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8月月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08-12 5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中华民族之文化认同、维系中国人的社会凝聚的集体意识,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呢?当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确立民族共同价值观,培育和而不同、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广阔胸襟,为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为建构21世纪文化体系提供保障。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血脉,是集体意识的主体部分,而孔子则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人公认的至圣先师,因此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是由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孔子的人格和思想在生前就吸引了许多人求学,形成了很大的势力。孔子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有宗旨的人,有热诚的人。他无惧风尘,不畏艰难,十四年周游列国,意欲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在孔子成名以前原已有过许多民众的中心人物,如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但他们一生做官,没有余力来教诲弟子。惟有孔子,他收的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影响格外巨大。自孔子殁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孔门势力之强大,除了客观环境使然外,实与孔子的个人人格有着莫大关系。孔子去世后,他的影响还持续着、扩大着。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到山东的鲁地考察之后就发表感慨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这段话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北宋理学家邵雍在《皇极经世书》说: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观物内篇》之六)这就是说,孔子整理六经,对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来的文化进行综合,所谓集大成也。

现代以来有许多学者把孔子看成中国文化史上的泰山北斗,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今者痛定思痛,采欲复兴中华文化,不得不重振孔子儒学传统,而阐扬孔子生平所最重视之自学与教人精神,实尤为当务之急。为什么?因为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吴宓也说: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故称为圣人。圣人者模范人,乃古今人中之第一人也。具体地说,孔子已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孔子是中国道德理想之所寓,人格标准之所托。吴宓是陕西泾阳安吴堡人,是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办《学衡》杂志,认为西方的苏格拉底、基督耶稣、东方的印度佛陀、中国孔子为人类文化的代表。

总之,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已经融化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当中,孔子在无数的阅读和诠释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摘编自韩星《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材料二:

进取有为的精神,在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时期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在我们民族危亡之际更成为激励人们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读来回肠荡气的诗句具有强烈的感召力量,无不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挥了爱国主义的激励功能,培育了中华民族反抗压迫、维护民族文化生命的精神。

中华文化从夏商周以来传承连续,从未中断。抗战时期,哲学家冯友兰曾说:并世列强,虽新而无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他总是引用《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来说明中国虽是文明古国,但始终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并在这种发展中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

近代历史学家曾就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特征探讨过三个问题。第一,地域辽阔,人口繁盛,先民何以开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第三,历史长久,连绵不断,何以延续至此?历史学家认为,从这三个特征来看,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然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文化,它给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凝聚力。今天,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发掘它、维护它,承担起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责任。

(摘编自陈来《儒家人文精神——进取有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圣先师孔子创立的儒学是维系中国社会凝聚的“集体意识”的基本内容之主体部分,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血脉。
B.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都曾经是民众的中心人物,但他们都没有像孔子一样传下其学说。
C.国学大师钱穆认为,重振孔子儒学传统、阐扬孔子的自学与教人精神,是复兴中华文化的必由之途,也是其当务之急。
D.儒家的进取有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延续的重要内驱力,在国家危亡之际特别能够成为激励人们的强大精神力量。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陆游、文天祥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高洁的品格、入世的热情,希望施展才学以建立功业而救济天下。
B.儒家学派势力强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孔子有着超出常人的才学和卓越的品格,因而招收了众多弟子,弟子们又多有弟子。
C.在中国的国学大师眼中,没有孔子就没有中国文化,孔子与西方的苏格拉底、印度的佛陀在世界上有着完全相同的地位。
D.中国始终在与时俱进地发展,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给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凝聚力。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孔子说:“仁者寿。”意思是有仁爱品德的人能够长寿。
B.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C.孔子把人分为五个层次: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
D.儒家代表作《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请简要指出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5.材料二论述的中心内容与孔子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万事通先生

[英国]毛姆

我在见到凯兰达之前就有点不喜欢他。在同仓名单里见到他的名字时,我就讨厌,要是他叫史密斯或者布朗什么的也好一点。

上船后,我来到客舱,发现凯兰达已经来过。一只又大又难看的衣箱和一个贴满标签的手提箱放在他的床下,脸盆架上摆着他的香水,洗发精和润发油,檀木做的牙刷上键金印着他的名字缩写。

我不喜欢凯兰达。

后来,他跟我讲起纽约、圣弗兰西斯科,谈到戏剧、绘画和政治。他很健谈,好长时间都是他一个人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说着。

我有点厌烦了。

凯兰达擅长交际,在船上的第三天,就差不多认识了所有的人。他什么事都干:主持拍卖,筹集体育资金,组织高尔夫球赛。我想大家一定有点讨厌他。我们都叫他“万事通”先生,甚至在他面前也是这样。他对此并不在乎,把这当作我们对他的恭维。

凯兰达非常健谈,并且喜好同别人争论,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我们简直难以忍受,但又无法让他停下来。他好像比谁都懂得多,错误似乎也不会发生在他身上。在他讲话时,若有人反对他,他就会同他争个没完。在说服你之前,他绝不会放弃一个话题,不管它是多么的不重要。一天晚上,我们坐在医生的桌旁,凯兰达仍像以往一样在滔滔不绝地说着。在座的还有在神户的美国领事馆工作的拉姆齐和他的夫人。

拉姆齐是一个很结实的家伙,皮肤绷得紧紧的,略显肥胖的肚子使衣服凸起。这次他是带着妻子重返神户的。他的妻子已独自一人在纽约呆了一年。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虽然她丈夫的工资不怎么高,她穿得也很简朴,但她知道怎样穿她的衣服,使她具有超过一般女人的迷人之处。这是一种端庄淑静的美。

看得出拉姆齐很讨厌凯兰达。他们时时争论一番,这种争论是长时间的,激烈的。

这时,话题谈到精明的日本人正在进行的人工养殖珍珠。“我可以告诉你,在这方面我是最有发言权的。我这次到日本就是去洽谈珍珠生意的。没有哪一个懂这一行的人不会认为我刚才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他得意洋洋地看着周围的人。“我知道所有珍珠的行情,没有哪一种珍珠我不能马上辨认出。”他指着拉姆齐夫人戴的项链,“夫人,你的这串珍珠项链就非常值钱,并且它的价格还在上涨。”

拉姆齐夫人的脸红了,她把那项链轻轻塞进她的衣服。

“你说这是天然珍珠吗?”拉姆齐好像已经抓住了凯兰达的什么把柄。

“是的,这种珍珠非常精致。”凯兰达答道。

“好。虽然这不是我买的,但我想知道,你认为它值多少钱?”

“在一般的市场要1.5万美元,但在美国最繁华的第五街,1.3万美元也能买得到。”

拉姆齐冷笑起来。

“这是我夫人离开纽约前在一家百货商店里买的,只花了18美元。”

凯兰达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胡说,这珍珠不但是真的,而且是我所知道的几种中最好的一种。”

“你敢打赌吗?我要用100美元和你打赌这是仿制品。”拉姆齐怂恿道。

“可以。”

“把它拿给我看一看,我就知道它的真假。”凯兰达说道。

“亲爱的,把它拿给这位先生看看。”

拉姆齐夫人犹豫着,她的两手紧握在一起,好像还在考虑着什么。

拉姆齐等得不耐烦了,他走过来亲手把项链解了下来,递给了凯兰达。

我预感到一件不幸的事要发生了。

凯兰达拿出一个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来。不一会,一丝胜利的微笑闪现在他的脸上。当他把项链递给拉姆齐正准备开口说话时,忽然看见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白,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我很奇怪,拉姆齐没有看到这些。

凯兰达半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我看得出他在努力改变着什么。

“我错了,”最后他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制品,18美元正合适。”

他从钱包里拿出100美元递给拉姆齐,没有再说一句话。

“也许这能教会你以后不要太自以为是了。”拉姆齐得意洋洋。

我注意到凯兰达的手在发抖。

这件事很快在全船传开了,凯兰达不得不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对“万事通”先生来说,这确实是一个笑话。但是,拉姆齐夫人再也没有出来过,据说她有点头痛。

第二天早上,我起来正在刮脸,凯兰达躺在床上抽雪茄。忽然一阵嘟嘟嘟嘟的声音,一封信从门下塞了进来。我打开门,外面没有任何人。我捡起信封,上面用印刷字体写着“给凯兰达”。我把信递给了他。

“哪里来的?”

他打开信封。“哦?”拿出的不是信,而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

他看了我一眼,拿出钱包,把100美元放了进去,然后把信封撕成碎片从舱口扔了出去。

这时,我觉得我不是那么不喜欢凯兰达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我的一生中,为了自我提高而阅读了很多谈论小说的著作。总体说来,这些著作的作者一致认同,故事并不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在他们看来,故事是小说阅读过程中的一种障碍,读者的注意力在阅读故事时会被分散开,那些他们认为的小说中的重要因素便被忽视了。他们并不明白,实际上故事是小说家为了抓住读者的兴趣而扔出的一根救生绳索。在人类身上,听故事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对财富的欲望一样。如今,注重刻画人物而非讲述故事已成为小说的一种倾向。诚然,塑造人物是很重要的。只有小说中的人物受到渐渐熟悉他们的读者的同情之后,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才会得到读者的关心。然而,弱化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而倾尽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条有理,对人物的塑造却简单、粗略。

(《毛姆读书随笔》)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同仓名单里见到凯兰达名字时,就十分讨厌,是因为“我”觉得他的名字不够绅士。
B.当凯兰达第一眼看到拉姆齐夫人的项链时,就认为它价值不菲,充分显示他是“万事通”。
C.凯兰达人物形象多面,热情友好、善长交际,好争辩,但把人格尊严看得比金钱更重。
D.小说的结尾处,凯兰达“把信封撕成碎片从舱口扔了出去”,表明了他懊恼及愤怒的心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凯兰达脸“涨得通红”表现出论断被质疑而不服气;“手在发抖”表明他因判断错误被拉姆齐嘲笑而羞愧。
B.小说中写到拉姆齐夫人“独自一人在纽约呆了一年”,且丈夫“工资不怎么高”,为后文她将项链塞进衣服里的情节埋下伏笔。
C.本篇小说采用有限视角叙事,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我”对凯兰达的所见所闻所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D.文章多处强调“我”不喜欢“万事通先生”,不断加深读者的印象,也使全文在结构上形成了严谨而有机的整体。
8.简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作用。
9.文本二中,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其中一种要求“单纯地讲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条有理”。你认为小说结尾情节出现逆转合情合理吗?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康,北兰陵承人也。勇果骁悍。宋大明中,随太祖为军容。从世祖在赣县。泰始初,世祖起义,为郡所絷,众皆散。康装担,一头贮穆后,一头贮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自负置山中。与门客萧欣祖等四十余人相结,破郡狱出世祖,郡追兵急,康等死战破之。随世祖起义,摧坚陷阵,膂力绝人。所经村邑恣行暴害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画其形以辟疟无不立愈。见擢为世祖冠军府参军,除殿中将军。桂阳事起,康弃县还都就太祖,会事平,除员外郎

元徽五年七月六日夜,少帝①微行至领军府,帝左右人曰:一府人皆眠,何不缘墙入。帝曰:我今夕欲一处作适,待明日夜。康与太祖所养健儿卢荒、向黑于门间听得其语。明夕,王敬则将帝首至,扣门,康谓是变,与荒、黑晓下,拔白刃欲出。仍随入宫。太祖镇东府,除康武陵王中兵、宁朔将军,常卫左右。

太祖诛黄回,回时将为南兖州,部曲数千,欲收,恐为乱。召入东府,停外斋,使康将数十人数回罪,然后杀之。回初与屯骑校尉王宜与同石头之谋,太祖隐其事,犹以重兵付回而配以腹心。宜与拳捷,善舞刀循,回尝使十余人以水交洒,不能著。既虑宜与反己,乃先撤其军将,宜与不与,回发怒不从处分,擅斩之。诸将因此白太祖,以回握强兵,必遂反覆。康请独往刺之,太祖曰:卿等何疑甚,彼无能为也。及回被召上车,爱妾见赤光冠其头至足,苦捉留,回不肯止。时人为之语曰:欲俯张,问桓康。

太祖谓康曰:卿随我日久,未得方伯,亦当未解我意,政欲与卿先共灭虏耳。虏动,遣康行,假节。寻进冠军将军。三年春,于淮阳与房战,大破之,进兵攻陷虏樊谐城。太祖喜,敕康迎淮北义民,不克。明年,以康为持节,督青冀二州诸军事,青冀二州刺史,冠军如故。世祖即位,转骁骑将军,复前军郡。其年,卒。诏曰:康昔预南勋,义兼常怀,倍深恻怆。凶事所须,厚加料理。年五十七。

(节选自《南齐书·桓康传》)


【注】①少帝:指南朝宋后废帝刘昱。②俯张:欺骗;欺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经村邑/恣行暴害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画其形以辟/疟无不立愈
B.所经村邑/恣行暴害/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画其形以辟疟/无不立愈
C.所经村邑/恣行暴害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画其形以辟疟/无不立愈
D.所经村邑/态行暴害/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画其形以辟/疟无不立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员外郎,官名,原指设于正额以外之郎官;晋以后称指员外散骑侍郎,属皇帝近侍官。
B.部曲,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引申为军队的组织或行列;后也作军队或士兵之代称。
C.方伯,古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为一方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明清时用称布政使。
D.假节,假以符节,指古代大臣临时持节出巡;任务完成之后,符节可留存以作纪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康忠心事主,骁勇剽悍。世祖仗义起兵,被郡府关押,部属四散,唯有桓康肩挑皇后和太子等避于山中;后追随世祖冲锋陷阵。
B.桓康为主分忧,清除黄回。为消除黄回手握重兵的谋反隐患,桓康曾主动请命前去刺杀;在黄回被诛杀前,桓康又带人历数其罪。
C.桓康辅佐太祖,共灭敌虏。桓康常年跟随太祖出生入死,颇得器重,受太祖派遣大败敌虏大军,攻破樊谐城,迎回淮北起义民众。
D.桓康勋劳卓著,深得赏识。桓康一生征战无数,立下汗马功劳;桓康去世,刚即位不久的世祖非常悲痛,下诏厚办丧事以示恩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门客萧欣祖等四十余人相结,破郡狱出世祖,郡追兵急,康等死战破之。
(2)王敬则将帝首至,扣门,康谓是变,与荒、黑晓下,拔白刃欲出。
14.太祖为诛杀黄回,在召其入东府前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气韵高古,格调高远。
B.诗的首联连用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显示出了李白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C.颔联承接“凤去台空”之意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寄寓作者世事无常、繁华难再的历史感慨。
D.颈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山若隐若现,白鹭洲中分秦淮河的壮丽景象,气势磅礴。
16.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021-07-11更新 | 287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