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修辞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工匠精神并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舶来品。中国自古虽是农业大国,但从不缺少_____①____,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成长,工作于此;也不缺少精美的中国制造产品,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亦曾经是西方贵族的奢侈品。他们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独具匠心的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有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____②_____的诗句、成语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____③_____、一丝不苟的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精彩的更多故事,为实现中国梦献计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要求人们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都体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屠呦呦、袁隆平、南仁东……这些大国工匠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23-09-15更新 | 826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行当曾是众多手艺人的生计所系、谋生之道,也为千家万户提供了必需的生活服务。物质匮乏年代的货郎担、卖布头,社会转型期的看相算命、江湖跌打师,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大多是底层劳动者,成分复杂,甚至难免

老行当,扎根生活,一招一式,总能给人以启迪。在纪录片《消逝的老行当》中记载了历经两个打箔人6-8小时约3万多锤的锤打才能成就灿烂的金箔,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无论是千磨万砺-中的坚韧、一针一线里的静气,还是修修补补的勤俭、择一行终一生的匠心,都凝结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朴素的人生哲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蕴含在老行当中的工匠精神、生活智慧永远不会过时。

职业因时而变。随着电影的普及,拉洋片的趋于绝迹;随着网络资源愈发触手可及,播放露天电影的放映员越来越少:这正是新陈代谢的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手艺人索性将摊位从街头巷尾搬到线上云端,提供定制化服务。互联网为老行当拓展了生存空间,也倒逼老行当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跟上时代的节拍。

老行当,守望着人间烟火,唤醒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如同一壶老酒历久弥香。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3.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09-05更新 | 188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八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呼伦贝尔,你要文绉绉地叫这种野生植物的学名柳叶蒿,百分之百会有人向你投来的目光,他们觉得你的叫法好奇怪。呼伦贝尔人一般不知道柳叶蒿为何物,但是你如果提起柳蓠芽或库木勒,他们会立马熟人儿似的向你咧嘴一笑,地跟你聊上一大通:比如,今年偏旱,柳蒿芽的苦味儿重了点;又比如,你上火了用不着吃药,用库木勒煮水喝喝就降下去了;还比如柳蒿芽涨到了五元钱一斤,倒腾到海南都十五元一斤了,真叫人受不了……忙碌的人还可能会这样说,出差回来第一件大事儿是喝一顿柳蒿芽汤,不然,跟衣服上遍布细刺儿似的,甚至有时像肚子坠了个秤砣……瞧着他们那潮水一般嘴刹不住车的热情劲儿,你真不好意思打断。

达斡尔族语中的“库木勒”,意译就是柳叶蒿的俗称柳蒿芽,说的是柳叶蒿的嫩芽。五月初始,虽然春回大地,但山野还是黄色的,有时甚至会地下一场雪,转眼又阳光高照。柳叶蒿就在这乍暖还寒之际,从旧年干枯的母根中冒出了嫩芽,浓浓地绿着,浓浓地香着,只要有阳光,不消三五天就长到半尺高,呼伦贝尔人视为美食的就是这个时机里的柳叶蒿嫩茎叶。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23-08-16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5周年,王淦昌便是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的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中的一位。

1955115日,党中央做出重要决策——发展中国核工业。但此时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失去了几乎所有外界力量的帮助。从此,中国原子能事业开始走上了完全的道路。

一座碉堡,几排简易的营房,十几顶军用帐篷,这就是我国第一个爆轰物理的实验场,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燕山山脉长城脚下的一个工程兵靶场。王淦昌等人就在这里,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的年轻的攻关队伍,地进行着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这里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天,经常是风雪交加、飞沙走石,有时候大风能把军用帐篷掀起来,试验队员们的被子上总蒙着一层厚厚的沙土,一个个成了“土行孙”;夏天,太阳像火盆,烤得人挥汗如雨。王淦昌和他的同事们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05-15更新 | 533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铜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5 . 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C.一些模样落魄的旧字画到了他的手里,一经装裱,便神气崭新。(拟人)
D.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借代)
2023-04-12更新 | 3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中等专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追寻》用百封家书以震撼人心的讲述和         ①         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追寻》以一种         ②         的方式对经典人物、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更多革命烈士将被我们了解、认知,传诵。通过《追寻》,我们认识了裘古怀,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他的临终遗言         ③         ,令人动容。《追寻》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将红色文化以受众         ④         的方式传播了出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科院院士施蕴渝,1960年考入中科大生物物理系,自此她与生命科学结下了。多年来,她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取得诸多创新性成就,为中国生物核磁共振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作出了贡献。

施蕴渝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儿时的经历让她意识到,个人命运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父亲施士元是受居里夫人指导的物理学博士。毕业后,时年25岁的施士元回国任教,成为中国核物理学研究和核物理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施蕴渝看来,科研报国的精神在父亲身上展现得 。他的言传身教,也激发了施蕴渝投身科研的热情。上世纪70年代,施蕴渝和同事们迫切想跟上国际学界,为了快速推进项目,她和同事跑遍了上海的图书馆,查文献、翻资料,连续熬了两个星期,就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申请书写完。上世纪90年代初,她领导的研究组解析了系列重要蛋白质的溶液结构,揭示了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意义。

如今,满头银发的她依旧每天步履匆匆地到实验室工作。她认为,每一个新的领域都有大量知识需要学习,探索不可止步,研究不能停歇。登山的快乐不仅仅是在抵达山顶的那一刻,更是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之中。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语句,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有学者对汉语语料库进行统计,发现貌不惊人的“的”字在汉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如同汉字之盐,看似平常,实则必需。用对了不易察觉,____①____。比起“在”和“再”、“做”和“作”、“戴”和“带”,“的地得”的出场率和关注度自然高出不少。正如学会放盐是学习做菜的必要步骤,____②____,也可以说是学习和使用现代汉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说清“的地得”的来龙去脉,____③____。如果要展开梳理这三个字的源流演变,评析对于“的地得”的学术分歧,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简言之,从历时看,“的地得”始于唐宋,兴于“五四”,成于当代,演变比较复杂;从共时看,“的地得”在现代汉语中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的”是定语的标记,“地”是状语的标记,“得”是补语的标记,使用规则十分明晰。

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地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不在少数。一方面,是一些内容平台、内容生产者对文字把关不严。另一方面,快节奏、碎片化的线上交流,拼音输入法、语音输入法的流行,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时即刻的通信中,准确让位于速度,严谨让位于效率,几个错别字、几个误用甚至不用的标点,通过上下文语境的补充,也能表达个七七八八。在这种条件下,即使能区分“的地得”的人,也可能来不及、顾不上、不在意了。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3.请概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2023-01-04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不仅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必需,也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近年来,各地“抢人大战”渐趋白热化。站在人才个体角度来换位思考,选择扎根一座城市,必须考虑多种因素。一般来说,越是高层次人才,①         。一方面,这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闲暇时看看书,能愉悦身心,增加新知;另一方面,②         ,2020年7月的一项报告将阅读指标单列出来,指出阅读数量与城市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进而言之,阅读是涵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知识升级以及产业转型。一座城市爱不爱阅读,在制造业为主的阶段,差别或许不太明显,但到了科技创新驱动阶段,③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C.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3-01-0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民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私家园林一般面积较小,多与住宅相连,以山水为骨干,池水为中心,亭、台、轩、榭、楼、阁建在池的周围,所造假山、叠石、荷池,浑然一体。亭台楼榭、曲院回廊无不巧妙安排,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旨趣。园林布局自由,,体现了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理念,营造出典雅精致、曲折含蓄、变化无穷的意境,构成一幅幅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画境,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与中国传统绘画相似,古代私家园林的园主都注重把命名、题咏与景物的安排结合在一起,将其作为园林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些通过门额、牌匾、石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园名和景名,不仅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题和深化意境,也使园林生出许多情趣和内涵,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力。园名的命名及牌匾、题咏主要是状物写景、抒怀言志,都是为了表达园林主人对先贤及前代名士的仰慕以及归隐林间的志向。而楹联描绘的诗情画意也对园林景观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