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一 期中 2021-11-08 20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郭沫若在《我的著作生活的回顾》的提纲中,列述了六个部分,其中关于诗歌的三个部分如下:

诗的修养时代唐诗——王维、孟浩然、柳宗元、李白、杜甫、韩退之(不喜欢)、白居易。《水浒传》《西游记》《石头记》《三国演义》都不曾读完,读完且至两遍的只一部《儒林外史》。喜欢《西厢》。喜欢林纾译的小说。
诗的觉醒期泰戈尔、海涅
诗的爆发惠特曼、雪莱

尚未入私塾的郭沫若便由母亲的口述,接触到了唐诗。后来,他在私塾中接受了严格的诗学教育,除了大量阅读唐诗、《千家诗》等作品之外,还要学习写对句及五七言试帖诗,以便掌握写古典诗的技巧。郭后来称此为诗刑。尽管已经写过不少旧体诗,但在郭沫若自己看来,真正的诗的趣味和才能是没有觉醒的。他进入诗的觉醒期是由于读到了美国诗人朗费洛的《箭与歌》。读时的感受是觉得异常的清新”“好像第一次才和‘诗’见了面的一样。(《我的作诗的经过》)1914年郭沫若初到日本学医,1915年,他读到了泰戈尔的诗,深为其清新平易而感到惊异和陶醉,后来,又喜爱上了海涅的诗,喜其诗和泰戈尔的诗一样都有清新的味道,并更有人间味道——尤其在爱情诗上更坦率也更浪漫。

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学新潮也开始卷起狂飙。在这种时代精神的感召下,郭沫若通过阅读惠特曼、歌德、雪莱等诗人的诗迎来了诗的爆发期。尤其是读惠特曼的《草叶集》,深深感到了一种震撼和刷新,自己的诗风也为之一变。他立意效法惠特曼写出够味的自由诗,不再缠绵低吟、平和冲淡,而追求雄浑豪放、自由畅达的浪漫主义诗风。于是写下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晨安》《凤凰涅槃》《天狗》《心灯》《炉中煤》《巨炮之教训》等一系列惠特曼式的诗。郭沫若在《序我的诗》中说:

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民七民八之交,将近三四个月的期间差不多每天都有诗兴来猛袭,我抓着也就把它们写在纸上。当时宗白华在主编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他,每篇都替我发表,给予了我以很大的鼓励,因而我有最初的一本诗集《女神》的集成。

那时,一个以《新青年》《新潮》为中心,以上海的《星期评论》《觉悟》《少年中国》《学灯》等报刊为侧翼,向四外发散的新诗传播空间,已经形成。在这一诗的爆发期,郭沫若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突出地显示了作为一位诗人的艺术创造和艺术风格。可惜这一良性循环状态不久因发表这一环节出了问题(换了编辑),影响了郭沫若的情绪,使得这一难得的灵感喷涌的诗歌景观过早地消失了。此外,他的这段话应注意:

但我要坦白地说一句话,自从《女神》以后,我已经不再是‘诗人’了。自然,其后我还出过好几个诗集,有《星空》,有《瓶》,有《前茅》,有《恢复》,特别像《瓶》似乎也陶醉过好些人,但在我自己是不够味的。……我始终是感觉着只有在最高潮时候的生命感是最够味的。(《序我的诗》)

晚年郭沫若也曾以自嘲的口吻写道:郭老不算老,诗多好的少。于是,我们还是想起了他的《女神》!

(摘编自李继凯《才子的书缘——郭沫若评传》)

材料二:

五四时期,有许多新诗人和新诗作品,名噪一时,但时过境迁,就被人遗忘。但《女神》的影响力却一直持续不断,曾有调查显示,在二三十年代,中学生心目中最佩服的中国作家,就是郭沫若。这种威望的获得,后人多有阐释,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将目光集中于《女神》的阅读场上,分析了《女神》的接受状态:《女神》的阅读不能只从精神、思想的层面进行,它更多的是发生在某种社会心理的宣泄中。这一切入角度,其实也暗示了《女神》阅读背后,某种共同的情感取向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读者通过阅读《女神》获得了一种被普遍分享的代际经验

《女神》出版后多次再版,成为一本畅销不衰的经典,查其1921年到1935年之间的再版周期,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两个再版的高峰期:一为1921到1923年,另一个为1927年到1929年,这两个时段恰恰是历史发生巨变、社会思潮激荡的时期。沈从文在30年代曾说:郭沫若。这是一个熟人,仿佛差不多所有年青中学生大学生皆不缺少认识的机会。”“熟人的说法,除了标明诗人的知名度外,也强调了读者与郭沫若间的某种特殊亲近关系。一位读者后来回忆,当时对郭沫若的作品,随时都有‘自家人’似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是和我同一年纪爱好文学的青年都一样能有的罢。阅读郭沫若,不仅让读者接近了诗人,更重要的是,读者之间的经验关联感也建立起来,自家人的感觉道出了一代人之间的身份连带感。

诚如安德森的研究所表明的,对于一个想象共同体的形成来说,阅读具有一种建构的功能。《女神》与所谓代际经验的关系,也不只是反映时代精神,同时还包含了一种召唤的性质,即《女神》为其读者提供了一种新自我、新生活的想象。诗人柯仲平早年就是《女神》崇拜者中的一员,在《女神》的鼓舞下,他不仅开始新诗的写作,而且离开家乡,外出寻找新的生活方向。在他那里,《女神》不单是一本诗集,更是一份崭新的生活构想和自我构想的指南。在现代社会中,阅读显然有助于一种内在自我的生成,而这种自我往往与对既定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的不满或否定相关。如果考虑到这种自我想象发生于一代新青年追寻新的时代身份的过程中,那么就不难理解《女神》阅读的时代性特征,一本新诗集牵动了五四代际经验的生成。

(摘编自姜涛《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受到阅读的极大影响,在阅读上从中国古典诗走向外国诗,在创作上则从旧体诗走向自由诗。
B.郭沫若曾经喜爱泰戈尔和海涅的诗作,尤其喜欢其清新平易的风格和浪漫坦率的“人间味道”。
C.郭沫若之所以诗风转变为雄浑豪放、自由畅达,是因为受到“五四”精神的感召和惠特曼等诗人的影响。
D.虽然郭沫若出版过很多诗集,但是郭沫若自己和本文作者李继凯都认为《女神》是他最好的诗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趣味和才能的觉醒必然经历“诗刑”,通过长期严格的诗学教育,诗人能够提升现代诗的创作水准。
B.如果诗歌具备传播空间,诗人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常能创造出灵感喷涌的诗歌景观。
C.诗歌虽然由诗人个体创造,但随着读者的参与,也生成了一种“代际经验”,促使读者们外出追寻新的身份。
D.通过郭沫若关于诗歌的阅读和创作经历,以及诗人柯仲平的人生选择,可看出诗歌具有“召唤”的性质。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两则材料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A.沈尹默的《月夜》最早在《新青年》发表,诗中的主人公没有“把盏”“歌吟”,也不是“对月怀人”,而是与树并排而立,隐喻着“五四”时代人的精神的确立。
B.冰心自谓受到泰戈尔《迷途之鸟》的影响,致力于清新明朗、活泼自由的小诗创作,《繁星》《春水》均表达一时感兴,这一类小诗被周作人评价为“活的诗歌”。
C.北大一直以来诗人辈出,有人戏称:“十个馒头砸向十个北大学生,至少有八个是诗人。”徐志摩、冯至、废名、海子、西川、骆一禾等杰出诗人都曾求学于此。
D.诗人王佐良及其同学们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内,读了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诗剧等,收益颇多,“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2021-11-0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枯荷雨声

聂鑫森

这个暮秋的午后,又下起了稀稀落落的冷雨。

游千闻坐在听荷楼一楼的落地窗前,隔着透明的玻璃,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雨点落在枯荷上的声音,脸上透出落寞的况味。

城中这一大块地方叫雨湖公园,处在上湖的听荷楼是个茶社。游千闻家在不远处的一条巷子里,步行二十分钟便可到达。以往他很少来喝茶,眼下退休了,闲得骨头发酸,便喜欢坐在一楼喝茶,他觉得此处离湖水近,离已到暮年的枯荷近,离雨打枯荷的声音近。他的父亲是个中学老师,常讲解些古典诗词给他听,游千闻最有印象的是唐代李商隐写荷的两句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稀疏的雨点击在枯残的荷盖上,声音萧瑟、低沉,很清寂。

游千闻干的工作就很清寂。

他是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管网探漏工。这个工种很多人不知道,他们游走在夜深人静的大街小巷,见他们一面都难。每夜十二点上班,到早晨八点下班。游千闻和同一个小组的两个伙伴,身穿反光衣,头戴耳机,肩挎听漏仪,手提一个连着主机的探听器,在划定的区域,一步一步地追着自来水管网里流淌的水脉,聆听着哪一条管道有漏水的声音,然后确定漏点,通知抢救人员到达现场,以防管道爆裂造成大面积停水。

游千闻一听见滴滴答答的漏水声,全身的神经就会蓦地绷紧,耳机扣在耳朵上,仿佛听见堤坝决口的雷霆之声。

游千闻下班后回到家里,吃点简单的早餐,赶快睡觉。中午起床后,吃过午饭,再睡到下午四点起床。然后,看看书,读读报。晚上呢,摊开探漏区域的自来水管网图,比看各条老管线的岁月历程,熟悉新管线的延伸方位,详细地记在笔记本上,乐此不疲。

几十年来,游千闻夜出晨归,职业特征正如他的名字:夜游不止,耳闻不辍。本公司员工千余之众,除探漏班的几十人之外,别人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别人。只有在年终年度先进标兵的红榜上,大家才知道有游千闻这么个了不起的人物。

退休后的第一个夜晚,游千闻睡得很早,很香。半夜时,他突然掀开被子坐了起来,大声说:又有管道漏水了!

妻子惊醒了,说:是下雨的声音,安心睡吧。

哦,我还以为在上班哩。

老游,你以后不要上班了,和我一样可以消消停停过日子了。儿子在外地已成家立业,尽可放心。家务事你无须操心,还是多去听荷楼喝喝茶吧,听听雨,聊聊天,而且听雨就像你还在上班探漏。

于是,有雨的午后,游千闻就去听荷楼。先前上班和下班,都要经过雨湖,特别是夏日和初秋,荷叶重重叠叠,荷花有红有白,像一个人的最佳年龄段。现在,繁华已被风吹雨打去,荷叶枯残,褪去了碧绿,变成了赭石色;花早落了,赭黑色的荷梗,在一池白水里投下灰色的影子,正如人生的老境。游千闻心里总觉得有点空。

店堂里响起脚步声。

游千闻转过脸一看,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额上的皱纹又深又密,还蓄着一把银亮的胡子。肩上挎着一个大帆布袋,手里提着一个轻巧的折叠木画架。

年轻的女服务员,从柜台后走出来笑脸相迎。

伏老,好久不见,到哪里云游去了?

小尤呀,我去云南乡村学校义务短期支教,培训美术教师,是我要求去的,一眨眼就是一个多月。

七十岁了,你真正是伏老不服老!怎么还带着画画工具来喝茶?

一边喝茶,一边画画,我们美术学院要搞一次退休教师的美展,还命题让我画枯荷。听说荷楼边的枯荷很好看,我来写生打草稿。

枯荷有什么看头!

小姑娘,人到老年就像进入枯萎期的荷,有的自悲自叹,有的却活得自尊,神清气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就是后者。

伏老忽然用手指了指游千闻,说:还有这位老哥子,也是后者。他一个人坐在窗前,应是枯荷的知音。

伏老边说边走过来,朝游千闻拱了拱手,说:恕我冒昧,我姓伏名嘶远,退休美术教师。我来之前,你一定是在看枯荷。

游千闻赶忙站起来,拱手回礼,说:还听……枯荷雨声。

好!过会儿我画枯荷,只用黑、赭、灰三种颜色,草草几笔就有形有神,请老哥子指教。

我太有幸了,观老哥子画画,等于当面聆教。

自那个下午后,游千闻再也没有在听荷楼见过伏嘶远,这个老爷子又去忙什么事了。

游千闻却依旧在每天午后来到听荷楼,天晴也来,下雨也来。他挎着一个装满笔记本、图纸、资料和稿纸的帆布袋,在靠窗的桌子边坐下后,喝茶、赏枯荷,然后写应邀为新来的探漏工讲课用的讲稿:《如何正确使用仪器探测自来水管网的漏点》。

游千闻写着写着,闻到了枯荷散发出来的清香。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游千闻“脸上透出落寞的况味”,这般“落寞”有不再忙于工作的空虚,也有人到暮年的感伤。
B.游千闻以看自来水管网图为乐趣,平日里听到滴答漏水声全身就会绷紧,这些都体现他热爱工作、敬业勤勉的特征。
C.小说结尾游千闻赏荷时不复之前低落的情绪,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恢复了青春活力,能和年轻人一样发光发热。
D.“伏老”和“游千闻”虽然步入了生命的暮年,但不自哀自怜,仍“有形有神”,都可谓是“枯荷的知音”。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插叙游千闻的工作细节和他在妻子的劝说下到听荷楼打发时间的情节,小说内容更丰富完整,情节展开更合理。
B.小说第三段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让作品更具文学性,也能突显游千闻较高的文学修养和生性喜静的性格特点。
C.小说娓娓道来,叙事语言平实自然,写景语言优美典雅;记叙与描写浑然一体,使整个作品富有情致,颇具特色。
D.作者给人物起名别有意味,游千闻的名字既契合其职业特征,也暗示了他的性情与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6.请简要分析“伏老”这一人物的作用。
7.文中多次写到“枯荷”,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镕,其先四世五人为成德军节度使。镕立,年十岁。是时四面豪杰并起而交争,镕介于其间,而承祖父百年之业,士马强而畜积富。故镕年虽少,藉其世家以取重。晋兵大举击镕。镕求救于李匡威。匡威来救,晋军解去。明年晋会王处存攻镕。镕未尝临军,以兵属匡威而已。匡威战磁河,晋军大败。明年春,晋攻天长军,镕又求救于匡威,晋军解去。匡威军乱,将奔于京师,镕德匡威救己,使人邀之,以父事之。匡威谋劫镕而代之因诈为忌日镕去卫从晨诣馆慰坐定甲士自幕后出持镕两袖镕因叩头,以位与匡威。匡威素少镕,以谓无能为也,因与镕诣府,将代其位。行过亲事营,军士闭门大噪,屠者墨君和望见镕,识之,挟镕于马,负之走。乱军击杀匡威。晋军急攻,劫镕以盟,镕遂与晋和。其后梁太祖为书招镕,使绝晋而归梁。镕依违不决。梁太祖自将,焚其南关。镕惧,顾其属曰:事急矣,奈何?判官周式,辨士也,与梁太祖有旧,因请入梁军。梁太祖大喜,式于上坐,议与镕和。镕以子昭祚为质,梁太祖以女妻之。魏博罗绍威卒,梁因欲尽取河北,以王景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镕惧,乞兵于晋。晋人击败景仁。镕德晋甚,明年会庄宗,庄宗断衣而盟,许以女妻镕子昭诲。镕为人仁而不武,未尝敢为兵先。他兵攻赵,常藉邻兵为救。当是时,诸镇俱弊于战争,而赵独安乐。镕骄于富贵,又好左道,与道士王若讷留游西山,每出逾月忘归,任其政于宦者石希蒙。宦者李弘规谏,希蒙固止之。弘规呼甲士斩希蒙首,掷于镕前。镕使弘规,收其偏将下狱,穷究反。亲军皆惧,夜半,逾垣而入,斩镕首,纵火焚其宫室,遂灭王氏之族。

(节选自《新五代史·杂传·王镕传》)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式于上坐       延:邀请
B.镕使弘规       族:灭族
C.穷究反          状:情况
D.负之          而:然后
9.下列各项中,与所给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镕惧,乞兵于晋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甚矣,汝之不惠
10.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要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遍设内地。
B.梁太祖,五代后梁皇帝朱温的谥号,后文提到的“庄宗”也是皇帝的谥号。
C.会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会试第一名为会元。
D.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南宋时“四书”之名确定。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匡威谋劫镕∕而代之因诈∕为忌日∕镕去卫从∕晨诣馆慰坐∕定甲士自幕后出∕持镕两袖∕
B.匡威谋劫镕∕而代之因诈∕为忌日∕镕去卫∕从晨诣馆慰∕坐定∕甲士自幕后∕出持镕两袖∕
C.匡威谋劫镕而代之∕因诈为忌日∕镕去卫从∕晨诣馆慰∕坐定∕甲士自幕后出∕持镕两袖∕
D.匡威谋劫镕而代之∕因诈为忌日∕镕去卫∕从晨诣馆慰坐∕定甲士自幕后出∕持镕两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镕家世显赫,根基深厚。王镕祖上四代有五人担任成德军节度使,他兵强马壮,蓄积丰厚,虽然年少,但在当时很被看重。
B.王镕屡遭侵略,周旋图存。王镕多次遭到晋、梁等势力的侵略,但他通过求援、求和、结盟、联姻等方式获得外部支援,免遭吞并。
C.王镕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王镕不挑起战争,使百姓安居乐业;为报答恩情,收留曾多次援救自己的李匡威,甚至主动以权位相让。
D.王镕耽于享乐,游冶无度。王镕辖地相对太平,自己喜好左道,不用心施政,反而醉心出游,经常逾月不归,最终引发内斗以致灭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匡威素少镕,以谓无能为也,因与镕诣府,将代其位。
(2)镕惧,顾其属曰:“事急矣,奈何?”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021-11-0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皇甫冉宅欢宴

[唐]张继

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情。

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

暗滴花垂露,斜晖月过城。

那知横吹曲,江外作边声。


[注]①皇甫冉,唐朝状元,大历十才子之一,为避战乱迁居江苏无锡。②横吹曲,汉乐府歌曲名,皇甫冉也有《横吹曲辞》一诗。③江外,指江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暗示作者与皇甫冉的友好关系,“欢”字点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诗歌前两联描写了在皇甫冉家中聚会的场景,诗人在辗转流离中与旧日的友人重逢把盏,兴致大发。
C.诗歌的第五句描写精妙,露珠顺着花瓣悄无声息地滴落,画面清雅唯美,扣合题目中的“春夜”二字。
D.诗歌尾联用典,借用乐府旧题和宴会主人的诗作,含蓄自然地表达了作者情感,言简义丰,耐人寻味。
15.本诗情感丰富,请简要概括诗歌抒发的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3)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4)纤云弄巧,飞星传恨,_________。(秦观《鹊桥仙》)
(5)_________,雨从头上湿到胛。(杨万里《插秧歌》)
(6)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7)《芣苢》中“采采芣苢,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女子提起衣襟兜住车前草的画面。
(8)《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当时士大夫群体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021-11-0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