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大联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广西 高三 开学考试 2021-09-07 6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戏曲在古代虽被称为“小道”,但其人文精神却与正统文学之诗歌、史传相通,所谓“其旨趣实本于《三百篇》,而义则《春秋》”(清代戏曲家孔尚任语),不仅有着“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还能起到鉴古知今、惩恶扬善的作用。社会大众也常常是通过戏曲作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戏曲中所承载和传播的价值判断、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世界观,沉淀为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对于提高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起到重要作用。今天所谓“守正”,就应该学习、继承古代戏曲这一优良传统。传统戏曲所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爱国主义思想和英雄主义精神,锄强扶弱、追求公平正义,热爱生活等,仍符合当代社会价值观。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学习古典戏曲表现时代精神和人性美好的传统,创作出彰扬新的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新作品。

戏曲是体现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守正”就必须深刻认识并坚守住这种民族艺术形式之特色。著名戏剧家张彭春、著名戏曲理论家张庚两位先生对戏曲艺术独特性都打过类似的一个比喻,大意是说,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每个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都有自己的语言,它们具有不同的语言形态、语法和语汇。不同民族的戏剧艺术就像他们的语言一样,也有着自己的语法、语汇以及独特形态,中国戏曲特殊的艺术语汇、语法具体表现在四功五法等技术层面。无论是王国维说的“歌舞以演故事”、齐如山所谓的“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还是当代论者将张曼君导演的戏曲艺术称为“新歌舞化叙事”,四功五法综合而成的歌舞性特征都是中国戏曲艺术之根本属性。

守戏曲艺术形式之“正”的关键,在于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严格的四功五法基本功训练。表演是身体的艺术,从业者必须在口、手、眼、身、步等身体各个环节进行训练,熟练掌握构成艺术的基本零件,达到举手投足都有“范”,这些功法“上身”了,才算掌握戏曲艺术的基本语汇;另一方面是对经典剧目的反复临摹和领悟。中国有300多个戏曲剧种,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经典剧目,这些剧目是该剧种发展成熟过程中经过历代艺人不断打磨而形成的艺术精品,它们是剧种艺术精华的结晶,具体体现着四功五法的运用方式和组合规律。如果说基本功是单词、笔画,那经典剧目就是体现着语法等综合要素的完整句子与段落。后学者通过对经典剧目的反复学习、临摹,逐渐领悟到其所从事的行当艺术的精体,当然,每个行当都有开蒙戏和代表剧目。戏曲艺术的传承关键在人,艺术层面的“守正”关键在于人才培养阶段,夯实基本功,加强经典剧目的学习及舞台实践力度。这是今天培养“守正”艺术人才时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戏曲艺术基于“守正”而实现“创新”,主要体现在剧目生产上。我们不仅需要按照当代审美要求对传统剧目进行重新演绎,更需要通过新的创作来丰富和发展戏曲艺术。死死守住戏曲艺术遗产,一招一式不允许走样,以博物馆方式进行保护,或许也是某个时期的权宜之计。但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戏曲艺术只有与时代一起前行,契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需求,才会葆有持久的生命力。

(节选自吴新苗《戏曲艺术如何“守正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被称为“小道”的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及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
B.传统戏曲沉淀了共同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有利于提高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C.不同民族的戏剧艺术有不同的特点,中国戏曲艺术的根本属性体现为娱乐欣赏性。
D.戏曲艺术的传承关键在人,培养其传承人时不可忽视经典剧目的学习与舞台实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引证法与喻证法,论述了中国戏曲的人文精神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B.文章援引张彭春、张庚的观点,论述了不同民族戏剧艺术特点不同的观点。
C.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守戏曲艺术形式之“正”,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D.文章论述了戏曲艺术基于“守正”而“创新”的基本途径,并且指出其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继承古代戏曲的优良传统固然重要,但创作合乎时代要求的新作品才是根本任务。
B.戏曲守正,既要守其传播优秀精神文化、弘扬优良道德传统,又要守住民族艺术的内容。
C.经典剧目是每个剧种发展成熟的标志,它们是艺术精华的结晶,也是开蒙戏和代表剧目。
D.强调戏曲的创新,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将传统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7-2018年全国退耕造林

注:2012年、2013年无统计数据。

2009-2018年全国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

(摘编自“中国林业信息网”)

材料二:西起内蒙古达茂旗,东至河北平泉市,南起山西代县,北至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一代又一代防沙治沙人在45.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让曾经的荒漠山村绿起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20年来,累计完成营造林902.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0.59%提高到18.67%,综合植被覆盖度由39.8%提高到45.5%,区域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432平方公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成绩单,折射出我国防治荒漠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几十年来,中国通过颁布施行防沙治沙法,持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推动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幅缩减,沙区生态状况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004年起,全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我国总体上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防沙治沙改善了局部区域小气候,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多地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景象。

(摘编自《持续治沙,全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实现“双缩减”》)

材料三:在山西省右玉县,三代树种的今昔之变,生动展现着科学绿化理念。第一代树种是小老杨,这种杨树既不高大,也不粗壮,甚至长得歪歪扭扭。小老杨是右玉绿化的先锋树种。右玉90%以上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小老杨是首功之臣。此后,松树接替小老杨成为治沙主力,松树不仅可以提升林地功能,还筑起了防风固沙的新屏障。第三代树种有海棠树、金叶榆等近40个树种,这些树种既美化环境,又有经济效益。科学治沙、绿色发展,不仅提升了治沙效率,也带来了综合效益。

在防沙治沙中,各地积极引导沙区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开发利用沙区光、热、风、土地等资源,积极有序发展沙区特色种植养殖、沙漠旅游、生物质能源等绿色富民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带动群众稳定就业增收政富,实现防沙治沙与沙区经济发展双赢。目前,内蒙古、新疆等地沙区特色产业已呈现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趋势,带动了沙区农牧民增收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新疆若羌、温宿等县市农民人均林果业纯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

(摘编自《科学治沙,实现防沙治沙与沙区经济发展双赢》)

材料四:今春,北方地区发生9次沙尘天气,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今年春季沙尘天气主要源自蒙古国。目前,蒙古国土地荒漠化已达87%,近年来急剧恶化。沙尘形成通常需要3个基本条件:沙尘源、大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其中,沙尘源是物质条件,大风是动力源,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为热力条件。

今年春季的沙尘天气再次表明,在荒漠化挑战面前,各国是一个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需要各国携手应对。

荒漠化防治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被称为“地球癌症”的荒漠化,威胁着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在全世界,每天约331平方公里土地退化为沙漠或荒漠,导致13亿美元经济损失。多年来,我国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系统推进我国荒漠化防治,树立了库布其、塞罕坝等一批国际瞩目的典型治理样板,创造了“绿进沙退”“绿富同兴”的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公约事务,引领公约发展,推动国际合作,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事业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们将向全球分享中国治沙经验,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再上新台阶。

(摘编自《合作治沙,荒漠化防治需要各国携手应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退耕造林工作经历了两个时期,从2007年到2014年数量不断下降,从2014年到2018年数量不断上升,最多的年达120万公顷以上。
B.从2009年到2014年,我国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逐年递增,最高约210万公顷;从2014年到2018年,又逐年下降,降至90余万公顷。
C.一代又一代的防沙治沙人历经20年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取得良好效果,完成营造林902.9万公顷,区域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432平方公里。
D.山西省右玉县先后使用小老杨、松树治理沙化土地、提升林地功能,防风固沙,在此基础上使用海棠树、金叶榆等树种美化环境,提升经济效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4年起,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逐年“双缩减”,由以前的“沙进人退”转变为“绿进沙退”,从而改变了气候,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B.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科学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大规模发展沙区种植养殖等绿色产业,不仅可以提升治沙效率,而且可以带来综合效益。
C.今年春季北方沙尘天气频仍,这种沙尘天气主要源自土地荒漠化严重的蒙古国,因此,荒漠化治理需要各国携手应对,组成命运共同体。
D.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是个全球性的各国普遍存在的难题,世界上每天都会有大量土地退化为沙漠或者荒漠,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6.对于防沙止漠,你认为我国治沙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向全球分享?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冰雹

高军

住到老乡家以来,刘振华感到这家老乡对他们一直是客客气的,不仔细体会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事儿,但是好好咂摸咂摸就觉得相互之间总像隔着一层什么东西。

刘振华是随四支队进入岸提的,通过了解,他知道在此之前这儿几乎没有我党的活动,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到来以后才刚开党的工作。四支队是紧其后到达这里的,群众工作也才开始没几天。当地老百姓还处于观察了解之中,这种状况也是正常的。

这天年饭后不久。他正与老乡聊天。老乡听说他是泰安人,说语的语气一下子就亲近了不少:“离俺们这里也就有二三百里路吧?”

刘振华说:“准确的距离我还真弄不清楚,但确实不是很远,三百里左右吧。”他们说着些家长里短的话,气氛渐渐越来越融洽。

突然刮起一阵风,门外的天空出现黑云头,并且很快就布满了天空。风刮得很乱,黑云不单单是黑色,里面有些地方发黄,有些地方发红,还有些地方发白,给人一种触目惊心之感。

老乡担忧地说道:“有点儿邪!这天有点儿邪!唉,恐怕要下雹子,地里庄稼要遭殃了。庄户人家日子本来就过得艰难,再遇上天灾更毁了啊。”

这时隆隆的雷声也在远处响起来,刘振华感到天气的确有些不正常。他心中一动,想起了家乡的谚语,就问老乡道:“我们那里有一个说法,叫作雹打一条线,咱们这里要是下雹的话是不是也有什么规律?”

风势继续加大,老乡转过头苦笑一下:“俺们这里也有这话,你看看这个地方近处三面都有山,有几个山口子怪模怪样的,经常走那个东西,一长溜儿过来就是一场灾难。”

老乡口中连雹子都不直接说,刘振华听出了他心中的担忧。

在大风吹刮下,很大的雨点儿噼里啪啦地落下来,一阵土腥气钻入屋子,钻入鼻孔,有种让人想打喷嚏的感觉。

“坏了,坏了,真的下起来了。”老乡跺了跺脚,无奈,痛心。随着噼里啪啦声逐渐加大,地面上已经能看见一个个花生米大小的冰雹。老乡起身又坐下,看了刘振华一眼,好似想做件什么事儿又有些犹豫的样子。

刘振华来沂蒙山区时间不长,但对当地风俗习惯已经了解不少。于是他立即建议说:“刀呢,刀在哪里?”

老乡听见这句话,立即冒雨跑向锅灶处,把菜刀拿过来递给刘振华。刘振华接过来,迅速扔到院子中间的地上。老乡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下来。

雨水夹杂着冰雹继续下着,院中的冰雹已经大多了。刘振华猛地推开老乡家的门,一头冲进雨幕中不见了踪影。很快他又顶着风雨跑回来,手中拿着他们炊事班做饭用的菜刀。他把刀递到老乡手里,示意老乡也扔出去。看到老乡有些迟疑,他就催促道:“快,赶快啊。”

老乡使了使劲儿,用力地把菜刀扔在了雨中。看到他满头满身的雨水,额头上还有一个栗子大小的红点,赶紧找来自家的擦脸布,递到刘振华手里:“快擦擦,被砸的地方怪疼吧?”

“没事儿没事儿。”刘振华说,“说不上李老爷一害怕,冰雹就停了。”

老乡走过来,拉住他的手摇了摇,说:“你们整天讲破除迷信什么的,还是……原来也知道李老爷的事儿啊?”

“怎么不知道?他不是咱们东北方向不远处那个横河村的吗?生下来就是一条小黑龙,他爹觉得他是个怪物,追打过程中被门挤掉了尾巴。他主管天气后,只要下冰雹,大家扔刀出去,他一下子想起自己的尾巴,就不敢下冰雹了。”刘振华把来岸堤后了解到的这一民间传说简略讲了出来。

老乡一下子佩服起来:“你怎么知道得这么细啊?”

刘振华拉着他坐回座位说:“我觉得,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每一个都很精彩呢,等将来打败日本鬼子,可以专门搜集整理出来印成一本书。民间传说是一笔宝贵财富,不能简单判定都是迷信啊。”

雨和冰雹肆虐一阵后终于停下来,刘振华拉着老乡:“走,咱们赶紧到地里看看庄稼去。”

随后几天,刘振华和战友们帮村里乡亲们开展生产自救,该补种的补种,该改种的改种,乡亲们都用感激的眼光看着他们。

不经意间,刘振华发现老乡说话中的“俺们”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变成“咱们”。在四支队开拔的时候,老乡把两个儿子都送到了队伍上。

刘振华很善于做群众工作,后来先后担任了连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他在沂蒙山区转战了很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开为少将、上将。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没有忘记沂蒙山区那场冰雹……

(原载于《小说月刊》2021年第4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支队来到岸堤,刚刚开始群众工作,当地老百姓虽然对他们客客气气,但存在抵触情绪,小说开篇揭示矛盾,为下文张本。
B.天气的变化让老乡十分担忧,因为那是下冰雹的前兆,一旦下冰雹就可能毁了庄稼,让日子本来就难过的庄户人家雪上加霜。
C.小说描绘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先是刮乱风,起黑云,再写雷声响起,雨点落下,下起了冰雹,语言形象生动,使人身临其境。
D.刘振华和战友们帮助村里乡亲们开展灾后生产自救,或补种,或改种,与乡亲真正地走在一起,赢得了乡亲们的感激与信任。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扔刀子事件中刘振华的行为动因。
9.“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没有忘记沂蒙山区那场冰雹”,文章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自雍州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久之,稍以为然,相谓曰:“斯人公卿子弟,志气若是。今人人皆云‘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吾闻王者不死,斯人再三获济,岂非其人乎?”由是渐敬密。密察诸帅唯翟让最强,乃因王伯当以见让,为让画策,往说诸小盗,曾下之。让悦,稍亲近密,与之计事。密因说让曰:“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委弃东都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

让乃令密建牙,别统所部,号“蒲山公营”。密部分严整,凡号令士卒,虽盛夏,曾如背负霜雪。躬服俭素,所得金宝悉颁赐麾下,由是人为之用。麾下士卒多为让士卒所陵辱,以威约有素,不敢报也。李密说翟让曰:“今东都空虚,若将军能用仆计,天下可指麾而定也。“乃遣其党裴叔方觇东都虚实。留守官司觉之,始为守御之备,且驰表告江都。密谓让曰:“事势如此,不可不发。今百姓饥懂,洛口仓多积栗,去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豫备,取之如拾遗耳。”庚寅,密、让将精兵七千人出阳城北,逾方山,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

朝散大夫时德散以尉氏应密,前宿城令祖君彦自昌平往归之。君彦,博学强记,文辞赡敏,著名海内,吏部侍郎薛道衡尝荐之于高祖,高祖曰:“是歌杀斛律明月人儿邪?朕不须此辈。”密素闻其名,得之,大喜,引为上客,军中书檄,悉以委之。丁未,密使其幕府移檄郡县,数炀帝十罪,且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祖君彦之辞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李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委弃东都/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
B.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委弃东都/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
C.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委弃东都/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
D.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委弃东都/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襁负,以带系财货负之于背,文中指年老与年轻的人背负兴洛仓的粮食。
B.海内,即国境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C.移檄,古代官方文书的合称,用于征召、晓谕和嘉奖,文中指发布文告。
D.炀帝,指隋朝的皇帝杨广,“炀”是他的谥号,即去礼远众,逆天虐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从雍州逃出来后,往来于各首领之间,向他们游说夺取天下的计谋,逐渐获得这些首领的信任与尊重,被认为有志气。
B.因为翟让实力强大,李密拜见翟让,给他出谋划策,武力征服其他小股盗匪,让他们归顺翟让,趁机劝说翟让起兵消灭暴君。
C.李密听从翟让的命令建立自己的营署,统帅自己的部众,他的部队纪律严明;李密将珠宝全赏赐给部下,人们乐于为他效命。
D.李密劝说翟让攻打洛口仓,他们率领精兵从阳城北出发,越过方山,从罗口袭击,攻破兴洛仓,打开粮仓,听任百姓取粮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遣其党裴叔方觇东都虚实。留守官司觉之,始为守御之备,且驰表告江都。
(2)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豫备,取之如拾遗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