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10-25 11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解释为;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的定义和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表达了的德性。孔子践履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子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是公正的一部分,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位教育家,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帝为每个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行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淌的秋虫清音

付秀宏

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似秋空和秋水一样。

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

秋虫,就像秋天一样,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那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

一位朋友曾捉到蹲伏在厨房角落里的一只瘦小的蟋蟀,因为惊惧,它的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戛然而止。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

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上的那种感觉。

前两天去母亲家,住在那里。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一是无数沉醉的耳朵。

还曾读过一首有关秋虫的诗歌,题目叫《为何不带秋虫回家》,我臆测这里的是人的心灵的家园。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它可以把人们一颗颗浊躁的心变得一点一点清澈起来。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

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一鸣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

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

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从立秋开始,秋虫们日复一日跺着灼热夏季的尾巴,把秋意谱成深夜里长长的弦歌;在明耀的新月下或徐缓的凉风中,有意无意地靠着枕,听虫儿们的合奏,足以撼动泪湿的心情。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

对秋虫的声音,何以如此钟爱呢?难道说它们的演奏是一川清凌凌的融水?是啊,秋虫的清音,在自然中汇入了无尽的神妙,于是众妙毕集,各抒灵趣,我自己也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反正,每当没听到秋虫之声,便会莫名地想流泪,生出难于言说的慰藉与寂寥。我的心情,仿佛远离了床榻,沉浸在思慕与怀恋之中。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酸酸麻麻的,却有非常永恒的心境。

夜沉沉地睡了,只有往昔真挚而柔韧的声音,宛若秋水的微澜一般颤动不已。我不能忘怀于秋虫之鸣,任由秋虫是先哲心声余韵那般缭绕着,似动不动,似淌非淌,用它不懈的努カ——融化我敏感多愁的心。听得久了,我如同羁旅返乡的游子终于踏上故土,又似忆起与诗心碰撞那一刻的会心之笑,既有几分陌生,又感到舒畅和亲切。因有秋虫在耳,自己的情感得以恢复本来的纯净。

不知多少次,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听见秋虫的哨子还在奏响,只是有一点儿瑟瑟的冷意。当这凉意微逗之时,我心中总是疑惑:这是不是纷披灿烂的《广陵散》遗篇?是不是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的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时,我的心——像夏日河面上。巨蜻蜓时停时飞,惊骇般地睁大了眸子。从一个文化记忆驶向了另一个桥头,犹如驶入了梦境;夜半秋虫清音——于我,仿佛是一个个的新发现,引发深切的共鸣。

秋天气温日渐降低,虫音那冷静而又清澈的质感,如秋月般洁白纯净,如月光般水银泻地,如秋风般凉意深沉,亦如积风般了无痕迹。听秋虫之声,最有情味,如同古老编钟一样传来的悠远的音。那悠悠的声音仿佛有了倒影似的,一身静气地走着,值得我们去用心细细品味。如果有雅兴,不妨披一件夹袄,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此间月光清亮、露水清凉,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却丝毫不纷乱,婉转缠绵,喃语不尽。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

我不禁潸然泪下,倘若此时有人问我:秋虫的声音如何迷人?我会静静地说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因声声不息的秋虫清音,能把自己的那颗心读懂、读透,该是身为人最幸福的事情了!

(摘编自《人民周刊》2020年18期,有删减)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写庆祝丰收的中秋时令的秋虫鸣叫,并将听清音的感觉等同于聆听圣贤的教导和法师的禅语,让读者对秋虫清音有了非常美妙的第一印象。
B.作者笔下的秋虫,是在辽阔的背景下将“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而这也正是作者在文中要向读者传达的无法说得清楚的情绪。
C.“我”之所以会臆测《为何不带秋虫回家》中“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是因为诗歌作者将秋虫的诗会比作李清照的诗词专场,能让读者浊躁的心逐渐清澈。
D.文中写《广陵散》遗篇的“纷披灿烂”,引用黄巢的诗句,意在以自我困惑引出对秋日夜半时分由瑟瑟冷意中听到的秋虫清音引发的内心深切的共鸣。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写自己去母亲家居住,听到樱桃树下的秋虫鸣叫声时,插叙了朋友捉蟋蟀的事,“打扰”一词在幽默调侃的口味中引发了对秋虫和文化的相似联想。
B.文中写秋虫并不嘲笑什么,而只是将自己声音的高低、唱停自然地表达出来,意在突出作者对微小秋虫的执着及其清音的美妙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
C.作者在文中解释了自己钟爱秋虫声音的原因后,先写自己听不到秋虫之声后的寂寥感受,再写听到秋虫清音后的巨大震撼和纯净内心,对比鲜明,描写细腻。
D.本文既联想、想象丰富,又借助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将秋虫清音写得清新脱俗,使得整篇文章意境优美,读来极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7.作者说秋虫清音是“流淌的”,而这种“流淌”在文中体现为多个层面,请结合全文分别简析。
2021-10-2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皇帝讳睿,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黄初七年夏五月,帝病笃,立为皇太子。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太和元年二月辛未,帝耕于籍田。十一月,立皇后毛氏。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六月,诏曰: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自顷儒官或非其人,将何以宣明圣道?其高选博士,乃任侍中常侍者。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四年春二月壬午,诏曰: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其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

青龙二年夏四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十二月,诏有司删定大辟,减死罪。三年,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百姓失农时,直臣杨阜、高堂隆等各数切谏,虽不能听,常优容之。四年五月乙卯,司徒董昭薨。六月壬申,诏曰:朕从百王之末,追望上世之风,邀乎何相去之远?法令滋章,犯者弥多,刑罚愈众,而奸不可止。往者按大辟之条,多所蠲除,思济生民之命,此朕之至意也。郡国毙狱,一岁之中尚过数百,岂朕训导不醇,俾民轻罪,将苛法犹存,为之陷阱乎?有司共议狱缓死,务从宽简,及乞恩者,或辞未出而狱以报断,非所以究理尽情也。

景初二年丙寅,司马宣王围公孙渊于襄平,大破之,传渊首于京都,海东诸郡平。初,帝议遣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遂以四万人行。及宣王至辽东,霖雨不得时攻,髃臣或以为渊未可卒破,宜诏宣王还。帝曰: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卒皆如所策。十二月乙丑,帝寝疾不豫。三年春正月,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癸丑,葬高平陵。

评曰: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

(选自《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B.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C.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D.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B.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C.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壬申,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壬申是中国干支历法中的第九天,辛未、丙寅、乙丑、癸丑等也均是表示干支纪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重视农耕,关爱百姓。明帝亲自到籍田中耕作,以示重衣,从未误农时;明帝诏令官府对孤寡老弱生活无依靠者赐给谷物。
B.明帝尊崇儒学,重视人才。明帝诏令向朝廷举荐的良才必须以通晓儒家经典为先决条件。选拔真正的博学高才者立即予以重用。
C.明帝重视德行,重修苛法。明帝重视官员的德行,华而不实的一律予以罢退;明帝诏令修订法律条令,删改大辟刑为减死罪。
D.明帝善谋有识,知人善任。明帝派遣司马懿讨伐公孙渊时,朝中大臣认为可兵过多,且最终难以取胜。明帝力排众议,用人不疑。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者按大辟之条,多所蠲除,思济生民之命,此朕之至意也。
(2)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卢龙塞行送韦掌记

[唐]钱起

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

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

陈琳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

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


【注】①掌记: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简称。②卢龙塞: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历史上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③陈琳:建安七子之一,曾为袁绍掌书记,后归附曹操。此处以陈琳借指掌书记。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以“雨雪纷纷”点明卢龙塞环境艰苦,“共指”体现了出征的士兵为国戍边的无畏精神。
B.三、四句视听结合,借飞沙、鼙鼓表现敌军的嚣张,又以旌旆的凝滞衬托形势的严峻。
C.五、六句诗人将韦掌记比作陈琳,借用陈琳的典故,表达对韦掌记文采风流的赞美。
D.七、八句将唐王和汉皇相比,表达对文武兼备的圣主的赞美,表现出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13.有人说,这首送别诗具有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新意,请从场景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回忆自己求学时在旅馆中的生活,饮食上每日仅两餐,且“____________________”;衣着上同学穿着讲究,而“_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没有羡慕的感觉。
(2)歌曲《在水一方》的词中有“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的句子,从韵脚和内容上看,这是化用、改写了《诗经·蒹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曹操《观沧海》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粗线条的勾勒,表现了大海的神奇壮观,山岛的高耸突兀。
(4)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以问答式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虽居住在人世间,但不受世俗影响的原因。
(5)《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使至塞上》中王维感觉自己就像飘飞的蓬草离开了汉塞,像北飞的归雁进入了胡地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君子和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8)《礼记·大学》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志向才能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
(9)《老子》中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021-10-22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知晓、明白)于利             人皆有不(总耐)人之心        埏埴(shānzhí)以为器
B.(文章)胜质则野          (邀请)誉于乡党朋友也             常于(jǐ)成而败之
C.天下(称赞)仁焉          (勤勉)行者有志             非不(xiāo)然大也
D.今一朝而(买)技百金            譬如医之(治疗)人之疾者             (wū)施不孝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16. 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闻道,夕死可矣             ②见思齐焉             ③在明德              其君者也              ⑤不足以父母⑥与越人
A.①/②④⑤/③⑥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⑤/②⑥/③④D.①⑥/②/③/④⑤

六、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7. 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可谓好学也已
B.剖之以为瓢
C.请买其方百金
D.其坚不能自举也
2021-10-2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