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7 题号:1427060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宏大叙事的模式是最为常见的选择。宏大叙事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总体观察,带有某种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论,“在叙事主体上,叙述者把自己关于世界、历史、人生的理念渗透在文本之中。在题材主题上,往往是反映包括政治、经济、民族等人类和社会重大问题”(马德生:《后现代语境下文学宏大叙事的误读与反思》,载《文艺评论》2011年5月刊)。而个人化叙事(也称小叙事)则侧重于创作者的视角和认识,注重从微观的角度和个人体验来看待历史事件,叙述宏大历史。在个人化叙事中,因不同的创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手法、风格取向和创作观念,故而会在图像及形象的选择和建构上形成差异化的状况。

与新中国“十七年”的同类创作相比,新时期之后的宏大叙事模式已经更加注意历史图像的“现实感”和精神性,力求祛除人为制造的崇高感,使图像叙事更贴近于当代人的情感和审美,例如陈坚创作的《共和国的将帅们》(2009年),开国领袖们的身姿神态具有日常化的特征,他们的形象充满了生活化的气质。显然,画家在进行图像叙事的时候,选择了个人化的观看策略,以普通的场景来表现这些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们,在艺术效果上贴近了普通人的视角,赋予这些人物普通人性的魅力。何红舟和黄发祥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2009年)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例子。中共一大会议的召开无疑是中国红色革命历史中最重要的一页,其历史意义之重大值得大书特书。然而,这一历史事件发生时并无一张图像资料可供利用,因此,只能依靠画家对同时期的人物照片(元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再进行视觉和空间上的重组。在图像叙事上,何红舟和黄发祥选择一大代表登上“红船”的那一刻,将毛泽东、董必武安置在画面偏中心的位置,且通过毛泽东回头眺望的身姿突出他的重要性。

在个人化叙事中,宏大的革命历史被细化为一个个历史的“切口”,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这不仅可以从容注入创作者个人的情感、视角和叙事特点,还能在画面结构和风格形态造成丰富多元的格局。如果说,在新时期之前的数十年红色美术创作中,个人化叙事还仅仅是一个个案的话(典型的如靳尚谊1961年创作的《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那么在当代美术创作中,这样的图像叙事方式已经极为普遍了。

21世纪之后,多元化文化语境的形成和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美术创作造成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美术创作在图像叙事上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从图像资源上看,很多新的内容出现,如亚丁湾护航等等;其次从叙事手法上看,影像艺术、装置艺术都已经越来越常见;最后在图式上,新的观察视角打破了传统的固态构图,图式越来越多变。因此,对于当代红色美术创作来说,对现成图像的利用,与形象建构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互动而有趣的关系,这是创作者对于历史图像的认识以及认识背后所隐含的历史观、艺术观的混合物,“他们以辩证的方式相互影射,相互生成”。

在新媒体技术影响愈加明显的背景之下,红色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不得不需要面对图式语言乃至观念的更新,以适应多元化语境下图像叙事手段的不断发展。然而,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从来就不依靠图像的复制与再现,而是与精神形象紧密关联在一起。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红色美术创作领域,令人担忧的是一成不变的表现方法和面貌,而不是红色美术创作本身。

(摘编自陈明《当代红色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化叙事注重从微观角度和个人体验来看待历史事件,因而会形成差异化的状况。
B.在当代美术创作中,以《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为代表的宏大叙事模式已极为普遍。
C.宏大叙事的模式是最为常见的叙事选择,叙述者把自己的相关理念渗透在文本中。
D.宏大叙事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总体观察,而个人化叙事侧重于创作者的视角和认识。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列举《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主要是为了说明“启航”更像是一个精神象征。
B.材料第二段指出新时期之后的宏大叙事模式更加重视历史图像的“现实感”和精神性。
C.材料中对马德生观点的引用,主要是为了说明宏大叙事这一叙事模式的特点。
D.材料第四、五两段说明了新媒体技术对当代红色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的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化叙事以小见大的特点,有利于注入创作者个人的情感视角和叙事特点,还能在画面结构和风格形态造成丰富多元的格局。
B.由于缺乏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图像资料,画家创作《共和国的将帅们》时,只能依靠对同时期的人物照片对照研究,再进行重组。
C.新媒体技术影响愈加明显,红色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不得不需要面对图式、语言乃至观念的更新。
D.新媒体时代的红色美术创作要注重图像利用与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将图像与精神形象紧密关联在一起。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喜欢看一个电视节目,这节目叫《挑战不可能》。参与节目的人,都是平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凡人,但他们走进节目演播厅,都带上了常人认为不可能的“高招”,向人们认知的极限挑战,比方说,驾驶员开着直升飞机,用支架开啤酒瓶盖;一个社区女民警,能从十五个打扮一样蒙面行走的孩子中。找出其中的四胞胎兄弟,连国际刑警李昌钰都感叹:“我不行,做不到。”这个节目是对那些热爱本身职业普通人的赞扬,也让我们看到,人的能力可以达到的极限边界。

在挑战极限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提醒人们,人的能力总有极限,不是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凡是那种超越极限的话,比方说骗皇上高兴的“万寿无疆”,比方说骗士兵卖命的“刀枪不入”,都是骗人的话。最近几年,几位诗人出人意料地去世,让我感到,与挑战不可能展示的生命张力相反,生命的另一种特征,那就是胧弱和不堪一击。

如果说生命是一只弓弦,《挑战不可能》里的主人公们,用绷紧的生命之弦,奏出了美妙的高音。现实生活中,从我们身边离去的那些人,他们在某一个节点上,这根弦绷断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句话为人们所熟知,那么,谁能知道那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也许每个逝去的生命,最后那一根稻草不同。因为不同,所以古人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无常”。庄子是洞悉生命奥秘的大师。他讲了三十三个寓言故事,大都与生命有关。他讲“郢人运斤”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匠石的奇人,将郢人涂在鼻尖上的白粉用斧子削去却不伤及郢人的鼻子。他还讲大司马手下有个锻钩刀的人,锻出的每一把刀轻重一样不差分毫,“非钩无察”方能得心应手。这些都是古代“挑战不可能”的奇人。同时庄子也讲生命的另一面,那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他说,生命是有限的,天下的知识和学问是无尽头的,什么都要想得到,那就活得太累了。庄子真是辩证法大师。人可以在某一专门技艺上精益求精,创造出奇迹;同时人更要明白不可能什么都得到,要懂得放弃。遵循常理和中道,这样就可以享受人生。

庄子帮我找到了那一根要命的稻草。人生有追求,术业有专攻,就能做出成绩,甚至“挑战不可能”;人生有得失,生有涯而知无涯,善待生命,要学会放弃和舍得。在你放弃的许多“舍不得”里,必有一根将会是“会压垮骆驼的稻草”。

庄子早就告诉我们,那一根最后的稻草应该早早丢掉。虽然我觉悟晚了,也要做个明白人。我也用手机,也开微信,但我绝不让这小东西把我变成低头族,人啊,就要珍惜“抬头”过日子。我也喜欢小摆设小佩饰,但我绝不迷收藏,人啊,就要习惯“放下”朝前走。于是生活让我有了新的发现:每一个早上的阳光,都是让人欣喜的奇迹!

(摘编自叶延滨《极限也许只是一根稻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参与《挑战不可能》这个节目的人,虽然都是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普通人,但他们一定具有某一方面的天赋。
B.李昌珏的感叹既是对自身的客观评价,也是对那些能力可以达到极限边界并且热爱本身职业普通人的赞扬。
C.作者的几位好友出人意料地去世,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不堪一击,而这恰恰和生命所具有的张力相反。
D.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在其生命的某一个节点上,因为没有放弃“会压垮骆驼的那一根稻草”所以造成了死亡的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挑战不可能》这个节目说起,引出了有关人的极限的话题。
B.文章既肯定“人们可以挑战不可能”,又指出“要学会放弃和舍得”,颇具思辨性。
C.文章引用庄子讲的“郢人运斤”的故事论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一观点。
D.文章尾段告诫和规劝人们要“习惯‘放下'朝前走”,这样生活才会有新的发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挑战不可能》的主人公们,用绷紧的生命之弦,奏出了美妙的高音,让人为之叹服。
B.古代有“挑战不可能的奇人”,现在也有“挑战不可能”的凡人,对此要理性对待。
C.中国古人称压倒每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叫“无常”,这根“稻草”因人而异。
D.庄子认为,天下的知识和学问永无尽头,故而人们可以只钻研喜欢的某一技艺。
2021-02-15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十余年来,人文地理学者对于“意象”问题颇为关注。地理学者考虑“意象”没有文学史家那么麻烦,只是将它理解为客观事物在人类主观世界中的反映。既如此,地理学者不再刻意强调“意象”是否经过某种“加工”,因为环境感知必然受到文化价值取向、知识背景的制约。就是说,凡进入观念世界的客观物象其实都已经过了主观选择。

意象的表达自来以文学语域为其胜场。因而人文地理学者在研究地理意象时,少不得须取材于文学作品。从地理本位看,比较重要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利用历史地理的知识背景对古典文学中的类型化意象进行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地理意象,类型化的趋势非常突出。例如,古乐府中的“巫山高”“陇头水”,唐人吟咏中经常出现的“淮南落木”,以及唐宋词牌中的“望江南”“八声甘州”等等,各自包含了独特的意蕴。

毫无疑问这种探讨属于文学地理的题中应有之义,甚至不妨说是其中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文学地理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在文学史界,出现了若干种专著。但那些研究一般都是对作家和作品进行一些统计分析,因而其中所谓“地理”往往只表现为平面的分布态势,或者是作为背景的人文社会环境。事实上,地理因素完全可以参与文学创作过程。它可以点燃诗人的激情,成为作家发挥想象力的凭据,从而形成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语料,寄托某些特定的思想情感。也有人从文学角度对一些地理意象进行过探讨。例如,唐宋文艺作品中的“潇湘”,近年来艺术史、文学史学者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台湾学者衣若芬女士认为,“潇湘”的意蕴有恨别思归、愁苦闲适之类。地理学者出于自身的敏感,对此更关注的是其中的“象”,即作为一个地理实体而给人留下的空间感、场景感。这种空间感不是哲学、社会学意义上用以形容“公共领域”的“空间”,而是有长宽高、有声光色的物理空间给人的感觉。在这里可以看出视野的分殊。

二是文学作品中的空间逻辑。地名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空间定位(往往同时也是时间定位)的坐标。事实上,它还有更深一层意义。因为地名所代表的不只是孤立的点、线、面,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内在联系,有一种不以作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空间逻辑。无论作品中的文学世界与客观的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忠实反映也好,抽象折射也罢,其空间逻辑都应该是清晰有序的,而不应该是混乱、胡来的。因此,空间逻辑往往可以为古代文学作品的考订提供一种坚实的客观参照。

文学史家对于历史地名向来很重视。但由于其目标只在于理顺作品,带有很强的实用倾向,因而他们所做的地名考释往往只强调具体语境,而不关心普遍情形。这就比较难以掌握历史地名运作的通则。例如,他们见到杜甫在某首诗中用“江汉”包举巴蜀,便以为“江汉”这一地名中本来就有“指巴蜀”这么一个义项。一个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活生生被他们硬劈成两个。

更要命的是,他们还会从个人的想象出发,对历史地名做出一些纯逻辑的推论。例如,他们注意到三国时孙吴曾领有今湖南省境,便断定今湖南在历史上亦可称“吴”,全然不顾“吴”这个地名在历史上的实际使用情况。这从实质上已不是在研究历史,而是在创造历史了。要研究历史,这样做演绎是不行的,得做归纳,得从古人对某地名的具体用例中,找出其得名的确切依据,以及其使用的实际情形。那样的结论才是科学、合理、可信的。

(摘编自张伟然《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材料二:

地理意象是一个文化聚合体。从历时性来说,地理意象因为具有鲜明显著的地理因素和地域特色,展示着不同时代地域的创作、接受心理和文学变迁的内在动因及表现形态。地理意象即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参与文学文本全方位、立体性构建,进而观察出特定群体的精神气质和生存状态。如在宋玉辞赋中的“高唐神女”完全是独特地理环境和荆楚之地风情文化复合的产物。川东与鄂西一带地貌奇特,怪石嶙峋,山间气候风云变幻,山雨颇多且急,而且楚人重巫善想象,故而衍生出“神女”意象。闻一多就认为“巫山朝云”与《诗经》“南山朝隮”几乎一体、“高唐”即楚地“高禖”,陈梦家更是直言神女为“帝之季女”的“巫儿”,认为这些都与荆楚之地巫祭之风盛行,民风淳朴,青年男女奔放热烈的爱情观有关,故而“高唐神女”也是典型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贮存器。

(摘编自刘洁《地理意象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地理学者研究地理意象时,既要取材于文学作品,也要注重地理本位。
B.文学地理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对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类型化意象进行探讨。
C.地理意象的研究成果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考订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D.地理意象是兼具地理环境因素和地域风俗特色、可参与文学创作的文化聚合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否经过“加工”,是重“意”还是重“象”,在这些问题上体现了文学史家与人文地理学者的视野差别。
B.文学史界有些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往往将地名视为人文社会环境,而不关注文学作品中清晰有序的空间逻辑。
C.人文地理学者对地理意象进行空间定位,注重寻找历史地名得名的确切依据,试图掌握历史地名运作的通则。
D.文学史界学者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他们的研究目标、研究路径不合理决定了他们的研究结论不够科学严谨。
3.燕然山地处边域,因东汉窦宪出征匈奴、彻底解决汉匈纷争后在燕然山勒名而进入文学创作的视野,唐代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宋代范仲淹的词《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都涉及此意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地理意象的理解。
2024-03-27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重要部署。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也需要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宏观经济治理,完善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支持政策,努力在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绿色转型。

(摘自周人杰《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宏观经济治理》《人民日报》2021年01月20日)

材料二:

记者从2021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获悉:“十三五”期间,全国气象部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气象服务,气象投入产出比达到1:50.围绕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娱购游等多元化需求,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面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了覆盖多领域的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保障体系,打造了应对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保护利用、气候可行性论证、大气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保护等服务品牌。

(摘自《我国综合气象观测能力达世界先进水平》《人民日报》2021年01月20日)

材料三: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75110亿千瓦,同比增长3.1%。随着我国清洁能源继续快速发展,清洁电力生产比重得到大幅提高。2020年,全国电源新增装机容量19087万千瓦,其中水电1323万千瓦、同比增长197.7%,风电7167万千瓦、同比增长178.7%,太阳能发电4820万千瓦、同比增长81.7%。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电力生产占全部发电量比重为28.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摘自《电力需求呈稳步回升态势》《人民日报》2021年01月21日)

材料四:

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1月22日电中国企业投资承建的阿根廷赫利俄斯风电项目群罗马布兰卡一期、三期项目22日并入阿根廷国家电网系统,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赫利俄斯风电项目群是阿根廷最大的风电项目群,其中的罗马布兰卡一期和三期项目共建造风机32台,总装机容量为100兆瓦,投运后每年将为当地提供4.5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可满足10万户居民用电。

据悉,项目群全部投产后预计每年将为当地提供16亿千瓦时清洁电力,满足36万户居民用电;每年可让阿根廷减少燃烧标准煤65万吨,减少碳排放180万吨。

项目群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阿根廷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能源转型,还将为当地提供超过1000个工作岗位,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民众生活。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01月24日第3版)

材料五:

多国积极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和法规,完善电动汽车产业链,加速推广电动汽车,促进低碳环保出行。

普华永道旗下咨询机构思略特近日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三大汽车市场欧盟、美国和中国新电动汽车注册数量将超过1740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份额接近27%。在降低能耗、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驱动下,许多国家将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视为拉动经济持续复苏的新增长点。

汽车业咨询机构ABI等多家调研公司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将加速推动电动汽车普及。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汽车行业将采取一系列举措,如创建零排放区、只允许电动汽车进入某些特定区域等,来改善空气质量和民众生活。

有专家表示,随着各国汽车产业形态和消费模式的变化,汽车、交通、信息通信等多行业之间相互赋能,未来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发展将成为电动汽车的一大发展趋势。

(摘自《多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01月2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B.我国目前的清洁电力有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类型,且发电量所占比重呈上升态势。
C.阿根廷赫利俄斯风电项目群建设已促进了其环保事业和能源转型,还提供了1000多工作岗位。
D.汽车行业将采取如创建零排放区、只允许电动汽车进入某些特定区域等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未来,汽车、交通、信息通信等多行业之间融合发展将成为电动汽车的一大发展趋势。
B.许多国家认为拉动经济持续复苏的新增长点就是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
C.随着科技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气象部门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D.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目的之一,是要在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绿色转型。
3.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1-05-27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