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一 期中 2021-11-23 3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据《人民日报》11月12日报道,“双11”的消费盛况,反映的是大海般的内需潜力。无论是“买买买”引发的抢单,还是“停不下来”的快递小哥, 都让“消费”这个词显得如此动人心魄。到今年,“双11”刚好走过10年,从一家电商的促销活动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消费节日,也为观察中国的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

与现在动辄千亿级的成交额相比,很少有人会想到,2009年“双11”的成交额只有5000多万元。10年来,“双11”成交额的高歌猛进,反映出消费拉动力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不断崛起。中国经济增长逐步实现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13多亿人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蓄积后劲,还为中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赢得战略回旋余地,更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消费红利。

在消费规模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消费结构也在自我迭代、优化升级。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对比:2009年,“双11”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器是电热水壶和电热毯;到了2017年,人们最喜欢的家用电器变成了净水器和扫地机器人。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健康,从传统电器到人工智能,消费升级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现在的“双11”,网购服务成为新的消费亮点,迪士尼门票、出境游预订、在线医疗服务……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消费需求逐步由模仿型、同质化、单一化向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升级。消费结构升级,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材料二: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美国爆发贸易冲突,但并不妨碍消费者在这个购物狂欢节抢购打折商品。在强劲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上月出口再度大幅增长,打破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美贸易争端导致出口放缓的预期。

海关数据显示,从美国到印度,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有所增长。中国10月份出口总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15.6%,增幅高于9月份的14.5%。

经济学家们表示,不仅仅是美国,几乎所有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保持强劲增长,新兴市场尤其如此,这表明中国的出口正得益于意外良好的全球需求。许多经济学家将最近几个月的出口繁荣归因于企业赶在关税生效前提前装运,他们此前预计这一趋势将会消退。

与此同时,由于对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10月份中国进口同比增长21.4% ,增幅高于9月份的14.3%。其中,原油进口总金额同比增长89%。

材料三: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中美贸易战属于持久战,可能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但美国不会偃旗息鼓。

新加坡国立大学顾清扬副教授认为,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只是目前美国在贸易战上耗费了政治与经济资源,这已经使它难以发动持续攻势。

报道称,顾清扬以最近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称举办进博会表明中国不仅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还要成为引领全球消费市场的“消费大国”,以中国为中心形成的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力将对美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美国的力量部分来自军事,更重要是来自美国对全世界的购买力。他说:“买者为王,中国现在正成为这方面的王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个别电商的促销活动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消费狂欢节日,走过10年的“双11”,已成为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之一。
B.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这表明消费已逐渐主导我国经济增长。
C.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市场的全球需求使中国的出口强劲增长,经济学家认为,这正是中国商品出口保持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
D.新加坡媒体认为即使中美贸易战有可能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美国也难以持续进攻中国,但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费结构的自我迭代和优化升级不仅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B.中美爆发贸易冲突,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强劲的需求、大幅增长的出口,打破了经济学家对中国出口放缓的预期。
C.“双11”所释放出的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助力我国经济增长,应对外部冲击,还让世界经济增长分享消费红利。
D.成功举办的中国首届进博会表明,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将会引领全球消费市场,成为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中心。
3.针对“双11”,中国《人民日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都作了相应报道。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香雪

铁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个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

那时,我是一家文学杂志的小说编辑,工作之余我在小说《哦,香雪》那样的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北京与河北省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去,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在困顿中平静地守着日子,没有发现他们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耕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足能换得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雄壮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

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做交易,交易成功,火车也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了,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

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从前她们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

时间在前进,科学技术在飞奔,人类的物质文明在过去二百年里发生的变化远远超过了前五千年。我愿意拥抱高科技带给人类所有的进步和幸福,但巨大的物质力量最终并不是我们生存的全部依据,它应该是巨大精神力量的预示和陪衬。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道,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遥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

回望1983年3月,我面前呈现的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工笔细描手法,写“我”刚下火车,站在路基上看到的情景,呈现了一派破败、落后的山区农村学校景象。
B.“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作者以点评式的话语,写出了火车给山村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表达了她深沉的感慨,极富情感力量。
C.“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雄壮的火车”,运用比喻手法,把火车比作恋人,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山村鸟鸣花香、满山翠碧的情形,寄托了作者对山村的美好怀念与诚挚期待。
5.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6.铁凝的《从梦想出发》一文记述了“香雪的山村”后来“就有了坑骗游客的事情,有了出售伪劣商品的事情,也有个别的女性,因了懒和虚荣,自愿或不自愿地出卖自己的身体……”对此,她也感慨道:“火车其实也是一种暴力。”请结合两个文本,谈一谈对这个感慨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国,帝锐意恢复,弃疾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宋史·辛弃疾传》)


[注]①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③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④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犀牛一类的野兽。⑤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蔡伯坚          师:以……为师
B.弃疾间与之       游:游玩
C.时虞允文       当:主持、掌管
D.京壮之             益:更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B.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C.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D.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
C.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
D.辛弃疾在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得到留守叶衡的赏识,认为他胸有大志谋略过人,叶衡做丞相后,大力举荐他,辛弃疾因此得到皇帝召见。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2)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11.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辛弃疾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请用原文回答)
2021-11-2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向板仓

毛泽东

一九三零年寒冬

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

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


注: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敌人枪杀于长沙市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由于当时通讯交通都不发达,消息滞后。毛泽东获悉杨开慧牺牲之噩耗后写下了这首悼亡词。杨开慧:号霞,字云锦。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蝶恋花·向板仓》是毛泽东痛悼夫人杨开慧的一首悼亡词,婉约中不失豪放。
B.该词首句“霞光”以比兴手法暗藏杨开慧号,用“霞光褪去”点扣杨开慧的牺牲。“何凄楚”,即为何这么凄楚的意思,开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C.“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以夸张、比较的手法表达了词人惊闻妻子噩耗时无以言表的悲痛。“无感霜风侵蚀骨”,妻子被屠杀,让作者痛入心骨,痛到凛冽的寒风侵蚀肌骨竟毫无知觉而麻木。
D.“更起刀枪向敌仇”,“更”字表达作者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更加激起了革命的斗志。
13.结合本词,具体谈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分条陈述。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在“_______________”诗句中,以高山大海来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这里涌现的叱咤风云的豪杰,向下阕过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两句就借月来烘托出梦境的轻快自如。
(4)《笑傲江湖》第七回描写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明月当空,树影在地。”《琵琶行》中与之运用相同手法表现演奏技巧高超的是“ _______________”。
(5)荀子在《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021-11-16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