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安徽 高二 期中 2021-11-21 9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 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根本区别。
B.“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
C.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台湾当代散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诗情和哲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美文”的胜利,“五四”新文化运动得益最大的也并非散文。
B.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
C.我们不能说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
D.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3.下面散文作品不属于“大品”散文的是(       
A.韩少功《我心归去》B.梁衡《把栏杆拍遍》
C.郁达夫《江南的冬景》D.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异乡

海明威(美国)

①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

②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

③“不错,踢足球,”我说。

④“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

⑤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象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

⑥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象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⑦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⑧“工伤,”医生回答。

⑨“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

⑩“你该有信心了吧?”

(11)“不!”少校答道。

(12)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治疗。他们都是米兰人。一个想当律师,一个要做画家,另一个立志当兵。有时,一天的疗程完毕,我们一起步行回去,到斯卡拉(米兰著名的歌剧院)隔壁的柯华咖啡馆去。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咖啡馆里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 “友爱”,“克己”)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意:我的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因为经历不同,他们是历尽艰险才得到勋章的。诚然,我负了伤,可大伙儿明白,战时负伤只是偶然不幸而已。

(13)我们谁都不知道战事将如何发展,只知道仗还在打,一直在打,不过,我们再也不用上前线了。

(14)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15)“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

(16)“回美国。”

(17)“结婚了吗?”

(18)“没有,但很想。”

(19)“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20)“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21)“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22)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23)“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24)“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25)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26)“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27)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

(28)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有类似少校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注】:1.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节选部分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残军人在意大利米兰一家医院进行器械康复治疗时发生的故事。
B.作者交代了文中几个伤残年轻人的理想,使身体的残缺与理想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讽刺的手法将战争的残酷表露无疑。
C.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战争还在继续而“我们”再也不用参战了的意思,同时也包含了“我们”不能再上战场杀敌的遗憾。
D.对于“我”很想结婚的言辞,少校暴跳如雷,这段对话简洁凝练,反映了少校无法忍受妻子离去的内心无比的悲痛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营造了深秋寒冷阴郁的氛围,但店门外挂着的许多野味使景色充满着新奇有趣的地方风情,让刚脱离战争的我们心情愉悦。
B.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在情节推进中对人物充满同情并感受到人们面对生命残缺的悲痛和无奈。
C.本文对话使用了大量的简单句和省略句,极少使用连接词,这加快了行文节奏,产生了强烈的视觉真实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D.小说在上校望向窗外的眼神中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导读者透过上校的眼神思考他的精神世界,使作品的主题更含蓄隽永。
8.海明威的小说在简洁的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⑥--(11)段的内容,分析少校说的“很有意思,很有意思”这句话的丰富意蕴。
9.如何理解小说的题目“在异乡”?
2021-11-2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①,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豭豚:豭,公猪;豚,小猪。文中指以豭豚皮装饰的剑。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B.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C.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D.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委质,意思是呈献礼物,表示忠诚信实。子路“儒服委质”表恭敬拜师之意。
B.折狱,指判决诉讼案件。古人“折狱”很重视听取陈述,这是官员职责所在。
C.升堂,旧谓官吏登堂理事,指官员在官衙召集下属官吏会同当事人处理案件。
D.结缨,指系好帽带。子路“结缨而死”的行为体现了对夫子礼仪教导的遵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生性好勇,从他的穿着看甚至有些粗俗,但他在孔子的引导下,甘心情愿向孔子学习,成为孔子徒众中极为有名的弟子。
B.子路向孔子求教了关于“尚勇”的问题,孔子给了明确答复,特别是他推崇君子之勇,反对小人之勇,意在引导和规劝子路。
C.孔子肯定子路的长处,认为他有一定的管理政务的能力,同时也指出他好勇的弱点,甚至对他最后的悲剧结局有一定的预见。
D.孔悝作乱时,子路本可以避祸全身,但子路认为既然“食其食”,毅然挺身入险,最后死于乱中。孔子闻讯,极为伤悲。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⑵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14.本文节选部分子路的形象、性格十分鲜明突出 ,请简要说明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2021-11-1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仰视窗外,侧耳枕上,环顾床前,驿馆中孤寂游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B.“归梦”句与“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暗含梦境之美与现实之悲。
C.“岁时”和“天地”拓展了时空,诗人的慷慨愁情借天地间宏阔凄凉之景表现出来。
D.本诗以驿馆之景起,以旅途之景合,疏桐蝉嘶、路途行人纷乱的画面写尽行旅苦楚。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在葛溪驿夜不成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