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期中 2021-11-16 11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工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工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工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模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

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

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

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马工程《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认为艺术家进行创作都需要经历模仿和创造两个阶段,这是通往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
B.艺术家要有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前者强调对艺术的领悟能力,后者强调手腕使用技巧。
C.亚里士多德认为,为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D.艺术模仿既可指模仿别人的艺术作品,学习该门艺术的学问和技巧;又可指模仿现实人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
B.艺术创作者,如果能从模仿人手,又具有创造意识,就一定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
C.历史叙述已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生活真实;诗歌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艺术真实。
D.能不能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是区分文艺作品和非文艺作品的根本标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B.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塞缪尔·约翰逊)
C.美术一旦脱离了真实,即使不灭亡,也会变得荒诞。(托卡莱尔)
D.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标语

徐怀中

文化教员的职责,本来是为司令部干部战士上文化课。眼下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根本没有休整时间,文化课早撂到一边去了。汪可逾不好意思总是处于失业状态,她跑去找五号要工作。齐竞倒不感觉这有什么不妥。

有空余时间,你不正好可以多练练古琴吗?

如果在文艺团体,你一天二十四小时练琴,那是提高专业水平,领导表扬群众称赞。在九旅司令部,练琴多了,人家自然就会有反映,话讲得很不中听。完成了本职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练琴,别人就管不了那么宽啦。小汪考虑很实际。

五号找来政治部宣传科长姜科长,当面把文化教员汪可逾推荐给他,由宣传科安排小汪参加标语组工作。姜科长知道,小汪出身于一个颇有名望的书法世家,标语组求之不得的。他心里那一份兴高采烈,就别提了!表面却假作诚惶诚恐的样子说:首长!我怎么好收编汪参谋这位大才女,吓死了我们小组那些人,谁还敢动笔写标语?

汪参谋先是给别人打下手,很快她就成为标语组的一支主力军了。姜科长特地配属给她两个兵,负责她工作所需的各项勤务,保证她不会从梯子上摔下来。

现在小汪单独执行任务了,便立即舍弃了常用的美术字,回复使用柳体楷书,充分发挥了她的童子功优势。虽然在砖墙上很难体现毛笔字奥秘之处,但毕竟是楷书,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老乡们反映说:这位女八路写出的字与别人不一样,一眼就认得出,不用你大伤脑筋去猜。

春秋天还好,一到七八月,面对被太阳烤得滚烫滚烫的一道砖墙,去刷大标语,真得拿出一点精神头来。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臂膀和脖颈上立时就脱掉一层皮。十冬腊月,小汪几乎是颤颤巍巍站在木梯的顶端了,还要高高举起手臂,向上够着去写标语。石灰水倒流进入,顺着小臂而腋窝、而腹股沟、而大腿小腿,冰凉冰凉的直至脚板心。

行军途中,部队休息埋锅造饭,标语组哗啦一下全散了出去,要不了多久,村里再找不出空白墙壁了。怕就怕的是,往往写到半半拉拉,传来紧急集合号声,部队开拔了。标语组慌了手脚,不得不立即收拾摊子,跑步去赶部队。汪可逾也赶上过这样的情况,两个小战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住地喊:汪参谋!快下来,快下来!部队走远了!

汪可逾像是根本没有听到,只管站在梯子上继续刷她的大标语。即刻停手,去追大部队,把尚未完成的一半标语留在墙上,算是怎么一回事呢?她绝对不能接受。直到写完最后一个字,勾上了黑边,任务圆满完成。

延误太久,部队出去很有些里程了。他们不要命地紧追慢赶,汪可逾大口大口喘气,再也支持不住了。两个战士只好扔掉标语桶子,分左右一边一个,架着汪参谋猛跑……

汪可逾是标语组人员中出勤率最高的。随着部队行军路线,辽阔的冀鲁平原不知多少面墙壁上,都留下了她的楷书手迹,堪称明丽灿烂的一道战地风景。旅政治部组织了一次表彰会,特地表扬汪可逾在宣传战线上取得的突出成果。会议就在标语组工作现场举行,由政治部主任亲自主持,宣传科长宣读了表扬决定。

下面一项是颁发奖状奖品。奖状不必说,千篇一律,都是那么一张硬纸片。奖品是一条雪白的羊肚子毛巾,对外不会公开讲的,其实是姜科长掏自己津贴费买来的,科里并没有这一项开支。

司仪朗声宣布:请汪可逾同志上台领奖!会场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可是受奖人小汪坐在最后一排长板凳上直发笑,上边再三催促,她死活不去领奖。虽然那条羊肚子毛巾正是她特别需要的,写标语扎在右手腕上,石灰水就不至于流进袖口里去。

倒也说不上汪可逾如何反感,但她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给她的感觉这像是哄小孩子,没有一个表彰决定,没有一条羊肚子毛巾,难道我就不会好好干吗?

政治部主任考虑到,发奖仪式再这样勉强进行下去,很可能闹得谁都不好下台。他向姜科长暗示一下,姜科长立即宣布:今天的会议到此圆满结束,散会!

(选自《牵风记》,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可逾出身于颇有名望的书法世家,现在她能到标语组去工作,受到宣传科同志的欢迎实属正常。
B.面对小汪的工作请求,“五号”首长齐竞却让她多练练古琴,可见作者对齐竞的做法持批评态度。
C.小说善于捕捉细节,颁奖时汪可逾“坐在最后一排长板凳上直发笑”,这一细节反映了她对待荣誉的心态。
D.小说讲述的虽是关于战争的严肃话题,但语言又具有生活的风趣,如“失业”就颇有生活味和幽默感。
7.第1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明背景:故事发生在战火纷飞、硝烟不断的战争年代,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B.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正因为战役多,文化课无法上,所以汪可逾才会去要别的工作做。
C.引出下文:正因为文化课早被丢到一边,汪可逾才会“失业”,才有她转而刷标语等情节。
D.揭示主旨:通过叙写普通官兵的日常生活,赞扬了军人的革命本色精神和人性的至纯。
8.小说主人公汪可逾身上具有一种“个性美”,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并简要分析。
9.《牵风记》获得茅盾文学奖,在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金戈铁马与诗书礼乐交相辉映”。请结合文本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后骞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大宛遣骞,经康居至大月氏。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还,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国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言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出使乌孙。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昆莫起拜赐,其他如故。

时乌孙国素服属匈奴久矣,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胡,王不能专制。骞不得其要领。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余,骞卒。后岁余,骞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精讲   张骞通西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
B.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
C.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
D.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年号,古代皇帝纪年的名称,自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都立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唐代以后,庶人一词使用渐少,逐渐为“民”“百姓”“黎庶”“庶民”等名称所取代。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
D.大行:即大行令,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级别在博望侯之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骞有民族气节。张骞第一次出使匈奴时,被匈奴扣留十余岁,但他一直保存着汉朝的符节没有丢失,不忘自己身份。
B.张骞牢记使命。张骞虽被匈奴扣留十多年,但一逃出,不是直接回汉朝,而是立即奔向西域诸国,继续努力去完成使命。
C.张骞仕途坎坷。张骞曾因熟悉匈奴地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又因李广率军被匈奴围杀、自己未及时赶到救援而失爵位。
D.张骞遇到困境积极想办法解决。当他们被匈奴封锁道路,逃到大宛后,积极沟通,希望大宛国王派人带路,送他们去月氏。
13.课本翻译句子。
(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十二章)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
14.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意义?
2021-11-1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

杨亿

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题目明确点出了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缘由,以及唱和酬赠的对象。
B.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才思之敏捷。
C.颈联中“侵”和“寒”两字直接表达了夜已阑珊、曲终人散的凄凉心情。
D.尾联中诗人用“东方曙”“未尽欢”表达人们彻夜欢娱但仍未尽兴的遗憾。
16.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