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二)全国卷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11-04 7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宏大叙事的模式是最为常见的选择。宏大叙事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总体观察,带有某种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论,“在叙事主体上,叙述者把自己关于世界、历史、人生的理念渗透在文本之中。在题材主题上,往往是反映包括政治、经济、民族等人类和社会重大问题”(马德生:《后现代语境下文学宏大叙事的误读与反思》,载《文艺评论》2011年5月刊)。而个人化叙事(也称小叙事)则侧重于创作者的视角和认识,注重从微观的角度和个人体验来看待历史事件,叙述宏大历史。在个人化叙事中,因不同的创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手法、风格取向和创作观念,故而会在图像及形象的选择和建构上形成差异化的状况。

与新中国“十七年”的同类创作相比,新时期之后的宏大叙事模式已经更加注意历史图像的“现实感”和精神性,力求祛除人为制造的崇高感,使图像叙事更贴近于当代人的情感和审美,例如陈坚创作的《共和国的将帅们》(2009年),开国领袖们的身姿神态具有日常化的特征,他们的形象充满了生活化的气质。显然,画家在进行图像叙事的时候,选择了个人化的观看策略,以普通的场景来表现这些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们,在艺术效果上贴近了普通人的视角,赋予这些人物普通人性的魅力。何红舟和黄发祥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2009年)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例子。中共一大会议的召开无疑是中国红色革命历史中最重要的一页,其历史意义之重大值得大书特书。然而,这一历史事件发生时并无一张图像资料可供利用,因此,只能依靠画家对同时期的人物照片(元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再进行视觉和空间上的重组。在图像叙事上,何红舟和黄发祥选择一大代表登上“红船”的那一刻,将毛泽东、董必武安置在画面偏中心的位置,且通过毛泽东回头眺望的身姿突出他的重要性。

在个人化叙事中,宏大的革命历史被细化为一个个历史的“切口”,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这不仅可以从容注入创作者个人的情感、视角和叙事特点,还能在画面结构和风格形态造成丰富多元的格局。如果说,在新时期之前的数十年红色美术创作中,个人化叙事还仅仅是一个个案的话(典型的如靳尚谊1961年创作的《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那么在当代美术创作中,这样的图像叙事方式已经极为普遍了。

21世纪之后,多元化文化语境的形成和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美术创作造成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美术创作在图像叙事上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从图像资源上看,很多新的内容出现,如亚丁湾护航等等;其次从叙事手法上看,影像艺术、装置艺术都已经越来越常见;最后在图式上,新的观察视角打破了传统的固态构图,图式越来越多变。因此,对于当代红色美术创作来说,对现成图像的利用,与形象建构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互动而有趣的关系,这是创作者对于历史图像的认识以及认识背后所隐含的历史观、艺术观的混合物,“他们以辩证的方式相互影射,相互生成”。

在新媒体技术影响愈加明显的背景之下,红色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不得不需要面对图式语言乃至观念的更新,以适应多元化语境下图像叙事手段的不断发展。然而,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从来就不依靠图像的复制与再现,而是与精神形象紧密关联在一起。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红色美术创作领域,令人担忧的是一成不变的表现方法和面貌,而不是红色美术创作本身。

(摘编自陈明《当代红色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化叙事注重从微观角度和个人体验来看待历史事件,因而会形成差异化的状况。
B.在当代美术创作中,以《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为代表的宏大叙事模式已极为普遍。
C.宏大叙事的模式是最为常见的叙事选择,叙述者把自己的相关理念渗透在文本中。
D.宏大叙事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总体观察,而个人化叙事侧重于创作者的视角和认识。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列举《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主要是为了说明“启航”更像是一个精神象征。
B.材料第二段指出新时期之后的宏大叙事模式更加重视历史图像的“现实感”和精神性。
C.材料中对马德生观点的引用,主要是为了说明宏大叙事这一叙事模式的特点。
D.材料第四、五两段说明了新媒体技术对当代红色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的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化叙事以小见大的特点,有利于注入创作者个人的情感视角和叙事特点,还能在画面结构和风格形态造成丰富多元的格局。
B.由于缺乏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图像资料,画家创作《共和国的将帅们》时,只能依靠对同时期的人物照片对照研究,再进行重组。
C.新媒体技术影响愈加明显,红色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不得不需要面对图式、语言乃至观念的更新。
D.新媒体时代的红色美术创作要注重图像利用与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将图像与精神形象紧密关联在一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异域他邦,不忘富国强民梦

20世纪之初,衰弱的中国风雨飘摇,少年周发岐目睹国家和人民饱受摧残的惨状,把“富国强民”的志向深深刻在了心里。受五四运动的鼓舞,周发岐积极到冀南各县开展反帝爱国宣传。通过参加进步运动,“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要拯救落后的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工业,只有到国外学好科学技术,回国后才能实现实业救国的愿望。”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周发岐于1921年成功考取当时北洋政府设立的官费留学资格,并在时任北平中法大学校长吴稚晖的带领下前往法国,师从诺贝尔奖得主、法国著名化学家格利雅教授学习。经过八年刻苦学习,周发岐以极优异成绩获法国国家物理科学博士学位,向自己少年时的梦想迈进了一步。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你愿意留在法国,仅凭一纸巴掌大的信,我就能够推荐你在法国任意一所大学任教。”临近毕业,导师格利雅教授这样挽留周发岐。作为有机化学领域的“新星”,周发岐得到了法国众多研究所和大学的青睐。面对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科研条件和良好发展前景,周发岐心中只有感激,却并不留恋。

1930年,深情告别恩师,周发岐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并受聘担任中法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负责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

抗战期间,中法大学的教师们坚持爱国立场,不妥协、不退让,展现了一代科学人的铮铮傲骨。1939年,时局更加紧张,危难中时任中法大学理学院院长的周发岐将中法大学南迁至昆明,与著名的西南联大一起坚持办学,支持抗战。周发岐在艰难困苦中为国家保住了宝贵的科研力量和科技人才。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1952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批复,明确要求学校的化学工程系以培养炸药与火药方面的人才为重点。

此时,年逾五旬的周发岐早已是国内有机化学试剂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转向培养火炸药人才,建设新的学科方向,不仅安全风险巨大,更要放弃自己前半生的积累,一切重新开始。

学成毕业时,周发岐选择放弃海外优厚待遇,返回祖国,投身科技报国。如今,面对为新中国培养火炸药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他依然没有丝毫犹豫,响应国家号召,调整研究方向,下定决心要“让新中国拥有自己的火炸药专业”。

经过潜心筹备,1953年,我国第一个炸药制造专业在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诞生,新中国第一批火炸药专业人才开始茁壮成长。50年代中期,由周发岐作为主编撰写的《炸药制造工艺》被视为我国火炸药领域的第一部高水平著作。80年代,周发岐牵头组建了含能材料学科博士点,这也是学校历史上的第一个博士点。几年后,周发岐为学校亲自培养出第一位博士。

为新中国火炸药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周发岐,被誉为新中国炸药制造工艺学科的奠基人。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工业学院正处于一个全面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周发岐带着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多年参与科研管理工作的丰富经验,全身心投入学校各项工作的建设中,先后担任了教务处处长、科研部主任和副院长。

只要一有时间,周发岐就去教室听课,检查教学质量,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督促改进。周发岐对“育人”尤为看重,明确育人育心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有力推动了当时学校按照国家要求开展的教学改革和师风学风建设。

四季轮替,光阴荏苒,虽然周发岐先生早已离开北京理工大学这座美丽的校园,但他对新中国火炸药学科的卓越贡献和立德树人的风骨,仍然激励着一代代北理工人矢志强国、求知创新、自强奋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周发岐的书桌旁挂着这八个大字,他在这里与学生谈科学、谈理想谈人生,工作累了,就静静地凝望……

(摘编自姜曼、王征《祖国永远是他的第一选择》)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周发岐便把“富国强民”的志向刻在心里,“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B.抗战期间,周发岐等中法大学的教师们不退让、不妥协,因而被迫将学校南迁,并为国家保住了宝贵的科研力量和科技人才。
C.周发岐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转向培养火炸药人才,建设新的学科方向,为新中国火炸药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D.周发岐全身心投入北京工业学院各项工作的建设,对“育人”尤为看重,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和师风学风建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发岐少年起便奋发求学,积极参与爱国运动,矢志科技报国,“富国强民”的追求贯穿了其生命的始终。
B.作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娓娓道来,为我们叙述了新中国炸药制造工艺学科的奠基人——周发岐先生的一生。
C.格利雅教授对周发岐的挽留,体现了他对有机化学领域这位“新星”的青睐,同时也说明了周发岐的优秀。
D.周发岐“放弃自己前半生的积累”,进行火炸药领域研究,说明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6.请结合材料内容,参照材料中第一处的小标题,在文中所标注的其他三个横线处分别拟一个小标题,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1-11-01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二)全国卷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航海长

陆颖墨

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海军走出第一岛链。就是那个傍晚,作为见习航海长的林之江在西昌舰驾驶舱里,看着编队驶入那个著名的海峡。

忽然,他听得航海长说:“你看!”他顺着指向看去,右侧海面上出现了三艘军舰。它们和编队拉近了距离,顺着这边的航向,像是伴随航行。

林之江心里一动,上级的研判真是英明,我们第一次出岛链,看热闹的肯定不少。

舰长参加完会议,来到驾驶舱,正式下达上级的通知:“北京同意升旗时间由我们编队确定。升旗时间就看你们的了。”

舰长宣布完命令离开后,林之江忽然心里一动,对航海长说:“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咱们去测一下六分仪吧。”航海长马上同意。

勘测结果,再一次证明了他们测算的准确。

海面上依然有那几艘外舰在伴随。

回到自己的舱室,见同室的其他三位都睡着了,他蹑手蹑脚地爬到了上铺,命令自己必须马上睡着。

第二天,急促的起床铃把他叫醒。他和战友们赶紧起床穿衣,跑步冲去二楼盥洗室洗漱但是刚进门,就看见一位身穿作训服的水兵,自己不洗漱,把水龙头让给了他。

是谁把服装穿错了,抬眼一看是老朋友小周,舰上的广播员,衣服没穿对,还站在这儿磨磨唧唧让你让他的。他一把拉住说:“快去换礼服,来不及了。”

小周说:“我要值班,录下早上六点半的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等你们仪式搞完了,我好播放。”

见小周磨磨蹭蹭的,林之江又好气又好笑:“这不才五点多嘛,升完旗录也来得及!”

小周说:“不是说有时差吗,你们忙来忙去算个不停的。”

林之江提醒他:“这军舰朝西开,再有时差也是推迟。”

小周说:“听说昨天就有时差,咋没感觉出来呢?”

林之江说:“对,昨天比北京时间晩三十八分钟。”刚说完,心里猛地一惊,扭头就朝后甲板跑去。

宽大的后甲板上,已经有不少人在列队,水兵的队伍都已经列好了。文工团的演员们也着装整齐,排好了队。

林之江无助地看了一下右舷边不远处的海上,那三艘外军的军舰依然在伴航,依然睡着似的,似乎丝毫没有关心这边的反应。

“立正!”值更官一声口令。

林之江不由心头一紧,浑身变得冰凉。

随着这声口令,肖远和编队指挥部领导从左舷大步走上了后甲板。紧接着出来的是舰长、政委,后面列队跟着航海长和各部门长。

“稍息!”值更官口令。

肖远站到了指挥官的位置,其他人也在各自指定的位置站定。

林之江知道,一分钟后,值更官就要再一次喊“立正”,而后跑过去报告,升旗仪式正式开始。

千钧一发,林之江大喊一声:“报告!”

这声报告,像道闪电划破上空,全体在场官兵都很诧异地寻找这道闪电的出处。

“出列!”值更官下达口令。

林之江出列,迅速跑到肖远面前,报告自己测算时间上误差三十八分钟。

在场的人都听到了,空气一下子凝固了。

肖远沉吟片刻,很快不紧不慢地开口,声音里透出一丝少有的轻松:“嘿,既然起了个大早,就不能赶晚集。”

林之江吓了一跳,他结结巴巴地说:“首长……不能……”

肖远没有理他,向乐队指挥招招手,指挥马上跑过来了。

肖远看了一下表,说:“已过去两分钟了,给你三十五分钟,搞一个军乐联奏,全体大合唱,留下一分钟调整,而后奏国歌升旗。”

指挥马上说:“首长,开始联奏要在一分钟后。”

肖远说:“那你掌握时间,反正升旗比原定时间推迟三十八分钟,提前一分钟做好准备。把乐配好,有困难吗?”

指挥的回答干脆利落:“没有!”

……

一曲《人民海军向前进》,结束了联奏。

东方既白,甲板片刻宁静。

“敬礼!”值更官口令。

后甲板上所有人都抬起头来,仰望着舰桥上方的主桅杆。

国歌响起,庄严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几乎同时,一轮太阳从天边海面上跳了出来,冉冉升起。

林之江再也控制不住,任由眼泪哗哗流了下来。这回没错,严丝合缝一秒不差。

国旗升到了旗杆顶,猎猎作响迎风飘扬,这响声是自豪的响声。

整个海面,已洒下了金色的阳光,连舰身也闪耀着金光。

仪式结束,林之江非常难过地说:“首长,我差点酿成大错。”

肖远说:“不,还是你自己报告的。我看,这次出访结束,你就不用回舰队机关了,就在这西昌舰干下去,把‘见习’二字干掉。”

这时,昨天发来信号的外军军舰,又发来了信号。

肖远和林之江都看得懂:“致敬,精确的中国海军!”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侧海面上出现了三艘外军军舰,为小说的情节增添了波澜,它们是来伴随中国舰队航行、看热闹的。
B.在刻画林之江这一人物形象时,小说多次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了他内心的几次变化,塑造了一位见习航海长形象。
C.小说中写外军军舰“依然睡着似的”,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外军军舰貌似对我方漠不关心,实则暗中观察。
D.林之江结结巴巴地说完“首长……不能……”后,肖远对林之江所犯的错误感到失望,因此没有理他。
8.小说多次提到“外军军舰”,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有人认为小说标题“航海长”不如“海上升旗”更具代表性,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1-11-04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二)全国卷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建文帝即位,诏改明年为建文元年。帝,太祖之孙,懿文太子之子也。生十年而懿文卒,立为皇太孙。时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一日,太孙坐东角门,召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告之曰:“诸叔各拥重兵,何以制之?”子澄以汉平七国事为对。太孙喜曰:“吾获是谋无虑矣。”

初太祖建都金陵去边塞六七千里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以故命并边诸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

太祖崩,遗诏曰:“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辛卯,皇太孙即皇帝位。葬孝陵。援遗诏止诸王会葬。诏下,诸王不悦,谓此齐尚书疏间也。

六月,户部侍郎卓敬密奏裁抑宗藩,疏入,不报。于是燕、周、齐、湘、代、岷诸王颇相煽动,有流言闻于朝。帝患之,谋诸齐泰。泰与黄子澄首建削夺议,乃以事属泰、子澄,命曹国公李景隆调兵猝至河南围之,执周王及其世子妃嫔送京师,削为庶人,迁之云南。

建文元年夏四月,人告岷王楩不法事,削其护卫,废为庶人。又以湘王柏伪造钞及擅杀人,降敕切责,仍遣使以兵迫执之。湘王曰:“吾闻前代大臣下吏,多自引决。身高皇帝子,南面为王,岂能辱仆隶手求生活乎!”遂阖宫自焚死。又以人告齐王榑阴事,诏至京,废为庶人,拘系之。幽代王桂于大同,废为庶人。未几,靖难兵起。

谷应泰曰:周王、岷王都被掩捕,齐藩、代藩并皆幽废,宁邸护卫见削,湘王阖宫自焚,数月之内,大狱屡兴,案验未明。况又中涓入燕,逮系官属。几于十王并戮,七国行诛,衅起兵端,非无口实矣。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之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太祖建都/金陵去边塞六七千里/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以故命并边诸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
B.初/太祖建都金陵/去边塞六七千里/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以故命并边诸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
C.初/太祖建都/金陵去边塞六七千里/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以故命并边诸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
D.初/太祖建都金陵/去边塞六七千里/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以故命并边诸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卿,一般指太常寺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属于宗族祭祀的长官。
B.爵,原指一种酒器,后引申指爵位。我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C.高皇帝,开国皇帝的庙号之一,简称“高帝”。如,汉高祖高皇帝刘邦。
D.中涓,一般指涓人,是指古代宫中担任洒扫清洁的人,后世一般指宦官,亲近的内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文帝即位后,召黄子澄询问制衡诸叔的策略,黄子澄拿汉平定七国的事作为回应。
B.金陵距离边塞太远,元的后裔又时常寻衅,因此太祖命令沿边诸王在自己封国之中拥有独立治理的权力。
C.太祖去世时,留下遗诏,诸王都只在封国内哀悼,不要到京城,封王在封国之内只能节制护卫官军。
D.谷应泰认为,建文时期的削藩举动太多操切,为靖难兵变制造了借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月,户部侍郎卓敬密奏裁抑宗藩,疏入,不报。
(2)又以人告齐王榑阴事,诏至京,废为庶人,拘系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