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 高一 期末 2022-01-19 7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名著阅读、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历世不移,在乡土社会生活的人大多相熟。
B.由于历世不移,每代人的生活环境都大体相似。
C.由于历世不移,祖先的有效经验可以世代重复。
D.由于历世不移,个人要为家族去经营各种事业。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乡土社会中“家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族可以担负的社会功能,不仅限于生育。
B.家族的结构,可以从亲子扩大到邻里乡亲。
C.家族的大小,取决于它担负的事业的大小。
D.家族无论大小,原则上是差序格局的结构。

材料二

“聚落”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书·沟洫志》,最初是“村落”的意思。而现代广义的“聚落”,指人类各种聚居方式,且涵盖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

每个聚落空间一般都有一个中心。以浙江省楠溪江地区的乡村聚落为例,周宅村的中心由土地庙和一个长方形广场组成;塘湾村的中心由郑氏宗祠、五桂祠及松房祠组成,宗祠也兼做戏台;芙蓉村的中心由主街南侧的芙蓉池和芙蓉亭组成,芙蓉池西邻宗族子弟读书的芙蓉书院。这些聚落中心体现了乡土社会农耕文明的特点。

聚落中的家家户户,不仅体现为空间上的紧密相邻,更体现为文化、制度、血缘等因素的共同联结。浙江兰溪的诸葛村,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人数最多的聚居地。诸葛村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村中很多人从事中医药业,如今四代以上的中药世家就有十四家。地处八座小山合抱中的诸葛村,以“钟池”为聚落中心,从“钟池”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八条主巷。主巷间的住户星罗棋布,并派生出许多连环交错的窄弄堂,外人进村犹如走迷宫。有趣的是,数百年来,诸葛后人浑然不觉身在“八阵图”,直到有人揭出“八卦阵”布局的奥秘。有学者认为,这种聚落空间布局,有利于一呼百应,从四面八方打击来犯之敌,这既是对祖先的特殊纪念,也是对诸葛亮“八阵图”的变相保存。

世界其他地区也曾出现过许多以血缘、家族为纽带组成的聚落。比如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城市聚落佛罗伦萨,曾聚居了四百多个家族派别。这些家族派别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甚至相互敌对,于是,强势家族修筑塔楼,聚族而居,追随者则聚居于塔楼周围,以增强各自家族派别的势力,彼此防御抗衡,因此当时的佛罗伦萨塔楼林立。

工业革命以后,很多乡村聚落发展为城市聚落;城市聚落则从以血缘为基础的身份社会,发展为以法理为基础的契约社会。

(取材于倪震宇等作者的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聚落不仅表现为空间上的聚居关系,同时也包含了文化、血缘等社会关系。
B.楠溪江地区的乡村聚落中心,体现出农耕文明重视礼制、耕读传家等特点。
C.佛罗伦萨曾塔楼林立,有利于聚居的四百多个家族派别一呼百应共同迎敌。
D.很多现代城市聚落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并形成以法理为基础的契约社会。
4.兰溪的诸葛村体现出乡土社会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文段二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文段三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5.根据文段一,下列对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分析:运用拟人,将荷叶比拟为衣裙飞扬的舞女,生动描绘了荷叶秀美挺拔的身姿。
B.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分析:运用比喻和排比,生动地描绘出月下白荷的光洁莹润、摇曳闪亮、雅洁脱俗。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分析:运用通感,以不绝如缕、若有若无的“歌声”,形象地描绘了微风中的清香。
D.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分析:以拟人描绘荷叶田田的样子,以比喻描绘荷叶在微风中摇曳像水面泛起波纹。
6.根据文段二的内容,用一句话说明“这故都的秋味”有哪些特点。
7.根据文段三中划线的内容,简要概括地坛有哪些特点,让作者觉得“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文段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文段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8.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骐骥一跃                         骐骥:(qí jì)骏马
B.官盛则近                      谀:(yú)谄媚奉承
C.舳舻千里                         舳舻:(zhóu lú)大船和小船
D.举匏樽以相                  属:(zhǔ)劝酒
9.对下列句子在文中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以不停地在金属、玉石上雕刻就能雕刻出图案来设喻,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为对照,批评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以问句形式强调曹操这样的英雄今已难觅踪迹,引发后文对芸芸众生的联想。
D.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以在秋风中吟唱悲凉歌曲的方式,寄托客人未能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遗憾。
10.与以上课文节选内容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文段二节选自《师说》,作者韩愈与同时代的柳宗元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C.文段三节选自苏轼的《赤壁赋》,这篇文章与他的《记承天寺夜游》都写于黄州。
D.“唐宋八大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
11.请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2022-01-14更新 | 31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容易(0.94)
12. 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③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⑤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
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⑦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⑧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
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__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⑩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歌曰:“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__。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日上,正赤如丹,__________________,或曰,此东海也。
2022-01-14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海愚诗钞序【1】

姚鼐

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2】,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于至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伸刚而柔,故人得之亦然。文雄伟而劲直者,必贵温深而徐婉。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夫古今为诗人者多矣,诗而善者亦多矣,而卓然足称为雄才者,千余年中数人焉耳。甚矣,其得之难也。

今世诗人,足称雄才者,辽东朱子颍乎?即之而光升焉,诵之而声闳焉,循之而不可一世之气勃然动乎纸上而不可御焉,味之而奇思异趣角立而横出焉,其惟吾子颍之诗乎?子颍没而世竟无此才矣!

子颍吾乡刘海峰先生弟子,其为诗能取师法而变化用之。鼐年二十二,接子颍京师,即知其为天下绝特之雄才。自是相知数十年,数有离合。子颍仕至淮南运使,余主扬州书院,三年而余归,子颍亦称病解官去,遂不复见。

子颍自少孤贫,至于宦达,胸臆时见于诗,读者可以想见其蕴也。盖所蓄犹有未尽发而身泯焉。其没后十年,长子白泉观察督粮【3】江南,校刻其集。鼐与王禹卿先生同录订之,曰《海愚诗钞》,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序。(略有改动)


注释:【1】海愚:朱孝纯,字子颍,号海愚。曾任泰安知府、两淮盐运使。诗钞:诗集选本。【2】偾(fèn)强:紧张激烈。拂:不顺。戾:乖戾、乖张。【3】白泉:朱尔赓额,原名友桂,字白泉。观察:清代道员的俗称。督粮:官职督粮道的简称,督运漕粮的官员。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其一端而绝其一                         亡:通“无”,没有
B.伸刚而                                      绌:通“黜”,废弃
C.余主扬州书院                                延:延续
D.曰《海愚诗钞》,十二卷               凡:总共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文雄伟而劲直者                    凌万顷茫然
B.必贵温深而徐婉                    接子颍京师
C.诗而善者亦多矣                  子颍吾乡刘海峰先生弟子
D.辽东朱子颍乎                       胸臆时见于诗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
我曾说过写文章的根本(规律),原本来自天地之道。
B.则必无与于至文者矣。
(这样的文章)就一定不会加入好文章(的行列)了。
C.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
但时常产生奇妙变化并以此作为(独特的)功用,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
D.甚矣,其得之难也。
太难了,他写出这些诗真是太难了。
1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子颍的诗,能使读者感受到一种雄伟劲直之美。
B.听朱子颍诵读诗歌,感觉他光彩照人、声音洪亮。
C.读朱子颍的诗歌,能感受到一种超越当世的气概。
D.朱子颍的诗中蕴藏着他的胸襟抱负以及丰富情感。
17.本文第一段,从哪几个角度阐释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与“阴阳柔刚”的关系?请结合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五、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18. 孔子如何对弟子解释“仁”?请依据划线的句子简要说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1】。”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2】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3】无怨,在家【4】无怨。”(《颜渊》)


注释:【1】讱:说话缓慢谨慎。【2】使民:役使百姓。【3】邦:诸侯的封国。【4】家:卿大夫的封地。
2022-01-14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微写作 | 适中(0.65)
19. 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选择一个来自《论语》的成语或熟语,结合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谈谈你对其内涵的理解或给你的启示。如:“学而不厌”“见贤思齐”“言而有信”“和而不同”“君子不器”“听其言而观其行”“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德不孤,必有邻”……
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晰,事例真实;150字左右。
2022-01-14更新 | 2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七、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20.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鹿的角枝

昌耀

在雄鹿的颅骨,有两株

被精血所滋养的小树。

雾光里

这些挺拔的枝状体

明丽而珍重,

遁越于危崖、沼泽,

与猎人相周旋。

若干个世纪以后。

在我的书架,

在我新得收藏品之上,

我才听到来自高原腹地的那一声

火枪。——

那样的夕阳

倾照着那样呼唤的荒野,

从高岩。飞动的鹿角

猝然倒仆……

……是悲壮的。

1982年3月2日


有人评论这首诗有一种“悲怆之美”,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诗歌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简要分析。
2022-01-14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八、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乡儒们的理想家园

费振钟

①有一小批特殊的人群,他们被叫做乡儒。乡儒们生活在他们的理想中,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了一个理想家园。

②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依托着一条古老的江。在江水缓缓流过的山弯,有一座村落,村落隐蔽在高高的寨墙和参天古木之中,村落外面是平展肥沃的土地,土地上夏天是金黄色的麦子,秋天是金黄色的稻谷,再远处是绵绵不断的青山,青山把土地和村落都亲密地拥在他的怀抱里。

③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村落里一条长长的青石街。青石街上家家是精工细作的门楼,门楼通向深深的庭院,庭院是精心设计过的,漏墙、花窗、回廊、画栋与飞檐,古典而华丽。正午的阳光,从高处照落,庭院静谧无声,只有挂在廊檐下笼子里的黄莺一声嘹亮的长啼,穿破庭院,惊醒了它沉静的午梦。

④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一座小庭院里一间宽敞的书房。书房的窗前是一池清水几片山石,倚着山石的是两三丛芭蕉,芭蕉的长叶掩映着砖砌的小径,小径上是斑斑点点的苔痕。书房里的匾额题写着“耕为本务读可荣身”八个字。八个字记录了几十代人不变的信仰,信仰就像书房外的芭蕉叶,永远庇护着一片精神的绿阴。

⑤乡儒们的理想家园,就在这片绿阴之下,朝夕面朝书架上一匣一匣古书,读经、读史、读诗赋。他们的吟诵之声,传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因为这读书声而儒风飘飘。

⑥乡儒们就是在这样的理想家园里生存的人。可你不要简单地以为他们是什么文人,他们身为农家,前几天还在土地上耕种,刚刚放下犁耙和锄柄,手上的老茧依旧。但是他们现在却坐在书房里,打开发黄的书本,沉浸到诗云子曰中。显然,这些从土地回到书房的乡儒们,在读书和种庄稼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他们通过土地上耐心而勤勉的劳作自给自足,但他们是一些有理想的农夫,他们知道温饱富足,知道这是生存的根本,他们更知道温饱富足之后,读书能够给予生活另外一种趣味。什么是“荣身”?乡儒们会告诉他们自己,“荣身”,并非仅仅让自己荣耀,而是要在平常的日子上开放出一朵生活之花,从而活得有光彩有精神。这些在乡村里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的乡儒,就是用这样的理念,使自己既不同于一般农夫,也不同于一般文人。

⑦那么乡儒们的理念究竟源于什么时候来自哪儿?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追问这些居住在千年村落里的乡儒的来历。要说千年之前,他们的身份正是文人。那时他们住北方,以读书为务,除了读书之外,不关心其他,可是有一天北方爆发了战乱,铁蹄之下,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这些一无所能的文人,面对死亡和饥饿,想不出任何自救的办法,最后选择了向南方迁徙。他们一路逃跑,饱尝饥饿的痛苦,这才明白,原来读书并不能当饱,他们比种田人更加缺乏生存的能力。后来,他们在南方找到一处有山有水有土地的地方安身下来,于是下决心当农民养活自己。这样,他们终于脱下长衫,改换了单纯的文人角色,用另一种面目过另一种生活。江南真是好地方,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这批新式农夫很快就丰衣足食起来。虽然米要自己舂、面要自己磨,布要自己织,衣要自己缝,各种生活器具都要自己制作,但他们为生存的幸运而心满意足。当然,接下来,他们又开始在自己的庭院里,紧挨着存放各种农具的屋子,重建书房。他们认真安排了书案和笔砚,他们的书架和书匣是用红木、杉木这些木材做成的,为的是可以留传后代;他们步行几百里走出山谷到城市购买书籍,然后用这些书籍来安顿他们日常中所有的闲余时间。

⑧一切都准备好了。秋天的粮食已经归仓,打谷场上收拾得干干净净,土地犁过了,麦子播种了,牛也进了牛棚安闲咀嚼着草料等待冬天,这时候,读书的季节来到了。乡儒们要在这个季节里举行一年一度的秋后诗书聚会。夜晚,月也明,风也清,乡儒们手执书卷,相约来到村庄里的某座大书斋。书斋里灯火明亮,茶泡好了,纸、笔备好了,他们在这里谈诗论文,每个人都斯斯文文,每个人都像饱学之士,每个人都自由地发表自己关于诗书的看法,然后每个人都以同样的神情表达他们对诗书共同的虔信。乡儒们秋天的书会,也许会持续好几个晚上,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的夜晚,他们用这种形式庆祝劳作结束并开始一年之中的精神生活。由于这样的书会没有功利目的,完全是乡儒们的自然需求,因而他们的快乐是真诚的,他们将以如此真诚的快乐度过一个冬天的书房的生活。然后,赶着他们的耕牛,再次走向春天的土地。

⑨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曾经收藏起来的江南旧影。假如你还能够在那条古老的江边,在江边的那个村庄外的青草地,看到一个放牛的孩子躺在牛背上,而牛角上挂着一卷书,那么你就跟着牧童慢慢走去,或许你就可以找到它的踪影了

21.下列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门楼通向深深的庭院,庭院是精心设计过的”运用顶真修辞,前后两句首尾相连,形成了上递下接、环环相扣的表达效果,凸显了乡儒们独特的生活趣味。
B.“那时他们住北方,以读书为务”,是指乡儒的祖先原是生活在北方的文人,这些人把读书当作安身立命的要务,除了读书,他们不关心农家的春耕秋收。
C.“赶着他们的耕牛,再次走向春天的土地”描绘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图景,生动表现了乡儒们既像文人一样追求精神生活,又像农夫一样年复一年勤勉耕作。
D.“或许你就可以找到它的踪影了”,这句话中“它的踪影”是指在当代江南农村几乎消失的景象:村外一个放牛的孩子躺在水牛背上,牛角上挂着一卷书。
22.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3.第四段中,乡儒们在书房匾额上题写的“耕为本务读可荣身”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2022-01-14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九、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命题作文 | 困难(0.15)
24. 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古人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因为有些微小的细节或局部内容,能够反映丰富的内涵以及全局的面貌。岂止“一叶而知秋”,有人于一茶一饮中见人生百态,有人于棋局变幻中见世事风云,有人于平凡中见真淳,有人于互联中见未来……


请将题目“于_______中见_______”补充完整,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主题明确;文体特征鲜明;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不少于7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名著阅读、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2
名篇名句默写
1
名著阅读
1
作文
2
小阅读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名著阅读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40.4学术论文  费孝通非连续性文本
5-70.65郁达夫(1896-1945)  朱自清(1898-1948)  史铁生(1950-2010)  其他散文文学类-双文本
21-230.65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8-110.65《荀子》  韩愈(768-824)  《赤壁赋》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13-170.65姚鼐(1732-1815)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名篇名句默写
120.94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四、名著阅读
180.65孔子(前551-前479)  《论语》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分析思想内涵
五、作文
190.65微写作  谈观点微写作
240.15人生感悟  半命题作文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命题作文
六、小阅读
200.65体会情感  领会意境课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