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期中 2021-12-08 5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儒家的理想结构中,国与家是同质的。家是国的微型形态,国是家的扩大形态。由家到国是有一段距离的,既有地理的距离,又有制度的距离。由家走向国,一方面须士人努力追求,另一方面要由朝廷来决定是否录用。家国的距离要经过一个“游”的过程。先秦的士基本上是游士,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四处奔走,游说诸侯。唐代的求仕者明确地自名为“宦游人”。游,处于家国之间,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这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国与家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宦游。就整个文化而言,还有其他各种事游:商贾、行役、战争、公事、私事等。游子之心都深受儒家伦理情感的影响。“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

儒家理想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血缘宗法制上的以伦理为中心的人生理想,它要实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这个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的内在要求。它明显地忽视了爱情的重要性。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国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由修身马上进入齐家,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追求者与礼冲突的悲,被追求者在恋人与礼之间的选择之悲。

(摘编自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材料二:

大致说来,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特质:第一个阶段是先秦至中唐前后,姑且称做生命悲剧意识,以李白等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中唐以后至明中叶以前,姑且称做价值悲剧意识,以苏轼等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明中叶以后至清代,姑且称做冲突悲剧意识,以徐渭、李贽、汤显祖等为代表。

在这三种悲剧意识中,价值悲剧意识是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通过考察苏轼诗文中表现出的价值悲剧意识来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悲剧意识的基本特点。

苏轼对于文人的价值及其悲剧性的定位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苏轼在很多地方表达了“诗是穷人物”的观点。如:“吾穷本坐诗,久服朋友戒”,“信知诗是穷人物,近觉王郎不作诗”,这不是偶然现象,更不是牢骚,苏轼将其上升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度:

粉黛迷真色,鱼虾易豢牢。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次韵张安道读杜诗》)

“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甚至不“穷苦”不“奔逃”的诗人就不是真正的诗人。在这里,杜甫个人的命运被提升到了诗人的普遍命运的高度。这不是哪个诗人的个人际遇,而是苏轼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对诗人的最高的认识和把握。这是文人的宿命,也是文人的价值。

苏轼是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中来考察诗与诗人的本质的:

贵、贱、寿、夭,天也。贤者必贵,仁者必寿,人之所欲也。人之所欲,适与天相值实难,譬如匠庆之山而得成鲸,岂可常也哉。因其适相值,而责之以常然,此人之所以多怨而不通也。至于文人,其穷也固宜。劳心以耗神,盛气以忤物,未老而衰病,无恶而得罪,鲜不以文者。(《邵茂诚诗集叙》)

“贤者必贵,仁者必寿”是“人之所欲”的应然的状态,但却不是必然或实然的状态,即使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也不过是“适相值”的偶然,“与天相值实难”才是现实中经常出现的状态,但人们却对这种偶然“责之以常然”,这就是“怨而不通”的悲剧意识的根源。更有甚者,“劳心以耗神,盛气以忤物”,“人又自贼如此,虽欲不困,得乎?”所以文人“其穷也固宜”。序文层层递进,最后得出了“无恶而得罪,鲜不以文者”的结论。所谓“无恶”,是从应然的角度来审视的,所谓“得罪”,则是从现实着眼,“无恶而得罪”,便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便是“文”的本质,也是那个时代的文人本质。

苏轼还与友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辨析:

诗能穷人,所从来尚矣,而于轼特甚。今足下独不信,建言诗不能穷人,为之益力。其诗日已工,其穷殆未可量,然亦在所用而已。不龟手之药,或以封,安知足下不以此达乎?人生如朝露,意所乐则为之,何暇计议穷达。(《答陈师仲主簿书》)

“诗”在苏轼那里已是与生命同一的东西。苏轼的人格达到封建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峰,即审美化的境界。这种审美化的人生境界正是诗性的人生境界,而“诗”正是体现和促生这种境界的形式,这就是“诗能穷人”的根本原因。至于“所从来尚矣”,更是苏轼对“诗”的审美本质根本性的把握。对陈师仲的质疑,苏轼语含讥讽,因为不龟手之药的正经用途是防止手的皲裂以便下水劳动,有人以此为战争服务并因此封侯,显然是偏离了正道,暗喻若有人以诗求达,则不是真正的诗人。

(摘编自冷成金《苏轼诗文悲剧意识的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游,处于家国之间,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产生悲剧意识的原因在于进不去政治层。
B.国与家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宦游,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
C.儒家的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符合人的内在要求。
D.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爱情就是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所以会被压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分为生命悲剧意识、价值悲剧意识、冲突悲剧意识三类,其中价值悲剧意识最能体现中国悲剧意识的基本特点。
B.苏轼清醒地认识到了文人的价值及其悲剧性地位,“诗是穷人物”体现了他的这一认识。
C.“贤者必贵,仁者必寿”是“人之所欲”的应然的状态,但却是偶然才会出现的状态。
D.“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是苏轼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对诗人的最高的认识和把握。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诗句不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特色悲剧的一项是(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B.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D.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4.阅读材料二,阐释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5.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我当时十分清楚,要是我自己不采取行动,我就没有逃离这种生活的希望。谋得斯通小姐很少给我来信,谋得斯通先生更是只字未写。他们只给过我两三包现成的或修补过的衣服,由昆宁先生转交给我。每次只在里面夹个字条,上面写的大意是:简·谋希望大·科努力工作,专心尽职——我除了老老实实安心做个苦力外,是否还有别的什么指望,他们连一丁点儿暗示也没有。

就在第二天,我心里正在为自己打定的主意七上八下时,事实已向我证明,米考伯太太并不是无缘无故说到他们要走的。他们在我住的那家租了个地方,说好只住一个星期,到期后,他们就要动身去普利茅斯。当天下午,米考伯先生亲自到货行账房间,告诉昆宁先生说,到他动身那天,他不得不撇下我了,而且还对我的人品大大称赞了一番,我相信,对这种称赞我是当之无愧的。于是,昆宁先生叫来了车夫蒂普,他是个结了婚的人,而且有一个房间可以出租。昆宁先生定下这个房间,让我寄住在他家——他有一切理由相信,我们双方一定都会同意,因为我什么话也没说,虽然此时我已经下定了决心。

在我跟米考伯夫妇住在一起的那几天里,晚上我都是跟他们一块儿度过的。在这几天里,我觉得我们相互之间更加亲密了。最后那天星期天,他们请我吃中饭。我们吃的是猪腰肉蘸苹果酱,还有一个布丁。在头天晚上,我买了一只带斑点的木马,送给小威尔金斯·米考伯——那个男孩;又买了一个布娃娃,送给小艾玛,作为临别的礼物。我还给了那个孤儿一个先令,她就要给遣散回去了。

这天我们过得很愉快,尽管我们想到即将到来的离别,心中都有些伤感。

“科波菲尔少爷,”米考伯太太说,“以后只要提到米考伯先生这段艰难的日子,我决不会不想起你。你的所作所为都表明,你是一个最能体贴别人、最肯帮助别人的人。你决不是我们的房客,你是我们真正的朋友。

“我的亲爱的,”米考伯先生说,“科波菲尔。”近来他已经习惯这样称呼我了,“这孩子心眼好,别人有困难、不得意时,他能同情他们;而且头脑灵活,会打算,有一手——简而言之,有能耐,能把用不着的东西处理掉。

对他的这番称赞,我表示领受,同时说,我为我们的即将分别,心里感到很难过。

“我亲爱的年轻朋友,”米考伯先生说,“我比你年长几岁,在做人方面总算有点经验了,而且——简而言之,在对付困难方面,也算有点经验了,总的说来是这样。眼下,在我还没有时来运转之前(我可以说,我时刻都有可能时来运转),我无可奉赠,只有几句忠告。不过我的忠告还是很有价值的。我自己——简而言之,我自己就是因为没有接受这一忠告,才成了”——米考伯先生一直眉飞色舞,有说有笑,可是说到这儿,却一下停住了,皱起了眉头——“你眼前的这个悲惨的可怜人。”

“我亲爱的米考伯!”他太太求他不要这样说。

“我要说,”米考伯先生回答说,这时他已完全忘了自己,重又微笑着,“成了你眼前的这个悲惨的可怜人。我要给你的忠告是,今天能做的事,决不要留到明天。拖延乃光阴之窃贼。要抓住他!”

“这是我那可怜的爸爸的座右铭。”米考伯太太说。

“我亲爱的,”米考伯先生说,“你爸爸,从他的作风来说,是很好的。老天决不会让我说损害他名声的话的。拿他整个人来说,我们也许再也不可能——简而言之,再也不可能结识到像他那样的人了。他那么大年纪,还打那样的绑腿,还能不戴眼镜读那么大的字。不过,他把那座右铭用在我们的婚事上了,我亲爱的。我们的婚事实在办得太早了,结果,弄得我永远弥补不上花掉的那笔费用。”

说到这儿,米考伯先生转脸看着米考伯太太,补充说:“我并不是为这件事懊悔。完全相反,我的宝贝。”说完这话,他有一两分钟神情很严肃。

“我另外的一句忠告,科波菲尔,”米考伯先生说,“你是知道的。年收入二十镑,年支出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结果是快乐。年收入二十镑,年支出二十镑零六便士,结果是痛苦。那样,花就谢了,叶就萎了,太阳就西沉了,只留下一片凄凉景象,这一来——这一来,简而言之,你就永远给打败了。就像我这样!”

为了要使他这个榜样给人以更深印象,米考伯先生带着十分欢畅满意的神情,喝下了一杯潘趣酒,接着还用口哨吹起了《学院角笛舞曲》。

我没有忘记要他放心,我说我一定把他的规诫牢记在心,其实我用不着这么做,因为当时这些话显然已经深深感动了我。第二天早上,我在公共马车站跟他们全家相聚,看着他们心情凄楚地上了马车的后部,坐在车厢的外面。

“科波菲尔少爷,”米考伯太太说,“上帝保佑你!我永远也不会忘了你的一切,你知道,即使我能忘记,我也决不肯忘记。”

“科波菲尔,”米考伯先生说,“再见啦!祝你一切幸福,万事如意!要是在岁月的流逝中,我能使自己相信,我这遭受摧残的命运,能成为你的一个鉴诫,那我就会觉得,我活在世上一场,还不完全是白白地占了别人的位置。如果有朝一日时来运转(我相信会有这一天),我有能力改善你的前程,那我就太高兴了。”

我想,当时米考伯太太带着孩子,坐在马车车厢的后面,我站在路上依依不舍地望着他们,她眼前大概一下子云开雾散,看到我其实还只是一个小孩。我所以这样想,是因为她带着一种新的慈母的表情打手势叫我爬上车,用双手搂住我的脖子,吻了我一下,就像吻她自己的孩子一样。马车走动起来时,我差一点没来得及下车。他们朝我挥动着手帕,弄得我几乎看不到他们一家人了。马车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我和孤儿茫然相对地站在路中央,随后我们就握手道别。我猜想,她又回圣路加济贫院去了,我则上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我那疲劳乏味的一天。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考伯先生一家决定离开伦敦前往普利茅斯,临别前与“我”相处的日子和最后的告别,都表现了我们对这段感情发自内心的珍重。
B.“拖延乃光阴之窃贼”这句座右铭被米考伯先生郑重地用来谈论自己的婚事,表达了对自己婚姻的忏悔,显示出小说庄重严肃的一面。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比如送别时米考伯太太的表情和动作细节,生动地表达了她的慈爱和对我的不舍。
D.“我”是小说极力塑造的主人公,是故事的参与者,也是故事一切内容的回忆和讲述者,因此在小说的叙述形式上属于有限视角。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表达效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之无愧:我与米考伯先生一家友好相处,以自己的真诚获得了他们的认同。
B.欢畅满意:表现米考伯先生对自己能作为榜样,给“我”人生忠告感到得意。
C.茫然相对:与米考伯先生一家人告别后,我和孤儿都感到非常地伤感和失落。
D.疲劳乏味:表达自己迷失现实方向的内心苦涩,失却了开头欲逃离这种生活的希望。
8.米考伯以其“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形象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典型,试思考除此特征之外,米考伯还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米考伯太太对“我”说:“你决不是我们的房客,你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她这样说是因为“我”做了哪些事情?结合课本相关内容和本文加以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事多此类。

元狩六年。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所,也称“行在”,指天子临时所在地。例如南宋在杭州设临安府,就称之为“行在”,而仍然将东京汴梁称为京师。
B.吴孙兵法,是《吴子兵法》和《孙子兵法》的合称。“吴”指吴起,“孙”指孙膑,二人并称“孙吴”,皆战国军事家。
C.蹴鞠,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足球。战国就开始流行蹴鞠游戏,而汉代开始成为兵家练兵之法。
D.薨,帝后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霍去病是侯爵,所以称“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霍去病少年得志。他依靠家世关系和个人能力,很快出人头地,得到了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的机会,很早就立功封侯。
B.霍去病战功彪炳。他每次出征战绩优异,杀敌超过战损;有一次合骑侯没能和他会合,他竟凭借一己之力杀到祁连山。
C.霍去病受宠显贵。霍去病大放异彩后,比大将军更受汉武帝亲近看重;逝世后玄甲军列阵送葬,坟墓谥号都规格极高。
D.霍去病不恤士卒。出征塞外,士兵忍饥挨饿,而霍去病个人拥有大量食物,他却不分给部下,甚至还有心情玩耍游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
14.霍去病是军事奇才,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其取得辉煌战绩的具体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吕叔潜:作者志同道合之友。②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中秋之夜,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飞镜”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金波”描绘了月光浮动的景象。
B.“被白发”表达了词人对嫦娥历经沧桑的形象化表述,“欺人奈何”以质问的方式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痛苦。
C.词的下片,词人想象自己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的理想。
D.全词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瑰丽激昂的优秀词章。
16.请赏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精妙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