译著的相同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

——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材料二   严复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