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湖南 高二 期中 2023-04-25 15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先奏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应该说,从先奏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也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现代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之所以大家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代的文言文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
B.功利思想造成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但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须继承和发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C.现存的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这是唐诗受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D.阅读古人面对困境之作,不是为了体会其遭遇的困难和挫折,而是要学习其展现出来的自信和乐观的心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词)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阅读古诗词,我们往往能从中学习到诗人的自信,乐观,能够感受到希望,未来以及阳光。
C.文史学家顾随先生针对人们认为学习古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的问题做出有力的答复。
D.中国古典诗词依然热度不减,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依然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4.著名学者商伟认为,学习古诗文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现代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你校将举行“走进唐诗”推介活动,让你写一篇推介词。请依据材料二列出推介词的要点。
2023-04-2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之骨

张中杰

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村里人可怜他,给他几件旧衣服,时不时给他送碗粥。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想收他为徒。

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一定要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了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到入境处,一会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会儿又自顾自地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忘词了,回过头看他,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班头说。

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

“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地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

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

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就能补啥;要是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能被瞒过,原来的演员心中直怨他抢人饭碗。

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扮小生俊逸风流,扮青衣袅娜依人,扮净角叱咤风云。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大汉也惧他三分。至于扮旦角,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

要是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泪高亢起来,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要是唱笑戏,他眉飞色舞,自豪感溢满于胸,声音朗朗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自然是连成一片。

好多大班子慕名用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

剧团八个大戏箱之外,是他那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打开箱子,有擦脸毛巾、小镜子、胭脂膏,也有针线包、纱布,还有跌打丸。大家戏称之“神秘九号”。

他什么人都敢顶。有个村医是戏迷,老死以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保长的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保长的爹演,他断然拒演。

“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班主无奈,又联系其他戏班子,给保长好说歹说,才救了场。

他不找女人,说戏就是女人,常常私下里一个人扮演自己的女人,咿咿呀呀,呢呢哝哝。

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夏天饭都馊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

后来,他成了班主。再后来,日本鬼子进了中国。戏班子流离四方,枪炮声起,马上转移。不管转到哪里,看戏的也没几个,一年挣不了几个钱。一天,皇帝的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人倒是没事,可衣服却置换不起。他搬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他放下补好的戏装,怔怔地发呆。

19路军从抗日前线撤下来。他找到队伍说要义演。台下坐满士兵,有的衣服上还有血痕。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地狂风刮过来,头顶搭起的头柱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九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

“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哔哔啦啦,有五角、一块、两块的纸币和硬币,也有闪亮的银元。

“这些一半给19路军,一半置办新行头……”言毕,气绝而去。

19路军最终还是收下了钱。几千当兵的向他行军礼告别。风很大。

大家把他葬了。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戏之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好多厨师想收“他”为徒“他”没去及下文没见“他”学戏“他”却样样在行、一人能演所有角色等交代表现了“他”对厨师的看不起和对戏的痴迷。
B.“他”放下蟒袍“怔怔地发呆”,“他”有对戏班的活路和一生挚爱的戏的出路的忧虑,还可能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茫然。
C.“他”非常珍爱他的“9号箱”,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生怕他辛辛苦苦节俭出来的钱丢了,不能置办新行头。
D.小说叙述了一个孤儿由爱看戏到学戏、演戏,最后演戏时为救人而死的故事,表现出热爱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主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说“他”是孤儿,接受村里人接济长大,为写“他”知恩报恩,不怕得罪保长给村医送殡唱戏以及给抗日的19路军义演做铺垫。
B.小说中写观众喉咙“发堵”、眼泪“唰唰直流”、“哭声大作”、“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等侧面表现了“他”唱戏的艺术魅力。
C.小说先借“神秘九号”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结尾处欲扬先抑,当由各种钱币组成的巨款散落出来时,才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D.小说采用了传奇手法,将一个钟爱民间曲艺的市井小人物的传奇一生描写得淋漓尽致,留白充满张力,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8.小说中的“他”没有名字,这样的叙述有什么效果?
9.小说结尾“他”坟丘的碑上所刻的“戏之骨”三个字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②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涉歧、邠,历商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阳,白奔亡至宿松,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③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闲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选自《曾巩文集·李白诗集后序》,有删改)

【注】①宋敏求:字次道,北宋著名藏书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B.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C.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D.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制诰,为掌管起草诏令之意,后用作官衔名。制,是皇帝颁布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玺;诰,起初是用以指告诫之文,后用以封赠。“知府朱孝纯子颖”中“知府”,知,是掌管、主持之意。
B.“序”,文体名。同《琵琶行(并序)》《滕王阁序》中“序”。“后序”犹“跋”,是刊于卷末的序文。《短歌行》中“行”,《项脊轩志》中“志”,《陈情表》中“表”均表体裁。
C.天宝、乾元、宝应,同“元和十年”“乾隆三十九年”,都是年号纪年法。一个皇帝可以拥有多个年号。“壬戌之秋”“是月丁未”是干支纪法。
D.《旧史》,指《旧唐书》。“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经”指《诗》《书》《礼》《孝经》《易经》《春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宋敏求在旧有基础上搜集了更多的李白的诗词,“广”字准确地指出了宋敏求的功劳。
B.天宝年间,李白因李璘的牵连被拘押,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认为李白罪过很轻,应当赦免,并向皇帝上奏推荐李白,但皇帝没有同意,李白最终被判流放。
C.曾巩概述了安史之乱时期李白的遭遇与其悲壮的晚年生活。表面上是不加感情的叙述,但从选词炼字上,自能折射出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心态。
D.和一般诗集序言的“重评价”不同,这篇序言重在对李白生平事迹的考证,尤其是对李白被流放一事的考证十分详细,这体现了曾巩治学的严谨细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璘军败丹阳,白奔亡至宿松,坐系浔阳狱。
(2)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
14.对于《李白诗集》和《新唐书》,作者认为有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请作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诗人当时在朝中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汉代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以卖卜为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舒缓,尾联深挚,语言简洁凝练,笔力开阖顿挫。
B.颔联视角由高到低,峻山迎着人面拔地而起,云气傍着马头翻滚涌动。
C.颈联中“笼秦栈”和“绕蜀城”相对,前者写山上蜀道风景,后者写山下春江绕城奔流。
D.本诗既劝勉友人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又寄寓诗人在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
16.同样描写蜀道,《送友人入蜀》与《蜀道难》在表达效果及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谈谈你的认识。
2023-04-25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