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沙市市沙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07-29 29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云”端,传统艺术正在形成新生态。短视频与直播中,京胡拄着抖音神曲,昆曲玩起了快闪,西北花儿唱出摇滚风……各类传统文化艺术纷纷换上“新颜”,成为一股潮流。如火如荼的热闹场面,也反映出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亲近姿态。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充分证明:传统艺术要“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此次“云”端表现十分抢眼的戏曲艺术,就遵循了上述模式,特别是在形式多元和传播活跃度方面有很大突破。大部分创作者选择了直播,这正是时下流行的网络工具。从两三分钟的短视频,到一个多小时的长直播,内容无不经过精心设计,尤其是直播内容,突破了以往主流院团官方宣传视频的套路,成为深受观众欢迎的版块。恰如麦克卢汉那句名言“媒介即讯息”,内容必须符合传播工具的特性,才能发挥出优势效应。

另一个典型样本是民乐艺术。在传统艺术门类中,民乐出发较早、走得更远,其线上模式已经相当成熟,并已开始向线下移植。2020年元旦的两场晚会,颇具标志性。一场是哔哩哔哩网站口碑与流量双丰收的跨年演唱会,其中,琵琶演奏家方锦龙的表演成为爆点,当民乐、爵士乐、电音等音乐混搭,古曲和动画、电影主题曲串烧,传统艺术的时尚之美尽显,“壮哉我大国乐”的弹幕刷屏。另一场是北京民族乐团的新年音乐会,几首流行音乐曲目、游戏配音演员的朗诵,成为吸引年轻人走进音乐厅的契机,现场气氛的火热,让乐团对未来充满期待。民乐近两年不断走红,正是由于内容与形式的大胆跨界、年轻态表达,在年轻人心目中,民乐已经打上了“时尚”“酷”的标签。这不仅惠及线下演出,还催生出综艺节目《国乐大典》和影视剧《闪光少女》等以民乐为主要元素的作品,使传统艺术的魅力真正融入了日常生活。

网络受众的年轻化以及审美的多元化,一直在推动传统艺术的演变,但新生态的形成需要时间,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引起质变。“云”文艺热潮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成为传统艺术转型的一副催化剂。不难预见,那些适应了新生态的演出院团,会将新的创作心维、表达方式和发展理念带到线下,最终实现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是在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中沉淀下来的文明精华。活化传统艺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领略艺术之美,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使命。

(周飞亚 朱悦华)

材料二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

正确认识文化遗产的本质,是实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前提,文化遗产的概念源于19世纪发生社会巨变的欧洲在体现为对过去的物质性存在的某种人文关怀主要指历史上遣留下来的、能够展示以往辉煌文化的物质载体。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有力地推动了文化遗产概念及其保护路径的国际化传播。与此同时,许多国家也致力于保护、宣传本国的文化遗产,以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本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然而学者很快发现,这种源于欧洲的文化遗产概念过于强调物质性,其倡导的“静态化”“隔离化”保护理念容易导致遗产“固化”“僵化”的后果,不利于让文化遗产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而且,传统认知下的文化遗产概念仅强调其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缺乏对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关注。尽管在国际层面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如何统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路径,使其融入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即如何提升文化遗产的社会及文化价值,却成为国际遗产研究领域的难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如何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与群众互动的文化纽带,是人们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探索文化遗产的活化路径“让文化产活”是好地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及文化价值的重一环。

文旅融合,恰恰为新时代文化遗产的活化提供了可行性路径,旅游是行走的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旅融合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一项重要需求。2018年3月,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整体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为文旅融合提供了绝佳的制度基础。同时,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数据,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达55.39亿人次,同比增长10.8%,旅游已成为不少民众的重要生活方式,庞大的出游人群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旅游则为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及互动提供了重要方式,成为传播文化遗产社会及文化价值的重要路径。

——节选自《通过文旅融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2019年《人民日报》》

1.关于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内容符合直播媒介的特点并发挥出了优势效应,所以云端戏曲艺术火起来了。
B.内容与形式的大胆跨界和年轻化表达,充分展现“云”端传统民乐艺术的古典美。
C.“云”端民乐艺术也推动了线下的演出,使传统艺术进步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D.如果将新创作思维、表达方式和发展理念带到线下,演出院团将最终实现创新转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活”是指在表演内容上要鲜活,不断地吸收时代与生活的源头活水。
B.“活”是指在表现形式上要活泼,尝试以跨界、混搭等方式开拓创新。
C.“活”是指在传播场域上要活跃,运用新媒介,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
D.“活”是指保护、宣传文化遗产,以期展示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二所说的“活”化文化遗产方式的一项是( )
A.开发“打动人心”的旅游产品增强旅游者对文化遗产的体验性。
B.精心保护好一些传统村落的古老建筑,将原有村民迁出传统村落。
C.建设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基地,提升学生群体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度。
D.创新博物馆展品陈列展示方式,提高访客与文化遗产间的互动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四段论证的严密性。
5.联系材料一与材料二,说说“活”化传统艺术与“活”化文化遗产,有什么共同的意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锁

程奋只

民国初年,沧州城里出了个有名的开锁师傅,名叫王继业。王师傅开锁的本领极高,沧州城里没有他打不开的锁。

王师傅有一个徒弟,名叫小六,自幼聪明伶俐,学艺十年,学得一手开锁的好本领。王师傅开锁全凭手上的感觉,小六开锁却全靠一双耳朵,他那耳朵异常机敏,开锁的时候把耳朵贴在锁上,锁孔里的动静听得一清二楚,开锁也就易如反掌了。看过小六开锁的人都说,这孩子的本领不在他师父之下。

有一天,王师傅对小六说:“小六,你开锁的本领已在师父之上,师父教不了你了。”小六听闻此话,嘴上不说,心中却暗喜:我终于可以自立门户了。王师傅继续说:“只是为师还有一事,二百里外有座香积寺,寺内有一把古锁,三十年来无人能够打开,我也不曾打开,你要是能打开此锁,那天下再也没有你打不开的锁了。”

小六说:“师父,我定要打开此锁,否则绝不出师。”

于是,小六日夜兼程,赶到香积寺后见到了方丈,说明了来意,方丈亲自把小六带到一间密室前,说自从三十年前他不慎把钥匙落在密室中后,此锁就再也没有打开过。小六抬眼观看,密室的门上果然有一把巨锁,而且这巨锁是镶嵌在石门的凹槽中的,像一把巨大的门闩。小六不禁一惊,等到他把铁丝探入锁孔,心中更是惊讶,原来那锁看上去笨重厚拙,实际上锁孔里有复杂的机关,小六足足用了两炷香的工夫,终于听到“啪嗒”一声,锁开了。

小六心中一阵狂喜:天下再也没有我小六打不开的锁了。

这时方丈推门进入密室,去寻找钥匙。站在外面的小六抬眼一看,只见密室内堆了一地的银元和银子,顿时惊坏了。不一会儿,方丈拿着钥匙出来,把石室的门一关,那把大锁竟自动关闭了。

方丈拿出一点银钱酬谢了小六,见天色已晚,让人给小六收拾出一间空房,并安排斋饭。小六吃完饭,就早早歇了。可他躺在床上,满脑子里都是那白花花的银钱,心想,要是自己悄悄拿来一些用,应该不会被发现吧?就这样,小六动了邪念,等到夜半三更,他偷偷来到密室前,打开巨锁,潜入密室,用一个布袋胡乱装了大半袋银钱,正准备返回,却怎么也找不到门,也找不到锁。原来刚才小六进来时,怕被别人发现,就顺手把门关上了,谁料这个密室的门一旦关上,就再也无法从里面打开了。小六在黑暗中打亮火石。仔细观察,这个石室四壁空空,只有室顶上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小洞,他连忙冲着这个小洞大喊救命,可喊破了喉咙也没见人来。这下小六绝望了,才想起师父平日里常说的“学艺先修德”,只是自己心浮气躁,哪里听得进去,这才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小六也不知道在密室里困了多久,只觉得饥渴难忍,到后来神智都不清了,昏死了过去。

等小六醒来,已经在一间明亮的屋子里了,旁边坐着师父和方丈,师父表情严肃,方丈却仍是微笑,他看着小六,慢慢讲了一段故事。

原来这香积寺素来香火旺盛,但也时常引来盗贼,为了防盗,多年前,方丈命人修筑了这个坚固无比的石室,石室四面密闭,只有一扇石门可以进出,石门配以巨锁,唯一的一把钥匙由方丈亲自保管。这石室在建造上还颇费了一番苦心,石门一旦关上,就自动上锁,只能从外面开锁进入,这样即使贼人进入石门,只要他关上了门就无法逃脱。本来以为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谁料千防万防,家贼难防,三十年前,竟有一个小沙弥,趁方丈外出讲禅,半夜偷出钥匙。打开石门潜入密室,却被困在石室中,方丈回来发现钥匙被盗已经是三天以后了,他透过小孔看到那小沙弥已经昏死在石室中,方丈怕出人命,命人砸锁救人,可费了半天工夫都没砸开巨锁。

也是那小沙弥命不该绝,当时恰好沧州城有名的开锁师傅王一康来香积寺祈愿,听闻此事连忙赶来帮忙。救出小沙弥后,方丈为了表示感谢,拿出银钱作为酬谢,可王师傅不仅分文不收,还让方丈为了安全,重新换一把锁。可方丈还是决定不换锁,而且为了防止钥匙再次被盗,干脆把仅有的一把钥匙也故意丢在密室之中,反正已有能开此锁之人了。

再说那个小沙弥,从鬼门关里走了一遭,也算是大悟了,可是庙里有规矩,他还是被逐出了庙门,小沙弥本就是个孤儿,王一康看他可怜,又见他是真心悔悟,于是就收他为义子,取名继业。王继业跟着王一康学艺二十年,得到了他的真传。十年前,王一康去世,临终前告诫王继业:“学艺先修德。”

不久,王继业也收了一名徒弟,这就是小六。小六聪慧异常,是一块好料,就是鬼点子多,心不实。王继业怕他有了这门手艺却不走正道,反而为害一方,为这事,王继业没少操心。

再说这香积寺里的密室,自从三十年前再次锁上,就再也没有人打开过,一年一年的香火钱从密室顶上的小洞投下去,积攒下来,因此才有了满地的银钱。今年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政府的赈灾粮又不够,所以方丈决定打开密室,将里面的银钱全部取出,救济天下苍生,这才写信给小六的师父王继业,让他前来开锁。接到方丈的信,王继业想,正好借这个机会,试一试小六,借开锁之名,看看他的心术正不正,这才有了上面的故事。

听到这里,小六不禁泪流满面。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师傅要徒弟小六到二百里外的香积寺去开锁,主要原因是他知道小六心浮气躁,不能出师。
B.小六说:“师父,我定要打开此锁,否则绝不出师。”这句话语气决然,体现了小六不知道天高地厚。
C.“小六心中一阵狂喜:天下再也没有我小六打不开的锁了。”这是小六开锁之后的真实想法,因为他找到开一切锁的窍门。
D.小说写的是一个“开锁”的故事,但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学艺先修德。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过小六开锁的人都说,这孩子的本领不在他师父之下”运用侧面描写,交代了小六手艺精湛,为下文师父叫他去香积寺开锁做铺垫。
B.文中的“锁”当然是虚指各种有形之门锁,不仅是故事情节的连接点,又具有以小见大的作用。
C.方丈写信叫王师傅去开锁,但王师傅却借开锁试探小六,运用了照应手法,暗示故事结局具有巧合性。
D.王师傅和小六有相似的经历,二者形象相互补充,但小说借方丈之口讲小沙弥的故事,客观冷静,发人深省。
8.小说用了大量篇幅多次交代香积寺的密室,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听到这里,小六不禁泪流满面。”这句话包含着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卓敬,字惟恭,瑞安人。颖悟过人,读书十行俱下。举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廷对第二。除户科给事中。鲠直无所避。时制度未备诸王服乘拟太子敬乘间言京师天下视效陛下于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饰与太子同嫡庶相乱尊卑无序何以令天下帝曰:尔言是,朕虑未及此。益器重之。历官户部侍郎。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号建文。建文初,敬密言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所由兴。今宜徒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夫将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可为者,势也。势非至刚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奏入,翌日召问。敬叩首曰:臣所言天下至计,愿陛下察之。事竟寝。七月癸酉,燕王举兵拔居庸关,破怀来,执宋忠,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四年六月乙丑,至金川门,谷王橞、李景隆等开门纳王,都城遂陷。燕王即位,被执,责以建议徙燕,离间骨肉。敬厉声曰:惜先帝不用敬言耳!帝怒,犹怜其才,命系狱,使人讽以管仲、魏徴事。敬泣曰:人臣委贽,有死无二。先皇帝曾无过举,一旦横行篡夺,恨不即死见故君地下,乃更欲臣我耶?帝犹不忍杀。姚广孝故与敬有隙,进曰:敬言诚见用,上宁有今日?乃斩之,诛其三族。一室萧然,唯有书画数轴,后裔逃匿,或改宋姓。敬立朝慷慨,美丰姿,善谈论,凡天官、舆地、律历、兵刑诸家无不博究。成祖尝叹曰: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卓敬尔!万历初,用御史屠叔方言,表墓建祠。

(选自《明史·卓敬传》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制度未备诸王/服乘拟太子/敬乘间言/京师/天下视效/陛下于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饰与太子同/嫡庶相乱/尊卑无序/何以令天下/
B.时制度未备/诸王服乘拟太子/敬乘间言/京师/天下视效/陛下于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饰与太子同/嫡庶相乱/尊卑无序/何以令天下/
C.时制度未备诸王/服乘拟太子/敬乘间言/京师/天下视效/陛下于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饰与太子同/嫡庶相乱/尊卑无序/何以令天下/
D.时制度未备/诸王服乘拟太子/敬乘间言/京师/天下视效/陛下于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饰与太子同/嫡庶相乱/尊卑无序/何以令天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汉武帝即位后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文中“成祖”亦是。
B.延对在文中指殿试,是科举时代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选定策题,钦定第一甲前三名。
C.乙丑是干支之一,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组成六十个数的周期来纪日,从甲子开始,以癸亥结束。
D.疏是古代臣下向皇帝逐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或建议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奏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卓敬聪明过人,知识渊博。他读书一目十行,朱元璋在位时中进士;天文、地理、律历、兵刑诸家都广泛探究。
B.卓敬洞察力强,视听敏锐。他指出等级不明、尊卑无序无法号令天下;认为应挟制燕王,否则事态恐难把控。
C.卓敬慷慨正直,无所避讳。他当面指出太祖施政制度不完备;面对燕王的责问不但不辩解,反而公开承认。
D.卓敬为官清廉,忠贞不屈。他家中没有贵重器物,只有数轴书画;临刑时犯颜指斥燕王篡位,宁死效忠先帝。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尔言是,朕虑未及此。”益器重之。
(2)姚广孝故与敬有隙,进曰:“敬言诚见用,上宁有今日?”
14.卓敬劝谏建文帝把燕王改封南昌的原因有哪些?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礼部李侍郎·白鹭

刘长卿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

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

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

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看,这首诗是献给礼部李侍郎的诗;它既是咏物诗,又是自荐诗。
B.首联刻画白鹭在江河之上亭亭独立,伸延长颈,突出了它的幽雅风姿。
C.颔联的“孤影”照应首联的“独立”,而夕阳的背景为诗歌增添了亮色。
D.尾联字面上说的是若得长风相送,白鹭必能高飞远举,实际上另有深意。
16.有人认为,咏物诗讲究“粘脱”。粘,即笔墨集中在写物上;脱,即离开此物而言它。一首好的咏物诗,应该是粘脱自如。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