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云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08-28 29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使用时不宜混为一谈。我们常说的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部分。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一词的解释多种多样。我倾向认为,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这是广义的用法;狭义的用法,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够连接成传统,有的文化现象只不过是一时的时尚,它不能传之久远,当然不可能成为传统。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的观点,传统的涵义应该指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东西。文化传统存在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之中,但它更多的是指这些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能够集中地体现具有同一性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的文化现象,就是“文化典范”。我们面对一尊青铜器、一组编钟、一座古建筑或一个古村落,人们有时也说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其实这样说并不准确,实际上看到的是传统的遗存物,这些遗存物所涵蕴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才是传统。但能够留存至今的遗存物本身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典范,里面藏有该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系列密码。

传统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连接和传衍中它会发生变异,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只有后来者不断为既存的传统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典范,传统才更充实、更有价值,才有可能不着痕迹地融入现在,成为活着的传统。但新增入的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处于边缘状态,而且会遭到固守既存传统人士的反对。除非已经进入传统变异的另一情境,即固有传统和新成分实现高度融合,人们已经无法分清楚传统构成的新与旧,传统就成为既是现在的过去又是现在的一部分了。

文化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传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对不同质的文化传统的吸收和融合,可以使固有传统因注入新的血液而勃发生机,并变得更健康、更有免疫力。唐代文化气象博大、心胸开阔,就和大胆吸收西域文化、旧传统中融入了异质的新成分有直接关系。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传统更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濡化过程。这种濡化过程一般不会引发剧烈的冲突,也不破坏既存的文化秩序。但这需要充当异质吸收的文化主体强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汉朝和唐朝的时候,中国文化的主体就具备这种条件。而到了晚清,国家处于被东西方列强瓜分的境地,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完全弱化,失去了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条件。这种情况,不可能有中国文化传统对西方异质文化的正常吸收,必然爆发激烈的文化冲突。

(摘编自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现象就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所展现出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背后体现出的价值系统。
B.留存至今的青铜器是一种文化传统,因为里面蕴含着代表中华民族文化规则、理念和信仰的一系列密码。
C.文化传统会不断更新,但新增入成分由于固守既存传统人士的抵制,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处于边缘状态。
D.晚清爆发激烈的文化冲突,是因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全盘弱化,无法与外来异质文化进行平等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逐层深入,用比较的方法解释核心概念“文化传统”后,进一步阐释了“文化传统”的两个特点。
B.文章第三段写到了文化传统在传承中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而新增入的成分可能呈现边缘和融合两种状态。
C.文章列举唐代文化气象博大、心胸开阔,是为了证明文化传统需要增添新内容、新典范,传统才会更健康。
D.文章逻辑严密,作者运用道理论证进行概念辨析,同时适当加入举例论证使文章深入浅出,更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文化现象,而文化传统则是隐含的具有传承性的精神连接链,二者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
B.当固有传统与新成分实现高度融合,人们已无法分清传统构成的新与旧时,就有可能将新成分当作固有传统。
C.如果文化主体强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那么它对异质文化传统进行吸收和融合,一般不会引发剧烈冲突。
D.起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增添新内容、吸收新成分,不着痕迹地融入现代,成为活的文化传统。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月30日,电影《悬崖之上》全国公映,揭开“五一档”的序幕。张艺谋首次触碰谍战题材,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倪大红、李乃文等演员实力演绎,这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隐蔽战线的故事,一次次让观众眼眶湿润、心生敬意。

电影公映后,张艺谋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电影《悬崖之上》的开机仪式上,您曾说:“我们有很好的演员、很好的故事,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电影也会很精彩。”如今电影公映了,它达到您心目中的精彩了吗?

张艺谋:我觉得达到了。所有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演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呈现了人物应有的光彩。但说句心里话,我几乎从没有一部电影,自己认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我下一次还要再努力。

记者:《悬崖之上》这个关于隐蔽战线的故事为什么打动您?

张艺谋:我们说,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就是无名英雄的牺牲。因为这些革命先烈的牺牲,我们才能迎来黎明,过上今天的美好生活。

记者:以往的谍战片往往靠悬念推动故事,《悬崖之上》却是“反套路”的,甚至十分大胆。故事上半场就已经揭开谜底,如何让观众保持看下去的愿望?

张艺谋:这的确很难。现在单纯靠一个悬念、靠捂一个包袱来吸引观众,不大可能了。如何用情感、用情节、用细节的铺排来吸引观众,并且让人看得惊心动魄,这是对编剧和导演最大的难题。拍《悬崖之上》对我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谍战片,尤其考验导演用现实主义手法讲故事的能力和掌控力,以及对演员的引导力。我们就是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一步一步扎实地往下走。

记者:影片还在人物关系上呈现了谍战片少有的情感浓度。比如,张宪臣(张译饰)与周乙(于和伟饰)生死相托,王郁(秦海璐饰)得知丈夫被捕遭受酷刑,一个人躲在洗手间里无声哭泣等,成了观众反复咀嚼品味的情节。

张艺谋:这部戏表现友情就是以死相托、舍我保你。谍战片要保持高概念的架构,所以不能大篇幅表达情感。这部片子里,所有的表演都是隐忍的,甚至是反向的、含而不露的,是跟着情节走的,把情感与情节交织在一起,演员在表演中迸发出真实情感。

记者:色彩的运用,是您作品鲜明的风格。《红高粱》《英雄》是浓烈奔放的色彩,《影》是水墨画一样的色彩,《悬崖之上》也是以黑白两色为主。

张艺谋:色彩的选择,首先要根据故事和人物,要准确,而不是去“玩”色彩。《悬崖之上》为什么用黑白两色?因为我觉得,对于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生活本身就是非黑即白。再加上故事发生在冬季的东北,所以影片中大部分用真雪来呈现白雪皑皑的主色调。

记者:您常说,中国电影不缺观众,缺好作品。您怎么看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

张艺谋:说一千道一万,好电影最为关键。我所说的好电影,不是单一的标准,而是说能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在全世界引起反响的电影。这样的好电影还是太少。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下,我们仍然可以进电影院看电影,可以进行电影创作,可以恢复电影产业,这是多好的事情。所以,我们的责任、我们的创作,都应聚焦在好电影上。好电影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我看好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有爱国热情,他们聪明、领悟力强,我相信,未来的大师,一定会在年轻人中产生。

(摘编自《“心里的丰碑是永远的丰碑”——对话导演张艺谋》,《人民日报》2021年05月10日第20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艺谋首次触碰谍战题材,电影公映后,他接受了专访,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不满足,而对所有的工作人员,特别是演员给予了肯定。
B.《悬崖之上》这个关于隐蔽战线的故事最打动导演的是无名英雄的牺牲,因为这些英雄的牺牲,我们才能迎来黎明,过上今天的美好生活。
C.以往的谍战片往往靠悬念推动故事,《悬崖之上》不走寻常路,而是按照现实主义手法来讲故事,这对张艺谋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D.虽然谍战片不能大篇幅地表达情感,但是《悬崖之上》以隐忍的,甚至是反向的、含而不露的表演,呈现出了谍战片少有的情感浓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日报》记者对话《悬崖之上》导演张艺谋,揭开了拍摄《悬崖之上》前前后后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没有一部电影是十全十美的。
B.本次的专访记者面对专访对象时不全采用提问的方式,有时向对方提问,有时直接抛出自己的观点,对话方式灵活,专访内容集中又丰富。
C.《悬崖之上》在色彩的运用上以黑白两色为主,体现了导演作品的鲜明风格,但色彩的选择,只要根据故事和人物,就不是去“玩”色彩。
D.《悬崖之上》演绎了一个关于无名英雄的令人感动的故事,它不但体现了张艺谋导演艺术的一次美学升级,而且找回了国产谍战片的初心。
6.专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所谓新闻事实是被记者选择过的、以一定方式传达出来的事实。你从这篇专访中获得了哪些主要的新闻事实?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瞎子卢六

马伟山

那一年,卢村第四生产队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仓库里丢失了半麻袋小麦。

那个年月,粮食的金贵堪比生命,更何况是优良的小麦种。这些种子是村里求爷爷告奶奶好歹从公社种子站弄来的,每个生产队就分了一麻袋。本想秋后种上,来年能有个好收成,让大伙儿乐一乐。这下可好,昨天刚放进仓库,就丢了。最先发现丢了麦种的是仓库保管员大罗,他一早去拿东西,却发现西山墙根放小麦种的麻袋松松垮垮的,就到近前去看。一看,就吓了个半死。大罗报告了队长卢怀水,卢怀水又报告了大队部。工夫不大,这起盗窃案就传遍了卢村。

案发现场很特别,没有撬锁,也没有破窗,只是仓库的西山墙根被人挖了个洞,洞口不大,最多能伸进一只胳膊来,要不是洞口下遗漏了几十颗麦粒,谁也不相信盗贼是从这里下手的。这个案子难住了村里大大小小的干部,就连公社里的李公安也束手无策,在村里装模作样查了几天也悄悄溜了。最后,大队部领导让四队自行处理,卢怀水就限期让大罗破案,案不破,他这个仓库保管员也脱不了干系,就别干了。

大罗愁得不行,就想到了表哥卢六。

卢六是本村人,当年曾有一个算卦的绝活。到底多绝,仅举两件事儿。一件是村里有人丢了一头猪,找了三天没办法了,请卢六一算,竟在枯井里找到了。再一件是村里张寡妇家的柴垛被人点了火,大火又烧死了旁边的几棵树。张寡妇哭天嚎地,据说卢六看不过,就给算了一卦。知道放火人了,可张寡妇却不敢去找,吃了个哑巴亏了事。这下,卢六名声大振,可不久,就来了霉运,被人去公社告了密,说他搞封建迷信,蛊惑人心,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此,卢六三天两头被游街批斗。一次觉得冤枉,和看押的民兵顶了几句嘴,被意外打瞎了眼。

卢六是双眼瞎。好好的一个家庭,一下倒了顶梁柱,日子就糟了。在家窝闷了,卢六就拿一截细竹竿点点戳戳地去街上溜达。看着他闭眼在街上一点点挪动,大家心里难受,都骂那个告密的黑了心肝不得好死。大罗看不下去,就去找卢怀水,说队里能不能救济他一下,或给他找个轻省的活儿干。卢怀水嘴一撇,说:“救济?凭啥?就凭他是个搞封建迷信的坏分子?再说了,队里有轻省活儿,可他是个瞎子,总不能让他管账看菜园吧?”大罗被噎得说不出话,扭头就走。卢怀水在后面说:“对了,他不是会算卦吗?就让他算算哪里有丢钱丢物的,直接去拾多好啊。”说完,哈哈大笑。

卢六一向为人正气,手也巧,眼睛没瞎时,村里人有事只要找到他,随叫随到,积了不少人缘。现在没法下地挣工分,日子紧了,村里人就来帮他,送吃喝的,给他头担水的,让卢六很是过意不去。这年冬天,村里来了一个外地说书的瞎子,每天晚饭后大人孩子都挤在大队办公室里,听他说《岳飞传》,兴奋得不得了。卢六也去,让十几岁的儿子领着他。白天,村里的劳力都下地出工了,卢六就把说书人请到家里教他说书。一个冬天过去,卢六不光把《岳飞传》学了个差不多,还学会了不少小段。他说起书来,口齿清楚,声情并茂,一点不比师父差。从此,卢六每晚都义务给村里人说书,夏天在街头,冬天在某个生产队的饲养室里,只要有人听,喜欢听,他就说。卢六和师父不同,每次说书前,他都要说一段自编的小段。

人生一世不容易,

积德行善是根本。

人活不能只为己,

满肚私心天不容。

心善不会做噩梦,

身正一定欢乐多。

每次说完小段,听的人都拍手叫好,百听不厌。卢六也高兴,就清清嗓子说起书来。

大罗找到卢六时,他刚吃了饭。听了要他算卦的事儿,他没吭声,只用抹布一遍遍擦着黑乎乎的桌面。好一会,卢六才说:“就给他一条活路吧,咱不当这个保管员就是了。”

“给谁一条活路?”大罗一脸疑惑。

“别问了,我一句话也许就毁了一个家。”

不几年,村里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卢六的两只眼竟奇迹般能看东西了。

一次和卢怀水撞了个正着,卢怀水不阴不阳地说:“你个假瞎子还挺会装呢。”

卢六答非所问,低声说:“你在墙上弄个洞,再把胳膊伸进去,用剪刀弄破麻袋,再一把把掏出小麦来,也真是费尽了心思。”

卢怀水猛地打了个哆嗦,脸一下白了。

多年后,卢六临终前,断断续续对家人说了几句话,大意是:当年村里那户人的猪因吃了队里的几口青苗,被卢怀水撞见用砖块打蒙了头,才掉进了枯井。至于张寡妇那柴垛,是他想人家的好事没得逞报复点的火。我哪会算卦啊,就连他偷生产队的小麦种,都是我亲眼所见。去公社告密整我的也是他,可冤冤相报啥时候是个头……

我是卢六的孙子,爷爷临终前我在场。

出殡那天,村里来了很多人祭奠爷爷。卢怀水带着他的孩子也来了,竟跪在灵前哭得稀里哗啦。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麦种失窃案难住了村里大大小小的干部和公社里的李公安,文章以悬案开头,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B.文章运用补叙,对卢六算卦及卢六瞎眼情节进行补充,使情节完整,并为后文揭开事件真相埋下伏笔。
C.“我”是文章的叙述者,文中提到“我”是卢六的孙子,“爷爷临终前我在场”,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D.游街批斗斗坏了卢六的双眼,好的政策环境卢六忽然复明,这样的环境也支配着如卢怀水之流的人心。
8.卢怀水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9.文章以卢怀水带着孩子祭奠卢六结尾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2021-09-01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汤字子公,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举茂材。父死不奔丧,下狱论。后复荐为郎,数求使外国。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城。

时匈奴郅支单于背畔礼义,留杀汉使者吏士。常与延寿谋“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延寿病,汤独矫制即日引军分行,发温宿国,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涉康居界,至闻池西,杀郅支单于。于是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臣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宜县头槁街,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既至,论功。刘向曰:“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取。”元帝乃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关内侯,为射声校尉。

汤上书言康居王侍子非王子也,按验,实王子也,汤下狱当死,太中大夫谷永上疏讼汤:“昔白起为秦将,南拔郢都,北坑赵括,以纤芥之过,赐死杜邮。今若庸臣遇汤,卒从吏议,使百姓介然有秦民之恨,非所以厉死难之臣也。”成帝出汤,夺爵为士伍。

后数岁,西域都护段会宗为乌孙兵所围,驿骑上书,愿发城郭敦煌兵以自救。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及百僚议数日不决。上召见宣室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居四日,军书到,言已解。大将军凤奏以为从事中郎,莫府事壹决于汤。

(选自《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有删节)


【注】①槁街:汉代长安街名。少数民族聚居之处。②杜邮:地名,在咸阳以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
B.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
C.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
D.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材,即察举岁科之一的“秀才”,始于汉武帝时期,为避东汉光武帝刘秀之讳,改称“茂材”,也常作“茂才”。
B.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一般史籍中也常用来指代唐虞执政的那段时间,古人认为那是一段太平盛世。
C.关内侯,秦汉时期爵位名,有封号和封国。一般是对文官的奖励,封有食邑数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
D.宣室,古代宫殿名,此处指汉代未央宫中的宣室殿。“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之事,就发生在此。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汤富有才学,进入仕途。他自幼爱书擅文,因求贷无节制不被州里赏识,到都城后进入仕途,几经辗转才做了西域副校尉。
B.陈汤颇有谋略,敢于决断。他看出偏远地区的郅支单于的劣势,未向皇上奏请,趁同僚甘延寿卧病之际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C.陈汤建立奇功,得到肯定。汉成帝听取了刘向的主张,因陈汤诛杀郅支单于的大功而原谅他擅自矫诏兴师之过,给予赐爵封赏。
D.陈汤熟悉边事,料事如神。文武百官数日不能决断是否出兵解救段会宗,陈汤一言解危,得到大将军信任,被任用为从事中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县头槁街,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2)使百姓介然有秦民之恨,非所以厉死难之臣也。
2021-08-26更新 | 258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柳宗元,负元间中进士,登博学鸿词科,后入朝为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脱至永州十年,后又至柳州,此诗写于贬谪柳州期间。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相橘树。③据《水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橘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从爱柑写起,起句叙事平平,但从“手种”“二百株”等词句中,足见诗人对柑橘树之喜。
B.颔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情。
C.颈联遥想柑橘开花结果的热闹场景,用疑问语气表达出不知届时自己是否还在此地的复杂心绪。
D.诗人将一颗不平静的心隐藏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形成了“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15.清人姚鼐评价此诗时有言:“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
2021-08-26更新 | 3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