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09-15 4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辉煌的戏剧,留下的剧本并不特别多,戏班唱戏留下的剧本更少。现在流通的剧本大都是为了满足社会欣赏阅读的需求,并不能代表演出团体的排演剧本。清朝宫廷的戏剧承应活动遵照皇帝的意志进行,对戏本管理规范,有着严格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方法,因而留下了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南府和昇平署剧本。这些宝贵的戏曲资料,是清朝宫廷戏剧活动的实物证明,对于恢复清宫演戏旧貌,发扬中国戏曲传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清代管理戏曲音乐的机构,最初是沿袭明代的教坊司。后来,康熙年间又另外设置一个被称之为“南府”的机构。其间,教坊司一直存在,到了雍正年间才被裁撤。所谓昇平署,估计是取了“歌舞升平”的雅意,乾隆七年设乐部,和声署改归乐部管辖,依然保留南府,并选派太监到南府学戏,叫做“内学”。另从江南挑选优秀伶人入南府当差,充当民籍教习,招收民籍学生学习,叫做“外学”。1925年逊帝溥仪出宫,昇平署也随之自行解散。

清代宫廷承应戏的演出十分频繁,颇具宫廷特色,是为了应合宫廷内的各种民俗节日、朝廷重要庆典等筵宴场合而专门编写的。清代宫中戏剧根据需要的不同,把戏本分成四类:“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朔望承应”。

月令承应,即“节令戏”“应节戏”,逢时按节演出,如元旦、上元、立春、中秋、重阳、冬至、腊日、除夕等。一年之中,节令戏本约有二百多种,每个节令均有相应的剧本。如立春承应剧目有《春朝岁旦》,正月十五上元节承应剧目有《悬灯预庆》《月宫辉彩》,清明寒食节承应剧目《高怀沂水》《芳节行吟》。八月十五中秋节承应剧目有《月桂飘香,霓裳献舞》《祥云捧月》等。

法宫雅奏为内廷诸喜庆事演出的戏本,也称喜庆戏。如皇帝大婚,演《列宿遥临,双星永庆》《百子呈祥》《慈容衍庆》等。皇子诞生,演《慈云锡类》《吉曜充庭》等。

凡遇帝、后生日,更要演戏庆典,称为“九九大庆”,这是宫中最隆重的节日,每次连演数日乃至十数日。遇有整寿时,如六十、七十、八十等大寿更要举行大规模庆祝。

朔望承应。指每月初一、十五,民间有逢朔望日祭神的习俗,宫内照例应演戏。早年清廷在朔望祭祀之后演戏,而后来每月没有正式的祭祀礼仪,演戏只作为旧制沿袭下来,而承应的剧目也是取悦人君。

上述众多的承应戏剧本及详细的分类可证,宫廷戏剧演出已然成为清廷礼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编戏与编书一样,是清代统治者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他们对汉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发扬,对中原几千年汉文化的迷恋。他们迷恋音乐,雅好戏曲,尤其迷恋由江南士文化最浓的地方酝酿出的和平儒雅、精美绝伦的昆腔,这是文人文化的代表,是雅士阶层创造出来的最为风雅的声音。在清廷仪典上演出的各种宴戏、大戏,其实都是经过雅化的俗乐,民间新兴的剧种传入宫廷,宫廷中戏曲剧种的更迭几乎与民间可以保持一致。清宫承应戏独特的艺术特征也对民间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整个中国戏剧史来说,宫廷戏剧部分是一重要的补充,它对研究戏曲艺术在清宫帝后文化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和自身发展,以至对繁荣中国现代文艺创作,壮大中国现代戏曲艺术,传播优秀民族文化,都具有难得的历史资料价值。在历经百年岁月沧桑之后,这些戏本弥足珍贵。就戏曲发展本身而言,清代戏曲史乃是一部昆曲走向衰落,京剧萌芽、成长并日趋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宫廷演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帝后们由于本身的喜好,乐于参与创造,他们既是观众,又是导演、监制,直接参与创作,这与以往各朝大不一样。昇平署曲本及档案资料再现了清代内廷演剧的历史,同时还是清代兴衰的缩影,从中我们不仅可见清代戏曲的发展轨迹,还可了解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层面的细节。

(节选自2016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副刊,作者李士娟,文本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清朝宫廷戏剧活动留下的实物证明,对于恢复清宫演戏旧貌,发扬中国戏曲传统,种类繁多的南府和昇平署剧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剧本在戏剧发展史上的价值,在历经百年岁月沧桑之后,更显珍贵。
B.清代承应戏的演出十分频繁,其戏本分为四类: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朔望承应。后两种剧本的演出活动显然比前两者隆重。
C.承应戏剧本及详细的分类可证宫廷戏剧演出已经成为清廷礼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中国戏剧史来说,宫廷戏剧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D.通过昇平署曲本及档案资料我们可以了解清代戏曲的发展轨迹,弄清清代宫廷演剧的历史,对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细节有进一步认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戏剧源远流长,在其发展史上留下过许多辉煌的作品,即使现在,清廷剧本仍然满足了社会欣赏阅读的需求,也为演出团体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排演剧本。
B.“朔望承应”是清代宫中戏的戏本种类之一,原本与每月初一、十五民间逢朔望日祭神的习俗有关,后来变为无正式祭祀礼仪而只保留演戏。其剧目一般是取悦人君。
C.清代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发扬,对中原几千年汉文化的迷恋使编戏成为清朝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D.和平儒雅、精美绝伦的昆腔,代表了江南雅士阶层创造出来的最为风雅的声音,深受清朝统治者的喜爱。斗转星移,在清朝宫廷中昆腔最终被京剧取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府”、“昇平署”和“教坊司”是清代管理戏曲音乐的机构,昇平署的取名十分雅致,可能含有 “歌舞升平”之意,从中我们也能想象清朝戏剧演出的繁盛之景。
B.在清廷仪典上演出的各种宴戏、大戏,极具风雅,其实它们大多来自民间,是经过编戏工作者雅化的俗乐。
C.从中国古典戏曲发展史来看,清代戏曲经历了一个昆曲的衰落,京剧的萌芽、成长并日趋成熟的过程。
D.帝后们喜好宫廷剧,他们既是观众,又是导演、监制,还直接参与剧本演出,这在以往各朝中实属鲜见。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元任:中国现代语言之父

韧 雾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位非常爱“玩儿”、一不小心就“玩”成了世界级大师的人物。他,就是中国现代语言之父——赵元任。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在天津一个官宦之家,是赵匡胤的第31代孙,其六世祖是清朝“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诗人赵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名句就出自赵翼之手。

赵元任在语言上天赋异禀。从小就爱学别人说话,很早就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方言。15岁考入江南高等学堂后,一次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同桌就餐,赵元任居然能用8种方言与大家交谈。1920年10月到1921年7月,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演讲,赵元任担任翻译工作。罗素讲演有一站是去长沙,火车上赵元任就跟身边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翻译时,他已可将英语翻成长沙话了。他的绝活之一,是在清华园的周末同乐会上表演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从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由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旅行”遍及大半个中国,而每到一地,赵元任便用当地方言土语,介绍名胜和土特产,他一口气说了近一小时,听者无不捧腹。

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赵元任成为国学院“四大导师”中最年轻的一个。合约上写明他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他最后选择开设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和普通语言学,从这时起,将语言学作为一生努力的专业。

赵元任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只是为了“好玩儿”。也许正是这种对学问发自内心、毫无功利的热爱,给了他做研究最持久的动力。汪曾祺说诗人气质的沈从文搞文物考古,搞的是“抒情考古学”,所以有人说赵元任的语言学是“兴味语言学”。

这种“好玩儿”让他往往能将深奥的学理用鲜明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讲授汉语一个重要的特点“同音异形”时,他忍不住技痒,用一堆同声同韵单音字,创作了著名的《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拭室。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是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个吃狮子的幽默故事,据说成为汉学家们压箱底的噱头,还被正式收入《大英百科全书》,专门用来说明汉语的特点。

“好玩儿”不代表研究学问不严肃认真。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曾是清华国学研究院32名学生中唯一报考语言学的人,赵元任是他的导师,梁启超做辅助导师。两人风格截然不同,梁启超鼓励为主,赵元任则要求严苛。王力1927年写的论文《中国古文法》,梁启超在封面上写了一总批“精细妙悟:为斯学辟一新途径”。赵元任只给予了一句褒语,其余用铅笔小字作眉批,专挑毛病。其中王力讲到“反照句”“纲目句”时,加了一个“附言”:“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罕见。”“元任先生批云:‘删附言!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这是对我的当头棒喝。”王力深感惭愧,后来将老师赵元任的批评“言有易,言无难”,当作警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

新文化运动中,语言文字改革被认为是改良社会的一种途径,许多人为之努力,赵元任也不例外,他终生都是一位最坚定不移的语言文字改革家。1928年南京的大学院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方案》,赵元任是主要的设计者。1958年,中国通过并全面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就参考了《国语罗马字方案》。作为视听教学法的先驱,赵元任编写的教材和录制的国语唱片成为教学的范式,其方法延续至今。

他还是中国第一位用科学方法做方言方音调查的学者。1927年他历时2个多月辛苦奔走,记录了吴语区33个地方的方言,《现代吴语的研究》于次年出版,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方言的著作”,也是现代汉语方言学正式诞生的标志。此后的《广西瑶歌记音》《湖北方言调查》(主编)《中国话的文法》《语言问题》等,皆是不朽的著作。

(有删改)

相关链接:赵元任博学多才,既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对哲学也有一定造诣。然而他主要以著名的语言学家蜚声于世。他从1920年执教清华至197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退休,前后从事教育事业52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给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事业培养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可谓桃李满天下。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元任在清华园周末同乐会上表演口技“全国旅行”,说明了他非凡的语言天赋,也是汪曾祺所说赵元任“兴味语言学”的重要体现。
B.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赵元任选择开设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和普通语言学,其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
C.新文化运动中,赵元任把语言文字改革作为改良社会的途径,设计了《国语罗马字方案》;为视听教学法编写了教材、录制了国语唱片,其方法延续至今。
D.选文记叙了赵元任学者生涯中的许多有趣的轶事,对传主的性情、思想、学术品格作了多方面的呈现,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行文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5.文章第九段详细写了赵元任作为导师对王力论文的批评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文章开始说赵元任是“玩”出来的大师,文中多次写到赵研究语言学是“好玩儿”,你怎样理解“好玩儿”和语言大师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 别

方英文

十八年前,在我故乡的那个小县城,在那个如猪圈一样肮脏的小小的汽车站里,确切地说,在汽车站出口处的那个平淡无奇的斜坡上,我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页历史被永远掀去了。

当年的那个小车站在一个凹地里,出门时要爬一个三十多米长的斜坡。其实那坡并不怎么陡,五十岁以下的成年人骑自行车加把劲也就冲上去了。但是,对于那种老式解放车,要爬上这个斜坡,非得一脚油门踩到底不可。我就是乘坐那种三十八个座位的老轿车离开车站的。我的座位在中间,临窗。

当车启动时,我故作镇静地伸出手与我的未婚妻握别。我的未婚妻不习惯于这种城市人的礼仪。在乡村,只有穿中山装的人才握手。在我的未婚妻看来,握手,尤其男女间握手,是非常别扭的,是某种把深沉化为浅薄的令人无法容忍的计谋。但是,面对我伸出的手,她还是抬起她的手——却不是和我握,而是擦她的眼泪。她擦拭的时候,眼睛并没有泪。当手挪开时,我看见两颗泪珠翻出她的眼眶。

“到大学了就来信。”

“一定。”

汽车上坡时,我一直引颈窗外,与她挥别。别的送行的人跟着汽车爬坡,而我的未婚妻则静静伫立那儿,双手抚弄着垂在她胸前的又黑又粗的辫子。可是突然,她笑了,一脸的失而复得的神情,并且距我越来越近。我还未弄清原因,汽车已退回原位,与她头对头了。司机打开发动机盖子,一边咒骂一边检修。未婚妻异常动情,急不可耐地补充了几句很要紧的话。汽车又动了。送行的人多数散去,从检票口离开车站。

“要勤洗澡,城里可比不得农村。”

“嗯。”

她的倩影又开始缩小。我在心里把她和我掉换个位置,心里就异常难过起来。谁知,汽车又退下坡来。在汽车下退的过程中,我看见我的未婚妻双手不安地塞进裤兜。汽车停住,并未熄火,她掏出一把爆米花递到我手里,虽然我的行李包塞满了她的爆米花。我刚接过爆米花,汽车就动了。

“你咋想的你就咋办。”

“我的想法一百年不变。”

见汽车上爬,一些人趁机往厕所跑,边跑边解裤带,好像早就憋不住了,其实是怕汽车再倒回来与被送的人两相难堪。只有我的未婚妻还如一株小白杨般贞节地站在原地不动。

这次颇顺当。汽车的前两轮已爬上平地,可那两个沉重的后轮却恶作剧一般再次把车身拽下坡。我与未婚妻相视一笑,很尴尬地一笑,无话可说了。分别,尤其是相爱的男女分别,向来是人间最忧伤、最悲凉的场面,原因在于这一瞬间,我们心爱的人儿从眼前消失了,我们不知道今生今世还有没有重逢的可能。送别之所以酸楚揪人,更在于它是一次性完成的,所以才割心挖肺般难受。可是,我与未婚妻这种复写纸式的分别却是何等的糟糕啊!如此地败坏胃口大概是史无前例的,犹如交响乐团演奏感人肺腑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而站在那儿指挥的却是赵本山……

所以,当汽车再次启动时,为了断然中止这一不幸的场面,我几乎是吼叫着对未婚妻说:

“你赶快回吧!”

她还是不动,像一枚绣花针似的钉在原地。我,我的未婚妻,以及全车的旅客,都在心里默默祈祷:但愿这次一鼓作气,冲出车站。然而,汽车却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这该死的斜坡!这无耻的汽车,它公然残酷地第四次退了下来!它下滑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未婚妻早已别过脸去……

“都下来,推!”

司机一声令下,旅客们全下了车。只有我一人没下车,司机瞪我,我再把他瞪回去。我只看着他们推车。而我的未婚妻的身子,曲成一个月牙形,也用双手奋力推着,看上去像是拿脑袋往前顶,要顶走一个瘟神似的。

奇怪的是,这辆破车跟断了履带的坦克一般,怎么也推不动。这时,从门口开进来一辆送油桶的大拖拉机。驾驶员停下拖拉机,跳下来帮大家推汽车。果然,加了这小伙子的力量,一下子把汽车推了上来。

当旅客们乱哄哄地挤上车时,当汽车在平坦的道路上启动加速时,我的未婚妻不知去向了。我搜寻了我目光所及的一切地方,还是没见人影儿。我伸出手却无对象可招,只好朝天空胡抡两下。

到了大学我即刻写信给我那远在千里之外的山沟沟里的未婚妻。可是写了三个月的信,才有了回音。她说:

“送你走的那天,我的心情本来极不好,加之汽车反复几次还上不去,我就彻底绝望了。这汽车简直成了一个累赘!我想,要是咱俩结婚,我不也成了你的累赘吗?”

半年后,我的未婚妻出嫁了。丈夫不是我,而是一个开拖拉机的,就是那天帮我们推汽车的小伙子。

(本文有改动)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亲历感,但因为视角的狭隘,使得读者知道的信息量有限,限制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B.小说中“小伙子”这一人物的设置十分精巧,既构筑了第四次分别场景的内容,又为结尾埋下了伏笔,可谓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C.车第一次倒退时,未婚妻抬手欲握又终究不好意思而改为拭泪动作,拭泪而无泪,手挪开泪方出。此处细节描写将一位年轻未婚的乡下姑娘深情与羞涩几笔勾出。
D.“我”和未婚妻最终分手,既因为地理空间的分隔,也是特殊的社会环境使然,同时,作者的笔调看似轻松,实则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E.爱人之间的分别本来是浪漫而感伤的,这篇小说中分别却令人“尴尬”,主要是因为作者使用了大量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的白描、比喻、拟人、对比来描写分别场景。
8.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未婚妻的心理变化过程。
9.小说中“解放车”四次从斜坡下退,这一情节起到了哪些作用?
2021-09-1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天祥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 文天祥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C.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D.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在本名之外,大多另有字,这种风气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男子在十八岁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
B.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C.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D.咸淳,帝王年号。“咸淳九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四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C.文天祥被捕之后,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弘范还是坚持要求他写,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诗给他,以此表明心志。
D.文天祥被捕之后,在元营多次表明心迹,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他视死如归,死前从容坦荡,死后面不改色,文天祥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2)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在江淮。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写出了笛声清晰、哀婉的特征,令听者黯然神伤,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引发了深夜无眠之人的无限愁思。
B.“寒山吹笛唤春归”的“唤”生动形象,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笛声仿佛在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C.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不待天明尽北飞”写出了大雁急切北飞的心情,流露出对大雁只需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的羡慕。
D.“此夜曲中闻折柳”,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古人送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相赠,以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古诗中不乏其例。
E.《春夜闻笛》中一、二句写寒山笛声,三、四句写大雁北飞,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以人唤春归开始,以雁尽北飞作结,形象跳跃,寄寓得体,委婉而有新意。
15.《春夜洛城闻笛》和《春夜闻笛》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6.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空明澄静、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世界,足见苏轼内心的恬然自适。
(2)《锦瑟》中“_______”一联借用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创设出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表达了李商隐内心的怅惘之情。
(3)《虞美人》中“______?”一句写出了自然界的轮回更替,也隐含了李煜的痛苦与绝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