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吉林 高二 期中 2021-11-09 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面对重大灾害、困难,文艺的作用不言而喻。文艺界抗击疫情主题MV《坚信爱会赢》推出后,官方微博点击量一天内突破900万,之后在多家网络视频平台上线,在二十家卫视和百余家地方电视台播出。这一现象反映了优秀的文艺作品在鼓舞斗志、慰聚人心方面的独特作用。面对严重的灾害,文艺工作者该如何更好地搞好创作、不辱使命呢?

首先,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疫情防控斗争中的精神气象。这次疫情危害严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段令人难忘的插曲,也使主旋律更为激越。全国人民用切实的战“疫”行动映射出昂扬向上、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气象,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深厚底蕴。比如,一批批医护人员离开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子女奔赴抗疫一线,千里之外的菜农驾车将万斤蔬菜捐献运送到疫区,年轻护士因长时间的封闭工作疲惫不堪却仍然冲锋在前、恪尽职守……全国人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努力着、奋斗着,体现出整体组织性和个体自觉性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正像歌曲《坚信爱会赢》所说,“长江黄河水流长,我们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力量”。

其次,应致力于“身临其境”的感发和形象真切的表达。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身临其境”并不是说一定要涉身疫区,其中的关键,是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把其中带有普遍性的、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和深刻触动的精神内涵、炽热情感表达出来。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谱写《红楼梦》组曲之时不可能穿越到古代,但这并不影响他写出名篇佳作,关键在于对内容的深入体悟,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二是形象生动的表达。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思想倾向“应由情境和情节本身产生出来,而不应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应该“通过情节发展本身生动活泼地仿佛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立象以尽意”,也是这个意思。面对疫情的创作也是如此,应用生动的形象、词句、情节、旋律去描绘、表达,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宣示、口号上。近日一幅《全国美食为热干面加油》的漫画被网友大量转发、点赞,正是形象化表达的功效。

最后,应抱有更为高远的艺术理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成长的历史是在不断战胜灾难中前进的,一方面抗击疫情促使全国人民更加团结一致,彰显了制度的优势和人性的光辉;再者,战胜疫情的经历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进一步提升精神高度、完善文化心理结构的契机。疫情中当然也暴露出了一些价值观的落后和社会治理的短板,显现出一些人精神境界的低洼和公德意识的薄弱,这些都可以在高远的艺术理想中,通过恰当的艺术形式去对比、去反思、去呈现,给人以灵魂的触动和警醒;抱有远大理想,同时也会促进当下以团结鼓劲为主的创作水平的提升。这二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都是在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动能,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提升增添新的力量。

(摘编自袁正领《如何把握战“疫”主题下的艺术创作》,有删改)

材料二   

作家艺术家如何才能筑就高峰?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史,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丰厚灿烂的文化积淀,广阔生动的当代生活,这些都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当然,筑就高峰还需具备多方条件,比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与读者进行充分交流;与时代保持密切联系,到时代的深处、生活的腹地中去思考,等等。更关键的是作家艺术家的胆识和努力,作家艺术家要有贡献鲜明时代气息的独特审美创造,对艺术创作始终保持热情,潜下心来,不被功利主义左右。

时代是一条大路,作家就像一驾车,这驾车必须在路上行驶。作家要穿透纷纭驳杂的表象,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考通过作品交付给读者,启迪人们认识生活,理解时代。这是作家的天职,也是文学的天职。

(摘编自《冯骥才专访:作家艺术家要勇担时代责任》,有删改)

材料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以表现时代、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着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

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在叙事艺术、影像质量、表演水准、艺术风格上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然而,当下现实题材创作包括某些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在题材拓宽的同时,精神内涵却日益稀薄,在不同题材类型中都存在以情感表现填充或置换社会现象的问题。如《亲爱的翻译官》等“时尚职场剧”所展现的职场与真实职场存在隔膜。此外,亟待提升的还有创作中的艺术真实性和身临其境感。如果说细节不真实还是艺术功力不足的表现,而“作品局部真实却整体虚空”等问题,就不只是艺术功力的问题,它损害的是“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值得关注的还有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中典型人物形象较少,人物符号化、定型化、泛偶像化等问题。现实主义创作不是对生活的同格化描摹,它需要对现实进行提炼和概括,需要塑造一批紧扣时代发展,生动鲜活且具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形象。最后,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以网文IP为基础的流行价值认知及公德意识之间存在较大冲突。许多作品虽然影调唯美,但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且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观众的流行认知,如“颜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耽于梦想等;只有少量作品如《眷风十里不如你》《如果蜗牛有爱情》《一起同过窗》有着较强的生活实感,体现了青年人应有的思想格局。。

(摘编自戴清《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如何才能羽翼丰满》,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疫情,无论是鼓舞士气,还是慰聚人心,文艺都不能缺位:文艺工作者应不辱使命,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抗疫斗争中的精神气象。
B.全国人民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努力着,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在重大考验面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舍身忘我、自信自强的精神意蕴和风貌。
C.“身临其境”并不是说一定要涉身疫区,创作者如果能对内容进行深入体悟,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要做到身当其境并非不可能。
D.由恩格斯的话我们可知,艺术表达要想具有感染力,引发人们共鸣,要么是具体的、鲜活的,要么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放之四海皆准的。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抱有高远的艺术理想,一方面能彰显制度的优势和人性的光辉,同时也会促进当下以团结鼓劲为主的创作水平的提升,这二者相辅相成。
B.作家艺术家要筑就高峰,除了创作要取材于丰厚灿烂的文化积淀、广阔生动的当代生活外,更关键的是作家艺术家的胆识和努力。
C.“时代是一条大路,作家就像一驾车,这驾车必须在路上行驶”形象地阐明了作家与时代的关系,作家要勇担时代责任,这是作家的天职。
D.有些作品因为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观众的流行认知,导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如“颜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耽于梦想等。
3.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以表现时代、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着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下列说法,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A.《鸡毛飞上天》全面呈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城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了改革大潮中人们观念的转变。
B.《虎妈猫爸》《小别离》试图探讨当下的教育问题,却因剧情中存在过多的情感纠葛而阻断了对教育的忧思。
C.《小镇大法官》《阳光下的法庭》以法官的工作和生活为重心,表现了现代法制精神与人文情怀之间的关系。
D.《黄大年》《太行赤子》以先进人物为原型创作,用朴实无华的镜头组接,体现了主人公“深扎”的精神风貌。
4.三则材料中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特点。
5.请结合材料,谈谈以抗疫为主题的作品应该如何克服当下现实题材创作中存在的不足。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子的脚

张淑清

这双脚骨节粗大,右脚大脚趾有些朝外偏。十岁那年夏天,去稻田抓青蛙,碰到队里的柴油机突突突轰鸣着,从池塘抽水浇灌秧苗。他顽皮,上前去摆弄铁家伙,不料被飞下来的铁把手砸到右脚,大脚趾甲掉了,生长的方向移位。

他跟在爹娘后面上田里种苞米、插秧、收谷物。娘纳的千层底布鞋,还散发着布料的香味,他舍不得穿,干活,和伙伴们耍,就脱了鞋,光着脚。

他的脚很早接触了大地、沙砾、树枝与荆棘,也一步一步丈量着他的成长。他歪歪扭扭推着独轮车,帮衬爹自山谷一车一车推回石头、黄泥,又一锨一锨将河沙盛上车运到院口,一家人披星戴月,返修了五间草苫房。爹在夜晚的月亮地,对他说:“好好读书,将来去城里混个人样。”他伸手捏着大脚板,说:“不去,就在山里守着你和娘。”

娘坐在马扎上,剥着落花生。娘说:“娃的大脚板就是做活的命,别逼他。”

爹叹了口气,继续编筐,明天早起,要翻几座山去镇子里卖柳条筐。

日头卧在东山凹,父子俩一前一后挑着编好的筐篓,翻山越岭,还要趟过一道宽宽的河流。

爹节俭,怕磨破了鞋,把鞋脱了,放筐里,光脚走,却不让儿子脱鞋,爹心疼他,脚扎破了容易感染。山路蜿蜒,曲曲折折,他挑的筐篓没有爹的多,可二十多里山路,实在是难走。早晨,吃了娘热的苞米饼子,兜里揣。着两枚笨鸡蛋,还温热着呢。

他的步子明显慢了,爹回头望望,放下担子,“是不是脚磨破了?”爹问。他张了张嘴,低低地说:“嗯。”

爹蹲下身查看了儿子的脚,“读不好书,这路越走越艰难,成子。”爹撕了衣服前襟,给他包扎,站起来把大筐小篓用绳子拴在自己担子上,留了三两只给他挑着。

骄阳似火,口干舌燥,脚掌破了的地方钻心地疼。

走几步,停一停,等他。走几步,问一句:“累了,就歇息。”

他咬咬牙:“不累,走吧。”

生意好时,一上午就卖光了,淡季时,一天也卖不了几只筐篓。

夜晚,娘掌灯,为爹挑脚上的荆棘刺儿。他是看着爹光着脚,担起这个家的。

每次卖完筐篓,爹一高兴准赏他一根冰棍。小豆冰棍是他的最爱,甜丝丝的滋味,温暖了他整个童年的夏天。

爹端来热水,为他洗脚。爹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搓洗他伤痕斑斑的脚,如数家珍地说着他脚上的每一个痕迹,那是由无数个成长故事历练出来的,也是一种烙印在灵魂深处的岁月。

爹老了,不再光着脚了。他将一双接近凋零的脚塞进娘做的布鞋里,拒绝儿子从大商场带回来的皮鞋。春暖花开的时候,爹偶尔也光着脚,在菜园子劳作。爹的脚对土地有着无法形容的亲切和热情。

只是儿子去了远方。

儿子从乡村,一步一步走出去。趟过多少条深浅不一的河流,穿过多少人迹罕至的森林与沙漠,唯有他的脚知道。他的脚后来落在钢筋混凝土造就的世界,那个仿佛火柴盒一样的斗室,成全不了布鞋和泥土的安放,于是,爹的脚来去匆匆,不肯在火柴盒存一宿。

那天,他和妻女拎着大包小裹开车回乡下探望爹娘。夜幕降临,爹小声说:“成子,你让媳妇孩子去那屋休息吧,咱爷儿俩说说话。”

娘端来一盆水,放在爹面前,爹下地,把水端到儿子跟前:“来,爹给你洗脚。”

他懵了,望着一头白发的爹,鼻子一酸,哽咽着说:“爹!颠倒了,该儿子给您洗脚!”

他将爹扶上炕,爹的脚瘦巴巴的,原来宽大丰腴的脚掌,怎么说枯萎就枯萎了呢?

爹很害羞地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来,你在外也不容易,还记得那些年,咱父子俩挑着筐篓去镇子……”泪水不由自主地淌下,落在爹的脚背上,落在他的心里。

爹的脚长成了村庄的白杨树,儿子的脚却做了一条不安分的河流,爹和村庄难以掌握他的流向。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描写了儿子双脚骨节粗大的特点,并交代了右脚大脚趾有些朝外偏的原因,并由此介绍了人物的生活环境。
B.文中“一家人披星戴月,返修了五间草苫房”,既写出了家人的辛苦和生活的不易,也为后文爹期望儿子读书成才做了铺垫。
C.爹带着儿子翻山越岭去卖筐篓,用意不在于让儿子减轻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而在于磨炼儿子的意志,希望儿子发奋图强。
D.文章叙写父亲“不肯在火柴盒存一宿”,意在说明爹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从而更加突出他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农村生活的留恋。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生长的方向移位”采用了双关的写法,不仅指儿子脚趾长相的变形。更暗示了儿子人生道路的改变。
B.月夜爹听了妻儿对读书的看法,“叹了一口气,继续编筐”,写出了爹内心对儿子的失望和不得不暂时放弃想法的无奈。
C.文章写儿子给父亲洗脚,用枯萎形容爹的干瘪瘦小的脚掌,采用了比拟手法,写出了爹的衰老和儿子内心的伤悲。
D.文章采用动作、语言、神态、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父亲的人物形象,字里行间饱含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
8.文章通过叙写父子的脚展现了儿子心灵的成长之路,请结合文章分析儿子的形象特点。
9.文章的题目是“父子的脚”,作者却花大笔墨从儿子的脚写起,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轨,士则,扶风平陆人。轨性刚果有威,大业中,为资阳郡东曹掾,去官归。高祖起兵,轨募众千余人迎谒长春宫。帝大悦赐良马十匹使略地渭南下永丰仓收兵五千从平京师封赞皇县公为大丞相谘议参军稽胡贼五万掠宜君诏轨讨之次黄钦山,遇贼乘高丛射,众为却。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既鼓,士争赴贼,贼射不胜,大破之,斩首千级,获男女二万。擢太子詹事。赤排羌与薛举叛将钟俱仇寇汉中,拜秦州总管,讨贼连战有功,余党悉降。复郑国旧封,迁益州道行台左仆射。党项引吐谷浑寇松州,诏轨与扶州刺史蒋善合援之。善合先期至,败之钳州。轨进军临洮,击左封,走其众。度羌必为患,始屯田松州。诏率所部兵从秦王讨王世充。明年,还蜀。轨既贵,益严酷,然能自勤苦,每出师临敌,身未尝解甲,其下有不用命即诛,至小过亦鞭棰流血,人见者皆重足股傈,由是蜀盗悉平。初,以其甥为腹心,尝夜出,呼不时至,斩之。后入朝,赐坐御榻,容不肃,又坐对诏,帝怒曰:“公入蜀,车骑、骠骑从者二十人,公斩诛略尽,我陇种车骑,尚不足给公。”因系诏狱。俄释之,还镇益州。轨与行台尚书韦云起郭行方素不协,及隐太子诛,诏至,轨内诏怀中,云起问诏安在,轨不肯示,因执杀之。行方惧,奔京师,得免。是岁,行台废,授益州都督,加食邑户六百。贞观元年,召授右卫大将军,出为洛州都督。周洛间,因隋乱,人不土著,轨下令诸县,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趋本。卒,赠并州都督。

(节选自《新唐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二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大悦/赐良马十匹/使略地渭南/下永丰仓收兵五千/从平京师/封赞皇县公/为大丞相/谘议参军/稽胡贼五万掠宜君/诏轨讨之/
B.帝大悦/赐良马十匹/使略地渭南下/永丰仓收兵五千从/平京师/封赞皇县公/为大丞相/谘议参军/稽胡贼五万掠宜君/诏轨讨之/
C.帝大悦/赐良马十匹/使略地渭南/下永丰仓/收兵五千/从平京师/封赞皇县公/为大丞相谘议参军/稽胡贼五万掠宜君/诏轨讨之/
D.帝大悦/赐良马十匹/使略地渭南下/永丰仓收/兵五千从/平京师/封赞皇县公/为大丞相谘议参军/稽胡贼五万掠宜君/诏轨讨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即人的表字,古人命“名”取“字”,分别是便于平辈和长辈称呼他。
B.高祖,多为开国之君的庙号,也有始祖、远祖之意,文中指的是前者。
C.总管,官名,多为军事长官,隋及唐初有行军总管,是出征时的军队主帅。
D.食邑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唐宋时也作为一种荣誉性加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轨令行禁止,治军特别严酷。他不允许士兵不听从他的指挥,否则就杀掉,犯小错也要严刑鞭打;他的外甥因私自外出,未及时受命而被斩杀。
B.窦轨屡立战功,多次受到提拔。他在黄钦山大败敌军,杀死千余敌人,又俘虏了几万敌人,被提拔为太子詹事;后来任秦州总管,讨贼立功。
C.窦轨果断勤苦,但是盲目高傲。他早年果断辞官回家,后来追随高祖;因地位高贵而高傲起来,人朝觐见,容貌不庄重,又坐着回答皇上的问话。
D.窦轨治政有方,树威信改民俗。他离京担任益州都督期间,当地百姓因战乱而不愿从事农业,就下令属县对不愿务农者加以处置,于是百姓纷纷务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轨进军临洮,击左封,走其众。度羌必为患,始屯田松州。
(2)及隐太子诛,诏至,轨内诏怀中,云起问诏安在,轨不肯示,因执杀之。
14.窦轨觐见皇上,皇上为何发怒?结果怎么样?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
B.“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写出了苏轼对时间消逝迅速的感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C.词的下阕既有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又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几时归去”看来,苏轼已经有了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
D.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
16.词中“作个闲人”中的“闲人”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