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 高三 期末 2022-01-16 75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本意是数字差距或者数字分裂。由于人们在经济地位、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当社会接入新的信息技术时,就会产生信息技术富有者与信息技术贫穷者之间的数字鸿沟。

数字代沟是数字鸿沟概念的一个分支,是数字鸿沟在家庭层面的表现,也是传统代沟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研究数据表明,无论是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还是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年轻群体都领先于年长群体,两代人的地位在网络世界发生颠覆。

研究表明,微信作为了解数字代沟现状的一个视角,它的使用情况显示出较大的代际差异(见下表),无论是微信使用的功能类型还是功能数量,亲代与子代都有着明显不同。研究者通过对数字代沟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亲代年龄越大、子代受教育程度越高,数字代沟越大;子代年龄越大、亲代受教育程度越高,数字代沟越小。亲代年龄比子代高出越多,子代受教育程度比亲代高出越多,居住地发达程度越高,数字代沟越大。

家庭角色与微信功能使用数   交叉列表

项目

功能

文字图片视频语音聊天语音视频聊天朋友圈转账付款购物定位总计

亲代

计数

126

118

53

51

81

52

108

31

42

10

3

147

百分比

85.7%

80.3%

36.1%

34.7%

55.1%

35.4%

73.5%

21.1%

28.6%

6.8%

2.0%

子代

计数

126

118

63

55

110

87

94

83

65

59

37

128

百分比

98.4%

92.2%

49.2%

43.0%

85.9%

68.0%

73.4%

64.8%

50.8%

46.1%

28.9%

计数

252

236

116

106

191

139

202

114

107

69

40

275

研究者还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数字代沟的出现而恶化,微信等新媒体也带来了弥合矛盾的契机,亲代坦然承认自己在新技术方面的不足,虚心向子代请教;子代欣喜地看到自己所具有的优势,主动向亲代传授数字知识。年轻人对老年人进行数字文化的反哺,可以有效地缩小数字代沟,也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

数字反哺的背后。是子代指引亲代亲近数字社会的努力,子代与亲代一同消除数字话语体系中的隔阂,亲代也能感受到在数字世界中的体面与尊严,两代人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取材于林叔,李博,朱秀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同课学习,远程办公、电子行程卡、电子健康码等数字化技术成为人类与病毒周旋的重要武器。然而,在与病毒作斗争的过程中,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也前所未有地暴露出来,部分老年人由于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数字化设备,在智能化的疫情防控中显得局促而尴尬,要尊重中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的感受与权益,就要填平这道数字鸿沟,家庭内部的代际交流对此有直接影响。

家庭场域内存在着一种文化反哺现象,即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文化传播。它是中国人反哺情结的存续,彰显着儒家孝道的深层内涵,伴随着数字鸿沟的产生,文化反哺也增加了新的形式,即数字反哺

要帮助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迈过鸿沟,数字反哺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家庭内部亲子沟通越好,数字反哺越是频繁、深刻。同时,数字反哺又能显著提升两代人在亲子沟通中的幸福感,无论是亲代主动向子代请教,还是子代主动反哺,都能够让亲代感受到被子女照拂,也能让子代感受到被父母需要和尊重,双方对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都会产生更加正向的感知。

然而遗憾的是,调查显示,目前数字反哺效果并不太理想。虽然在家庭内时有发生,但数字反哺的形式意义大于内容,主要表现有:子代很少主动教授亲代如何使用数字服务,亲代往往是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困惑,才会向子女请教;很少有子女认为自己应当主动教给父母新的数字文化知识,在他们看来,父母的认知落后于自己是由年龄带来的必然差异,况且向父母解释流行知识太费动;对信息欺诈的预防,进行安全上网的指导,也总是在看到父母扩散不实信息或财物受损后才会短暂发生。究其原因,数字鸿沟的宽度更多和亲代的阅历、学历及其所处的同辈人际环境有关,子代主动反哺的意识不强烈,反哺行为不具备可持续性,物质与时间成本投入不足,诸多因素导致数字反哺大多停留在浅表层面。

(取材于侯耀婕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数字代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传统代沟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B.导致两代人的家庭地位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C.随两代人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差增大而减小D.是弥合家庭矛盾的契机,拉近两代人关系。
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对“数字反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传播数字文化。B.可帮助年长一代很好地适应数字社会。
C.在亲子沟通良好的家庭中效果更明显。D.其效果的根本保证是子代的投入成本。
3.根据两则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较为发达的城市中,数字反哺的需求较少。
B.因两代人使用数量接近,“朋友圈”无法成为数字反哺的有效途径。
C.使用微信时,子代与亲代相比,更多选择与生活便利有关的功能。
D.新冠疫情的发展导致了两代人之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急需弥合。
4.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数字反哺”的效果,材料一更加乐观。B.材料二中的“数字鸿沟”均指“数字代沟”。
C.两则材料都关注到了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D.两则材料都是从实际调查分析中得出结论。
5.李明的妈妈请他教自己安装和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李明认为太麻烦而不愿意做。请你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向李明说明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进行数字反哺的意义,并就如何帮助妈妈提出具体建议。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肃【1】

孙权以荆州资刘备,肃劝之。荆州不还,权深为肃病。或曰:肃心不忘汉,故资蛟龙以云雨。或曰:是肃失计,公瑾在,必不为此。是二说者,皆不明天下之大计,而熟筹于当日之形势者也。

三国时,最强者操耳!赤壁之战,权能独力破曹乎?抑合力刘以共破曹乎?荆州得矣,权能兼取蜀独力乎?抑终不免于依草附木以自立于?孔明之谋蜀也,先结孙权而后攻魏;鲁肃之谋吴也,先结刘备而后攻魏。魏可灭,操可诛,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灭,操未可诛,而唇齿已固,外难不侵,大丈夫将三分鼎足,南面而称中耳,安肯受人封拜,屈节一朝,局促如辕下驹哉?英雄所见,大抵同也。惟孙权见不及此,然后袭取荆州,通和于魏,而从此称臣质子,无虚日矣。亦惟昭烈【2】见不及此,然后因荆州之故,而白帝兵,一败呕血矣。不特此也,曹操据形之地,拥百万之众,又得孙权为之外应,宜若无所顾者。然赵俨襄阳之役,不肯穷追关公,功留之为权害,操深然其说;权请擒关自,操发露其奏,射以示关而使之走。夫以操之强,犹欲学战国两利而俱存之说,使自树其敌;而以区区之吴,乃欲外绝蜀援,孤军当操,不已悖乎!

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韩、魏肘而智伯灭,陈涉不听张耳、陈余立六国后以败,马超受曹公反间离韩遂以败,权不能效韩、魏、张、陈之谋,甘心于虞公、陈涉、马超之下,误矣。且权绝蜀好之后,其不亡魏者幸也。蜀修关公之怨伐吴,吴求救于魏,刘晔动袭之,赖魏主不从以免。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3】收兵以免。及至钟会【4】伐蜀,吴不力救,遂至两亡,此皆日后之明验也,然则知此者,孔明、子敬而外无人乎?

曰:史称曹操方作书,闻权以荆州资刘备,不觉落笔于手。夫荆州已非曹有矣,以一家物与一家,与操何与?乃骇然震惊者,正恐鲁肃之计行,两雄相传,而天下难争故也。呜呼!操才所以终出孙刘上哉!

(取材于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1】鲁肃:东汉末年孙权重臣,字子敬。【2】昭烈:刘备的谥号。【3】陆逊:东吴大都督,在夷陵击败刘备。【4】钟会:魏臣,与邓艾分兵灭蜀。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帝               称:举,兴
B.曹操据形之地     胜:优越
C.宜若无所顾者     却:推辞
D.权请擒关自        效:献出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肃失计                                 才所以终出孙刘上哉
B.权能独力破曹乎                       权能兼取蜀独力乎
C.抑合力刘以共破曹乎                 其不亡魏者幸也
D.甘心于虞公、陈涉,马超之下   乃骇然震惊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深为肃病:孙权对鲁肃非常不满
B.孔明之谋蜀也:诸葛亮谋划攻取西蜀
C.犹欲学战国两利面俱存之说:还要学习战国时让双方都得到好处而使他们共存的主张
D.蜀修关公之怨伐吴:蜀国为报关公被杀的怨愤讨伐吴国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把孙权写的奏表射给关羽看,是为了显示自身强大,劝降关羽。
B.孙权与蜀断交的做法是错误的,吴国没有被魏所灭,只不过是侥幸。
C.蜀吴两国最终都灭亡的历史事实,从反面验证了鲁肃谋略的正确性。
D.作者认为曹操和鲁肃,诸葛亮一样,都能把天下大势看得十分透彻。
10.“鲁肃之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鲁肃之计”对东吴的意义。
2022-01-11更新 | 28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读杜诗【1】

陆游

城南杜五【2】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

一门酣法【3】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4】

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

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5】非唐诗。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6】遇合非公谁?

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嗟咨。


注释:【1】此诗作于陆游被罢官后闲居绍兴时,诗人已71岁。【2】杜五:杜甫的祖父杜审言【3】酣法:作风。【4】挺之;严武父亲的名字。【5】《生民》《清庙》:均为《诗经》篇名。【6】马周;起初怀才不遇,后受到唐太宗重用。
1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轻”句,写少年杜审言狂放不羁,称大自然为“小儿”
B.“惜哉”句,写杜甫虽然有千万种本领,可惜却未能施展。
C.“《生民》”句,写杜甫的诗境界宏远,绝非一般唐诗可比。
D.“后世”句,写后世人应把杜甫当作诗人的典范予以尊崇。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写杜氏祖孙的态度风貌,为塑造杜甫的非凡气度作铺垫。
B.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对杜甫生前遭际和身后名望的惋惜。
C.诗人用马周遇太宗的典故,意在说明与马周相比,杜甫更有才华。
D.诗人借读杜诗来抒己怀,抒发了徒有壮志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感。
13.本诗中的杜甫形象与你阅读杜甫诗歌后认识到的杜甫一致吗?请从《望岳》《蜀相》中任选一首,结合《读杜诗》的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2022-01-11更新 | 27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古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常常能以片言传神,用极精炼的语言描摹出景物的典型特征。比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暮色中远村炊烟袅袅的田园风光;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金陵晚秋江水澄澈,群峰林立的山川胜景;而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更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写尽冬日雪后泰山晚照的壮美之景。
(2)在高中毕业典礼上,你回顾高中生活,感慨时光飞逝,不由得想起了屈原的诗句:“_____________”。
2022-01-11更新 | 26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15.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王夫人对她说:

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向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1)选文中加点人物指的是(     
A.贾敬B.贾政C.贾琏D.贾珍
(2)王夫人为什么说自己的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请结合(红楼梦)中的两个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3)《红楼梦》第三回,作者从林黛玉的视角描写了贾府,纵观全书,作者还从其他人物的视角对贾家这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大家庭进行了介绍与描写。请写出一个这样的情节。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雨落槐花点地

六七月,群芳谢尽,却正是北京槐花盛放的日子。往往一场骤雨过后,槐花打落一片,如筛过的黍米,细细簌簌、密密匝匝铺满一地,浅白、微绿、轻黄砌在一起,合着零星碎雨,透着清雅的香,实为盛夏北京一道胜景。

说起槐树,人们往往会在前面缀上一个字,这讲的不仅是情怀深,更直接的就是指年岁大,槐树生命力极强,根深蒂固,苍干虬枝,似乎掩藏着朝代更迭的密码。农谚有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说的是松柏虽能活千年,却不及槐树歇一歇的功夫。这是说槐树有休眠的特性,一旦树龄太老或者生理病变,就会通入自我保护状态,表面看枯死一样,但待时机成熟又会重萌新枝、举树芳华。因此,古槐不死,枯木逢春,向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槐别名挺多,如金药材,六年香等,但民间叫得多的是家槐”“老槐”“护屋树。也许正是源于槐之,槐之”,槐之,槐才成为人们内心家园故土当之无愧的象征,成为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的共同图腾。槐者,怀也。人们立于高槐浓阴之下,举目四望,俯仰天地,不免逸兴遄飞,思接古今,神游万端,于是一股忠恭、慎远、望怀之情自然升腾。这时天和地、家与国、故乡与远方,悄然贯通联结为一体,实现了天地君亲师的统一。槐寄托太多,国人选择把槐树作为社树,甚至拜为神树,意蕴家族香火承继,社稷长治久安,其情结之重也就理所当然了。

槐树高擎俊朗,伟岸壮硕,枝繁叶茂,荫盖广间,加之多植于北国,凌凌可耐冬,又多了坚韧不拔的个性,因而自古常被人们认为有君子之风。孔庆镕在《五柏抱槐》中就有赞誉: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槐在北京,实乃一介具有磁化力清流”“雅秀,纵然时风浮躁,但每每走到槐阴下,人心也自然安凉;即便胡同逼仄,但只要,有了高大盛槐,心境也自然高远。

老北京有着悠久的植槐史,从幽燕至今,槐与北京如风雨伉俪,一伴千年。在老北京庭院中,总不乏那些上了年岁的老槐树的身影,而在北京街巷上,你要见到没有槐树的胡同更是极少。张恨水在《五月的北平》中描述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北京人爱槐、敬槐、种槐,槐之于京,实为储存于历史和人心中的一份特有资产,正如梧桐之于金陵,凤凰木之于南粤,已经成为古都北京千年风雅薪火相传的活化石与历史符号。

老槐树下是生活。一树繁阴澹古姿,秋来黄叶点阶墀,月明贪玩疏疏影,坐到露凉人睡时。每逢得暑,夏雨初歇,当微风拂过,槐花落英缤纷的时候,街头巷尾、胡同深处、朝暮之间,总能生出北京人对过往最温暖的记忆。这时,人们纷纷溜出屋来,趿拉着拖鞋,晃摇着蒲扇,耷拉着白毛巾,一家人或邻友围在老槐树下听广播、侃大山、下象棋,或者吃西瓜、喝啤酒、撸烤串,那是最快意的事儿。此情此境,让人不禁想到宋人洪皓在《咏槐》中所描述的,弛担披襟岸帻斜,庭阴雅称酌流霞,三槐只许三公面,作记名堂有几家

身边一位北京长大的朋友说,小时候听来的故事多半是姥爷在大槐树下讲的,现在斯人已去,对他而言,老槐树就是姥爷和自己的童年,过去日子清苦,人们就地取材,对槐树无所不用其极,春天采槐米,夏天吃槐花,酿槐花蜜。秋天收槐豆,晒药材,如果槐树枯死了,枝干又成为制作农具桌凳的材料。50年代闹饥荒,老人们甚至还把槐豆制成酱油和醋调剂生活。作为80后,我听罢顿觉口舌酸涩,然而说的人脸上,洋溢的分明却是芬芳……斗转星移,今非昔比,然而作为网评的新燕京八景之一,呼童采槐花,落英满空庭槐花满地无人扫,半在墙根印紫苔,仍是当代北京人内心无法离舍的美好情愫,这是人们找寻北京的一条弥足珍贵的线索。

槐树与胡同巷陌分不开,也就与市井民生分不开。槐下生活琐碎且认真,正如槐米一样朴素细密,也如槐花一样粲然芬芳,所有的平凡与珍重,都一一化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恩怨情仇里。从初春洋槐春讯,到盛夏国槐花开,再到秋凉槐黄子落,大半年的光景里,槐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不灭的希冀,无声的见证和长情的陪伴。

槐不择水土,一旦扎下根,便与时光俱老。在北京千余年的历史沿革中,老槐树以生生不息的顽强以及对脚下大地的执着坚守,见证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演绎着时空流转……

北京七月,繁华褪尽,月季将息。如果你在大街上见到那些缀满黄花的树,那就是国槐了。

(取材于宁显福的同名文章)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夏儿女慎终追远的共同图腾          慎终追远:怀念故土先人。
B.具有磁化力的“清流”“雅秀”       磁化力:感染力,影响力。
C.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                 参差:纵横交错地排布。
D.对槐树“无所不用其极                  无所不用其极:利用得非常充分。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骤雨打落槐花满地之景,为全文创设了幽远而感伤的氛围。
B.槐树生命力强,寄托深远,能唤起慎终追远之情,实为树中“君子”。
C.槐树浑身都是宝,是北京人的好伙伴,因而成为“新燕京八景”之一。
D.本文为读者更好地认识北京、了解北京,珍重北京提供了视角和通道。
18.请从两个不同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特点和效果。
19.本文叙写了槐树的特点,种植情况,以及槐树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反映出作者对北京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心理的理解与感悟。请结合你阅读过的一篇作品(体裁不限,不包括本文),谈谈文学作品中自然景物与作者审美感悟的关系。

七、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0. 语言基础运用。

①巴拿马政府近日宣布,从2022年起将中国农历新年定为全国性节日,并将春节庆祝活动纳入国际旅游推介计划。②巴拿马国家旅游局长说,这一决定意味着承认巴拿马华人社区对巴拿马的种族多样性和多元文化所做的贡献,同时也拉动巴拿马的经济增长。③目前巴方正与中国驻巴使馆和华人社团就2022年养节庆祝活动推广方式进行协商。④预计庆祝活动将带来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产出。⑤巴拿马文化部长介绍说,华人抵巴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目前有超过20万华人居住在巴拿马。⑥将春节定为巴拿马的全国性节日,目的是让巴拿马成为拉丁美洲华人家庭的聚会点,他们可以像在中国那样过年。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句与第③句的位置可以互换。B.第②句中的两个“将”字都需要保留。
C.第④句中的两个加点词必须删掉一个。D.第⑤句中的“追溯”应改为“回溯”。
(2)第⑥句的画线部分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相应处。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微写作 | 适中(0.65)
名校
21. “盲盒”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获知其中商品(玩具、文具、美妆等)款式的盒子,很受青年消费者欢迎,有些学生热衷于购买,集全盲盒,一年花费近万元。请你写一段话,谈谈对盲盒消费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不少于150字,
作文-微写作 | 适中(0.65)
名校
22. 在防疫抗疫期间,同学们有时需要持续居家学习。请你介绍一项室内健身运动,帮助同学们在居家学习时保持身心健康。要求:说明该运动的要领及作用,150字左右。
作文-微写作 | 适中(0.65)
名校
23. 请以“星河”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小诗不超过150字,抒情文字150字左右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4.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呼吁彼此相依,奔向未来。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同行一直是鲜明的主题:无论是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壮歌,还是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的谚语,抑或是与智者同行,必得智慧的箴言……都传达出携手并进、不惧荆棘、共赴前路的意愿。


请以“说同行(xíng)”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前,海上航行的人靠灯塔指引方向,后来,人们常用“灯塔”象征希望、智慧,比喻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人会因疲惫停下追寻的脚步,有人会因迷茫怀疑求索的意义,但是总有一些人,能在人生的山重水复中,再次见到灯塔的亮光。

请以“又见灯塔”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名著阅读
1
语言文字运用
1
作文
5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报告非连续性文本
16-190.65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6-100.4袁枚(1716-1798)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议论类
三、古代诗歌阅读
11-130.4陆游(1125-1207)
四、名篇名句默写
14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名著阅读
150.65曹雪芹(1715-1764)  《红楼梦》
六、语言文字运用
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选择+表达
七、作文
210.65微写作  谈观点  议论类微写作
220.65说明类微写作
230.65人与自然  微写作  情感世界  抒情类微写作
240.4全命题作文  竞争 合作  放眼世界  融合·碰撞命题作文
250.4奋斗 励志  全命题作文  梦想 追求  逆境 自我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