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孝感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北 高二 期末 2021-07-16 29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即便是贵为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来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与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材料三:

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一般观念认为,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过度的享受,即便是君主,也不应该一味贪图享乐。
B.中国传统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C.中国人因刚健自强、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D.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的主流价值一直不变,是因为其传播方式是口耳相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B.“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应自然而不是完全征服自然。
C.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两大特征,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D.厚德载物、刚健自强、仁义至上、民为邦本、辩证思维、经世务实等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理论依据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一项是(     
A.《韩非子》: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B.《三国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C.《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1-07-1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之骨

张中杰

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村里人可怜他,给他几件旧衣服,时不时给他送碗粥。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想收他为徒。

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一定要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了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到入境处,一会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会儿又自顾自地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忘词了,回过头看他,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班头说。

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

“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地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

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

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就能补啥;要是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能被瞒过,原来的演员心中直怨他抢人饭碗。

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扮小生俊逸风流,扮青衣袅娜依人,扮净角叱咤风云。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大汉也惧他三分。至于扮旦角,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

要是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泪高亢起来,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要是唱笑戏,他眉飞色舞,自豪感溢满于胸,声音朗朗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自然是连成一片。

好多大班子慕名用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

剧团八个大戏箱之外,是他那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打开箱子,有擦脸毛巾、小镜子、胭脂膏,也有针线包、纱布,还有跌打丸。大家戏称之“神秘九号”。

他什么人都敢顶。有个村医是戏迷,老死以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保长的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保长的爹演,他断然拒演。

“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班主无奈,又联系其他戏班子,给保长好说歹说,才救了场。

他不找女人,说戏就是女人,常常私下里一个人扮演自己的女人,咿咿呀呀,呢呢哝哝。

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夏天饭都馊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

后来,他成了班主。再后来,日本鬼子进了中国。戏班子流离四方,枪炮声起,马上转移。不管转到哪里,看戏的也没几个,一年挣不了几个钱。一天,皇帝的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人倒是没事,可衣服却置换不起。他搬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他放下补好的戏装,怔怔地发呆。

19路军从抗日前线撤下来。他找到队伍说要义演。台下坐满士兵,有的衣服上还有血痕。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地狂风刮过来,头顶搭起的头柱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九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

“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哔哔啦啦,有五角、一块、两块的纸币和硬币,也有闪亮的银元。

“这些一半给19路军,一半置办新行头……”言毕,气绝而去。

19路军最终还是收下了钱。几千当兵的向他行军礼告别。风很大。

大家把他葬了。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戏之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好多厨师想收“他”为徒“他”没去及下文没见“他”学戏“他”却样样在行、一人能演所有角色等交代表现了“他”对厨师的看不起和对戏的痴迷。
B.“他”放下蟒袍“怔怔地发呆”,“他”有对戏班的活路和一生挚爱的戏的出路的忧虑,还可能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茫然。
C.“他”非常珍爱他的“9号箱”,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生怕他辛辛苦苦节俭出来的钱丢了,不能置办新行头。
D.小说叙述了一个孤儿由爱看戏到学戏、演戏,最后演戏时为救人而死的故事,表现出热爱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主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说“他”是孤儿,接受村里人接济长大,为写“他”知恩报恩,不怕得罪保长给村医送殡唱戏以及给抗日的19路军义演做铺垫。
B.小说中写观众喉咙“发堵”、眼泪“唰唰直流”、“哭声大作”、“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等侧面表现了“他”唱戏的艺术魅力。
C.小说先借“神秘九号”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结尾处欲扬先抑,当由各种钱币组成的巨款散落出来时,才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D.小说采用了传奇手法,将一个钟爱民间曲艺的市井小人物的传奇一生描写得淋漓尽致,留白充满张力,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8.小说中的“他”没有名字,这样的叙述有什么效果?
9.小说结尾“他”坟丘的碑上所刻的“戏之骨”三个字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

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侍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讼,无留狱焉。移陕州通判,有司调郡租输河南,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

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

八年春,侍上御崇政殿亲试进士,上悯其颜貌癯瘁,即日复拜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上益知其才。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上闻其死哭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闻其死/哭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
B.上闻其死/哭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
C.上闻其死/哭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
D.上闻其死/哭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廊庙,原指殿下屋和太庙,后借指朝廷;廊庙器,指能够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
B.拾遗,官名,始置于唐朝,分左右拾遗,职责是谏议,即议论政事、给皇帝进言。
C.豪右指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居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相对应的“闾左”一般指普通百姓。
D.工部,古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土地、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事务,部长官称为工部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穆从小就能写文章,师从王昭素尽心尽力地学习《易》及《庄》《老》这些经典,深入探究其义理,所得往往与老师截然不同。
B.在断案上,李穆精敏果敢。他任洋州通判时处理积存的诉讼,没有遗留的案件;任开封知府时,剖判精敏,对奸猾之徒严惩不贷。
C.太祖认为李穆生性仁惠善良,人品学识好。朝廷想召李煜入朝,派李穆前往江南传达旨意,李穆言辞得体,很好地完成了使命。
D.母亲去世后,李穆回家为母亲守丧,服丧未满即官复原职,但李穆又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再守丧三年,然而皇上下诏坚持要他复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
(2)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
14.李穆为什么能说服李煜?请简要分析。
2021-07-1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礼部李侍郎·白鹭

刘长卿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

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

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

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看,这首诗是献给礼部李侍郎的诗;它既是咏物诗,又是自荐诗。
B.首联刻画白鹭在江河之上亭亭独立,伸延长颈,突出了它的幽雅风姿。
C.颔联的“孤影”照应首联的“独立”,而夕阳的背景为诗歌增添了亮色。
D.尾联字面上说的是若得长风相送,白鹭必能高飞远举,实际上另有深意。
16.有人认为,咏物诗讲究“粘脱”。粘,即笔墨集中在写物上;脱,即离开此物而言它。一首好的咏物诗,应该是粘脱自如。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戍边将士的报国宣言。其实,这种家国情怀一直在我们的文化中流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赞颂了将士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
(3)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常与季节更替、时间流逝、羁旅游子、凭栏思妇等内容紧密相联,因而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比如唐宋诗词里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2021-07-1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鹅是高贵的典范形象,是赢得最多尊重的鸟。布封著名的篇章赞颂着天鹅:“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         太平世界的美德。”

天鹅并不是体形最大的鸟,不是毛色最绚丽的,不是歌喉最悦耳的,但它以单纯的曲线勾勒出身形,与孔雀风格不同天鹅呈现的是简洁之美。但世间并无全面价值的美,我们所谓的无瑕,仅是在一个         局部达到的自我满足,其实它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谐调关系,只是把缺点放置到观察者的盲区上;绝对意义的美是非真的,正如高大辉煌的王鸟凤凰,是幻想中的杰作。如果天鹅拥有引人注目的体形,那么它也许会像鸵鸟一样失去飞行能力;世间的美好不是         的,有时一个优点竟会成为另一个优点发展的阻碍。原来,删减技巧的运用有时要大于增叠,正是众多的舍弃成就了天鹅。它在飞行高度上         ,可以在八九千米的高空连续飞行十余个小时,而普通的鸟只能达到四五十米的高度。

有时候,谦虚不是取决于品德,而是眼界的问题。你如果所看到的范围足够高大,你就会发现没有任何理由骄傲。高远的视线使它明白,骄傲仅是鼓励自信的方式,而非对比别人的自得——我由是理解天鹅的谦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缔造   狭小   并行不悖   独占鳌头
B.缔造   狭隘   并驾齐驱   无出其右
C.创造   狭小   并驾齐驱   独占鳌头
D.创造   狭隘   并行不悖   无出其右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因为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所以你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
B.因为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高大,所以你会发现没有任何理由骄傲。
C.如果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
D.你如果所看到的范围足够高大,你就会发现没有任何理由骄傲。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软软的毛笔蘸着浓浓的墨,在树皮和竹麻做成的纸上写中国字,①         :比如排布的美,错落的美,顾盼的美,跌宕的美,纵横的美,锋铦的美,牵丝的美,连带的美,缠绕的美,飞白的美,图章的美,序跋的美,残缺的美,模糊的美,漫漶的美,沧桑的美,力量的美,厚重的美,以及由岁月流逝而沉淀出的古色的美。

这种色彩的绝美,实在是让人难以抗拒,以致使当代一些书法家沉溺其中,整天在装裱上下功夫。(     )。书法之美重在内涵,有内涵凸显出的神采才是书法的真美,这犹如人的外表和内涵一样。张怀瓘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文字论》)这就是说,对书法有深邃认识的人,不是只注重字形,②         ,即由书之点线、间架、布白和章法,感悟它的神采、风韵、意境。

         。点线的运动是书者用毛笔施加于纸上的运动,通过提按顿挫、轻重缓急、圆转方折以及布黑分白的变化,行使自己的意旨,使书者的思想、情感、学识、经历、修养物质化。只有“深识书者”才能透过纸上的笔墨,感悟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也只有“冠绝古今”的伟大书家,才能把生命的感悟贯注到腕底,流露于字间。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这些绝不是书法美的全部,它只是一种表象。
B.但是书法美的全部不限于此,这只是一种现象。
C.但是这些绝不是全部的书法美,它只是一种表象。
D.然而这些只是一种表象,它绝不是书法美的全部。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1-07-1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胡适《1932年致毕业生》:“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新时代领路人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07-1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其他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脱脱等  《宋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刘长卿  咏物言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选择+表达
21-220.65连贯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