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龙门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北京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1-07 5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名著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门为中国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亿计的人才,不过,教育短板依然突出,尤其是考试模式、教育公平等问题广受诟病,又叠加个别环节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导致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中央近期的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是主动谋变之举。

教育治理须重视两点。首先,教育谋划要着眼长远。唯其如此,教育治理举措才能切中要害,避免左支右绌。教育,说到底是人的培养,它贯穿人的一生。在漫长的过程中,理想的成效与潜藏的问题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一旦发生偏差,后果非常严重。这就要求每项教育政策出台时慎之又慎,尊重数千年来中外教育实践的普遍规律。

其次,教育须革故鼎新,培养的人才须适应并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发展,不同的教育体系可以支撑不同的经济产业形态,比如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保障了德国工业多年来长盛不衰。而过往四十多年,中国成功将人口数量转变为人口红利,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促成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大规模传授富有成效,这在中国经济昔日处于追赶阶段时是适用的。然而进入新时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避免“卡脖子”现象,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无疑摆在了突出位置。因此,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需要调整。有学者感叹中国教育“均值不低,方差过小”,如果这一现状不改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难有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正努力打造“全方位,高水平”社会新格局,教育自不例外。对外开放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通过学术交流、人才交换、合作办学等途径,中外教育已经建立起紧密联系。如今,尖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中国教育的开放之门也应越开越大。

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至今日,“三个面向”依然是中国教育的正确方向。站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中央一再重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其要义是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这,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

材料二:

在近期教育治理中,教育部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而过去几十年,义务教育阶段按照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的做法沿用已久,而这种惯例被冠以“因材施救”之类的理由广为人们接受。但这样真的合理吗?

埃里克·哈努谢克和卢德格尔·沃斯曼因在《国家的知识资本》一书中讨论了对教育公平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个政策,其中就包括学校分级,“从理论上说,学校分级的作用是有争议的”。

他们介绍,在第一次将孩子分到不同级别学校的年龄方面,各个国家的安排差别很大。在大多数OECD(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学校分级发生在学生15岁或16岁期间,九年级或十年级之前没有分级。而在对比了不同国家的教育数据之后,他们表示,根据假定的同伴效应,同质学伴的学习状况可能会达到最优,不过,弱势组学生如果过早与优势组学生分开,他们的情况会系统性变差。因此,他们认为推迟学校分级的年龄也许可以提高公平性。

上面讨论的是按考试成绩将学生在不同学校间分级。那么,是否需要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班教学?分班真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吗?这些问题困扰着国内外教育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此众口难调

从国际上看,丹麦的中学不会根据成绩和能力来分班,而大多数英国中小学会在不同科目上根据学生对应的科目成绩和能力来分班教学。在印度,伯乐林(注:一个非政府组织)也倡导“按实际水平施教”,其基本思想是在某个时期,根据孩子掌握的知识将之分组,然后让教学难度与学生水平相匹配。可见,按照成绩和能力来分班教学并不是中国特色。

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通过教育治理,对这种习惯做法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纠正。比如,北京市2010年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都必须承担小升初划片就近入学的任务,取消重点校不接受电脑派位生的特权,强调必须平均分班。但直至教育部最近的新政出台,根据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教学的做法一直难以根除。

许多人反对分校或分班教学做法的一大理由,是这必然对重点班落选者的心理产生不好的暗示。而重点班入选者也可能因“鸡头变凤尾”而承受一定心理压力。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斯特·迪弗洛与迈克尔·克雷默等人于2005年在肯尼亚开展的一项早期多干预实验显示,分班教育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所有样本学生都获得收益。其中,快班里垫底的学生和慢班里拔尖的学生从分班教育中获得的收益相当。

总之,在是否按成绩分级教学中,人们意见不一,各国选择不同,似乎均有其理据,而选择的最终效果可能需要假以时日才能逐渐显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门曾为中国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B.教育过度商业化,是教育部门采取教育治理举措的根本原因。
C.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德国保障了本国的工业多年来长盛不衰。
D.为打造社会新格局,中国应阻止尖端人才流动到其他的国家。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教育治理”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谋划要着眼长远,应尊重数千年来中外教育实践的普遍规律。
B.过往传授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做法,在新时代应被取消和禁止。
C.为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昔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等都需要调整。
D.对外开放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开放之门应继续开放。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分校、分班”做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广泛接受按成绩分校或分班,其中一个原因是因材施教。
B.数据对比表明,从理论上说学校分级的作用并不总是积极的。
C.丹麦的中学不会根据成绩和能力分班,分班教学是中国特色。
D.国内不少地方不同程度纠正过义务教育“分校、分班”的做法。
4.材料一、材料二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支右绌B.革故鼎新
C.众口难调D.假以时日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中国近期为什么采取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请分条简要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韩愈和柳宗元文章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2)辱书云,欲相师。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释: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辱,谦辞,感到自愧的意思。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疑惑
②则师焉       耻:耻辱
道不笃       仆:谦称,相当于“我”
④未见可       师:学习
⑤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吾子:尊称,相当于“您”
⑥邑犬群吠,吠所       怪:责怪
南越中数州       被:同“披”
⑧狂者累日       走:奔跑
A.①⑤B.②⑥C.③⑦D.④⑧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出于此乎?       实而去其名
B.人患在好为人师       未尝敢以怠心易
C.蜀吠怪而外廷所笑       独为所不
D.假而仆年先吾子       是得狂名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幸见取       竟幸运地被您效法学习
B.又挈挈而东       又(被外贬)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
C.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而您又想使我管理越地的雪
D.非独见病       不仅(我)会被辱骂
9.下列对文本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
B.柳宗元很有自知,韦中立不辞辛苦,专程从京城到永州拜他为师,他自知知识浅薄没资格,直接拒绝了。
C.柳宗元说理严谨,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例,以蜀犬吠日等为喻,以孙子行冠礼被嘲笑为例,多方面说明了师道衰落不敢为师的原因。
D.柳宗元注重实际,他主张避师之名而就师之实,师生相互交往,取长补短,共商为文之道。
10.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韩愈与柳宗元关注的现象、表达的态度有相同之处,但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流露的情感又不尽相同。请结合上面的节选文字,简要说明。
2022-01-07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龙门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11.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_____,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子曰:“君子______,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③子曰:“君子______,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1)在上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成语。
(2)请从上面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并说明该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2022-01-0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龙门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12.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答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 ②韩信: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 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 ④灵均:屈原字灵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面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2)清人袁枚认为,咏史诗应当关注见解出新。下列诗句有“见解出新”的一项是   
A.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温庭筠《苏武庙》)
B.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王安石《明妃曲》)
C.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江上吟》)
D.燕丹计尽问田生,易水悲歌壮士行。            (张耒《荆轲》)
(3)同样是凭吊项羽,下面这首《夏日绝句》与《乌江项王庙》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2020-01-31更新 | 273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13.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刻画得绘声绘色。
②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欣欣向荣生长的名句,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万物之得时,感悟生之行休。”
③“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__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___。”
④《项脊轩志》中借物抒情,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的句子是:庭有枇杷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庄周梦蝶、杜鹃啼血的典故营造朦胧的意境。
⑥唐朝诗人____________在《春江花月夜》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2022-01-03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龙门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个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

②2017年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

③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广场。文豪们的铜像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握着手杖,此时手杖被挂上了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难以附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

④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在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满身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着,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透着春的消息。

⑥鲁迅墓很好寻,在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太高了,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影挡在鲁迅墓前。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⑦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写到腊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写的,是《药》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无名之花。

⑧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心动魄,我是把这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动人的光芒——悲凉的诗意之光,如《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药》《伤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晚雾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那些雕塑,如果换成阿Q、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吕纬甫,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

⑨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能如愿——怎么可能如愿呢?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绝非故作超拔,符合他的脾气。

⑩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离开。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享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⑪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了嘈杂的人声。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4.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侃:自嘲B.默然:鄙视的样子
C.块垒:郁结的不平或愁闷D.筋骨:力量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以“旧书”“名言”为喻,形象说明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独特魅力。
B.作者笔下的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雕像,栩栩如生、各具美感,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C.“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中,有广场上的舞者、排队买早点的人们和练习格斗的男人。
D.第⑩段写鲁迅墓虽有绿树青草等相伴,但缺少宁静清寂的气氛,作者为此感到遗憾。
16.请简要回答第⑤段和第⑪段中的“湮灭”各有哪些含义。
17.从最后一段画线句看,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有着怎样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并加以分析。
2022-01-03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龙门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